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山水诗中蕴含许多佛家的禅境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物我合一,人自身的心静如空,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王维写禅境也有三方面原因,即主体信仰的需求,客观现实的促使,禅境本身的包容。王维的山水诗充的禅境,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51-03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修行信佛,尤其对于佛家思想中的禅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成为这种禅境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本文从王维的代表山水诗出发,分析诗中所蕴含的禅境。并从多个角度去探寻王维写禅境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文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王维与禅境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他精通音律,早年曾为太乐丞;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尤以他的山水诗著名,其诗空灵见性,宁静中有洒脱之美,具禅境。王维也被称为诗佛,这与他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系。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他早年对禅宗的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又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因此,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需要结合一些佛学思想,从王维山水诗中,感受那种物我合一的自在禅境。
  说道禅境,我们不得不提禅宗。禅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中国化变革的结果。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大致可以说,禅宗是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境既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禅境与禅定有很大关系。禅定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即心猿意马。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我们平时有太多的欲念和偏见,通过禅定使心归于平静,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而禅境也称禅意、禅机、禅味和禅风等。它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张活泼自在,超越佛祖,冲出一切教条束缚,是一种洞察人性生命本质的艺术,探索的是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另外,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彻底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根本分际,从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哲学相契合,适应了中国士人的精神需求,因而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流行和传播,被视为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着个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哲学思想和佛学理论。通过整理和分析王维的山水诗,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的禅境。
  (一)物我合一
  禅境讲究空静,而至空至静莫过于最本初的大自然。大自然中充满着许多生灵,包括欲动而静的植物和多种多样的飞禽走兽。当然,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人不必真正置身于原始森林,但值得强调的是,内在的心绪须与自然相融合,甚至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相互间的融合正是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就有许多体现这种境界的例证。
  首先,物我合一体现在自然生命的人格化。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歌记录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幽篁中悠然弹琴吹啸的闲逸生活,诗人虽处深林,但不寂寞,因为有明月相伴,为他照亮。这里的明月已然化作一种活灵活现的生命,可以知人心,懂冷暖;而整座幽篁以及深林都已成为诗人的忠实聆听者,寂静却充满灵动的气息。自然生命的人格化是人与自然相融的体现,也是禅境中空灵自在的所在。
  其次,自我在自然中能够找到乐趣,即使是只身一人。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旧林”是诗人自我修养的静地,也是生命乐趣的源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描绘出诗人在旧林间的怡然之趣。“松风”和“山月”使诗人不再孤单,它们像知己,似朋友,与诗人一起享受着天地自然赐予的美好,期间,没有苦楚,只有沉寂。
  第三,人在自然环境中流连忘返,甚至忘我。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全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诗人几乎全部采用了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眼,平凡中见新奇,寥寥几笔就显现出山川景物的壮阔飞动,奔放雄伟。作者当时已被这奇特的美景所折服,甚至心绪激动,一句“留醉与山翁”不仅表达出诗人陶醉山水的情感,也折射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忘我在自然山水间的洒脱情怀。
  物我合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需要个人对世界万物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并能从看似静态的世界中找到灵动的美好。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人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那些习惯了被物质所拥抱,或者是虽然感受到现实的苦难,却仍然不忍放下身外之物追求的人。物我合一需要大智慧,物我合一需要大情怀。
  (二)心静如空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即净化世俗且充满欲望的心,并在灵静的世界中发现自己的本真。要做到明心见性,首先得从修心开始,做到心静如空。心静如空,是一种淡泊致远的心态,不为外物所动摇,却可以在静默中,探寻人世间的真善美。
  心静如空是一种自我修习的方式。人至静时则无虑,静使人遐思,静使人顿悟。山水诗《鸟鸣涧》就描绘出一个动静结合的灵静世界:“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表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桂花”滑落,装点着幽静的春山;而夜的寂静又给这春山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春涧中的鸟鸣虽似打破了原来的沉寂,却也为春山之空抹上了自己的色彩。诗中的“夜静”、“人闲”表达的不仅仅是环境的空静和个人的闲适,更多的是“心静”的反映。因为心静,所以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可以专心陶醉于空灵世界中,感受着春山之夜的静,也抚慰着那颗安静却也高贵的灵魂。
  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歌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诗人深处空山,内心空静,闻人声却更见“深林”和“青苔”。也许尘世已经不再是诗人考虑的对象,安心隐于那片给予他心灵最舒适位置的深林却已成为他最值得去做的事。
