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常见胃肠道疾病,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喂养方式、血制品应用等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超声、生物标记物等方法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合理利用益生菌、乳铁蛋白、一氧化氮、羊水等可降低NEC发病率。该文对NEC发病机制与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soluble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sCTLA-4)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0例SLE患儿(SLE组)和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sCTLA-4、转化生长因子-α ( trans
外泌体是一种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及信号分子的细胞外纳米级囊泡,能被体内细胞释放。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存在于白血病患者的血浆及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把内部含有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及各种微小RNA呈递给靶细胞,不仅影响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也与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治疗Ⅰ度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8例L4~L5 Ⅰ度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椎板间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组(A组)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组(B组)。其中A组15例,年龄42~75岁,平均(56.3±9.1)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常见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以导致多种远期并发症,如短肠综合征、全身感染、眼部疾病、营养不良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乳铁蛋白是母乳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新近许多研究评估了乳铁蛋白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应用乳铁蛋白预防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于提高早产儿的预后具有很重要作用。
目的了解黔北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学特点,为临床防治及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12月300例诊断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喉深部痰液,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2种病毒核酸。结果300例标本中,检出病毒阳性标本134例(占44.67%),其中男175例,女125例。以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RSVB)阳性检出率最高(37例,27.61%),其次为副流感病毒1型、副流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红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P<0.05),试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
脑性瘫痪是一组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需要终身康复。传统康复医学方法主要依赖康复治疗手技,给家庭社会带来长期且沉重的负担。随着生物力学及康复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型的康复机器人通过融合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学等诸多学科,将主被动训练结合,拟合正常运动模式,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该文重点以下肢康复机器人为例,综述儿童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中
目的肠道菌群破坏和以后神经认知的结局之间可能有联系。我们假设早期抗生素使用对后期神经认知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方法来自欧洲871例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在出生时参与奥克兰出生体重协作研究。通过与母亲面谈收集生后第一年以及生后12个月~3.5岁之间其子使用抗生素的信息。在其子3.5岁、7岁和11岁时进行智力测试和行为障碍评估。结果生后第一年抗生素数据显示526例中在3.5岁时评估有70%使用过抗生素。随访发现
期刊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可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辅助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监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以及监测患者对治疗效果的反应。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能够得到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的高度配合,但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尚缺乏婴幼儿及新生儿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正常值及相关大样本研究。该文主要从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原理及方法、正常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不仅与钙、磷代谢有关,在维持神经精神系统正常生理功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孤独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经常伴随有维生素D缺乏。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维生素D与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