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D5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抽动障碍的关联分析

来源 :上海精神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抽动障碍与多巴胺D5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与琼脂糖电泳技术的方法,对176个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慢性抽动障碍儿童与其亲生父母的多巴胺D5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数据统计采用单体型相对风险(GHRR和HHRR)与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抽动障碍与多巴胺D5受体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关联.GHRR值为0.32~1.61;HHRR值为1.82;TDT值为2.25,其P值均大于0.05.结论慢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抗新城疫中药复方口服液是否对大鼠产生毒性.方法将80只SD大白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3组灌胃不同剂量的中药(40、20、6g/kg体重)连续给药8周,另1组为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性痴呆患者使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疗8周,通过BPRS、MMSE、CDR、ADL、TESS观
原中国心理协会副理事长、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二医院教授龚耀先先生,于2009年9月3日中午12点30分因肺部感染诱发多种器官衰竭逝世,享年86岁。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据报告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20%患者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精神症状等方面,对自杀未遂的
随着抗抑郁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在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由抗抑郁药物引发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者出现快速循环已经引起人们的临床关注,这种现象将使疾病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脑显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年龄、性别构成配对,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4
目的比较美罗牛黄宁宫片合并利培酮与单用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7例精神分裂症,58例入治疗组,59例入对照组。治疗组用美罗牛黄宁宫片18片/天。原利培
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这两种精神障碍的交叉误诊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遇到,门诊更常见,笔者近期在会诊中遇到较为类似的两个病例,反映了精神科临床医生在诊断该类疾病时所存在的困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为期3年的观察,采用了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对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46例AD患者均作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临床痴呆评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