  (三)随遇而安
  如果说心静如空是个人内在的修为,那随遇而安则是对于大千世界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体现出来的是对万事万物变化运动规律的顺应,也是潇洒无为随性思想的表达。随遇而安,针对的不仅是现实的处境,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安顿。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该诗就写了王维隐居南山时的闲适怡乐,以及其随遇而安的心境。“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明王维在中年时已看破了人世万相,虔诚皈依佛门。这时他更是放下了所有世俗的包袱,直接归隐南山,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这句话不仅是王维自身近况的叙述,也是他超然物外的反映。第二联中王维虽“独往”、“空自知”,但他并不是感到孤单,因为心已入于境、神已会于物,尽管独自一人,也会是别样的享受。尤其是若有心得,更会兴致勃勃,喜悦不胜数。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给人一种灵动却又宁静美好的闲适感,尽管走到了水的尽头,依然可以“坐看云起时”。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何尝不是禅境里的自在随和,独乐其中!而最后一联便是王维悠然自得心境的写照:巧遇“林叟”,谈笑“无还期”。
  随遇而安是一种自如的生活方式,在简单的人生体验中找到人性最本初的对快乐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还得需要一定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的领悟,心浮气躁者绝不可能安于平淡。在他们眼中,平淡也许只是无味,没有其他精神上的含义。
  王维诗《山居秋暝》则是对一种简单快乐生活的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境。空山雨后的秋凉、明月松间的光照和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完美融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平淡有时也是一种美,它给人以自然的清新和身心的舒适。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强求也不堕落,只求在平常的世界中抱有一颗最平常的心,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
  三、王维写禅境的原因
  (一)主体信仰的需要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就写到:“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王维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对佛教的信仰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禅学更是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人说作文以表情,王维作山水诗时也定会将自己从自然山水中体会到的禅境,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是一种信仰需求,也是自我宣泄的方式。
  (二)客观现实的促使
  人世间充满物欲,而人本身也是各种欲望的载体。禅宗讲究“明心见性”,就是要求人们放下一些欲望,去用心感受人性的本真,回归自然。王维作为一个忠实的禅宗信仰者,必然会对凡尘俗世有所不屑,他要找到一个能够舒适地安放宁静心灵的地方,于是,最终选择了归隐南山。
  另外,王维所处的年代正值盛唐时期,天下太平,王维有时也会借山水田园诗,反映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谐。到安史之乱时,诗人更是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这也促使他通过对禅境的表达来慰藉自己内心的忧愁,从而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自我的修习。
  (三)禅境本身的包容
  禅境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往往具有出世而不离世的洒脱。这也体现出禅境本身的包容性,它因超脱俗世而变得洁净,又因热爱普通生活而富有气息。禅境是身心劳累的士人的避风港,这里也许只有淡淡的空静,却给了人们无限精神的天空,使人们感受心静,超越时空。
  王维的山水诗充满着禅境的表达,诗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他自己洒脱的生活态度。从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会看到自然的空灵之美,会听到内心的恬淡之音,也会感受到物我合一之后所达到的心静如空之境。禅境的表达有很多种,但不变的是诗人本身的自在情怀和那种“心静”的洁净状态。
  参考文献:
  〔1〕方珍.试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J].巢湖学院学报,2004,(4):124.
  〔2〕王丹.王维诗歌的佛学思想辨析[J].安徽文学,2011,(10):116-117.
  〔3〕董乃斌.王维集[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
  〔4〕王维.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2012.
  〔5〕http://baike.baidu.com/view/7485.htm.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契丹族在其统治中心松漠草原的城镇建设,历经百于年,形成了以上京、中京为中心的草原城镇体系。松漠城镇虽然多来源于中原汉文化城镇建制理念,但也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的文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复杂性思想,是复杂性思想的先驱。强调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与当今复杂性科学的主旨是完全相通的,唯物辩证法是哲学层面的复杂性思想,而复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诊疗二科行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86例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海况下模拟医院船船体摇摆度对手术配合、手术物品固定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将20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采用舰艇自由度操纵摇摆舱模拟0、2、5、8级4种
冰心是高分辨地记录全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本文总结了冰心中提取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的系列记录,包括同位素,微量气体,阴阳离子,微粒,生物和有机质等。着重讨论了由这些记录
我国从1974—1983年开始,对东海进行大规模调查,是区域概查至油气普查阶段,并在西湖凹陷平湖构造上获高产油流.其主要成果有:“东海浙东坳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评价”、
《简·爱》和《飘》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两个出身平凡中却具有独特思想的女性---简·爱和思嘉·奥哈拉。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授权能力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糖尿病授权简化量表(diabetes empowermentscale-short form,DES-SF)和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以方便抽样法对杭州地区5所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ion,PBSCT)期间患者口腔黏膜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6例PBSCT患者的口腔黏膜进行追踪式的评估与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