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意味的形式到空洞化的程式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自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D.F.)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Peirce,c.s.)奠定了现代符号学以来,符号学不断发展和丰富,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领域,文化符号和艺术符号也成为符号学新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符号的时代——符号的创作与符号的欣赏时代。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中不停地寻找灵感,力求建立起个性化的符号。因为个性化符号的建立标志着艺术家的成功,这种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也是那些代表艺术家风格、思想、技法等个体的艺术符号。艺术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完美结合使欣赏者身心愉悦,沉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不可否认,许多艺术家的成功都可以归结于个性化符号的创立。如梵高、布朗库西、贾科梅蒂、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符号个性。进一步讲,一个艺术流派的迅速崛起和消亡,就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表征历程。野兽派存在不到3年,俄罗斯结构主义不到5年,立体主义不到7年,达达主义不到10年,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符号“意指”过程的消亡与再生。(见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符号是音响、视象等的一块(双面)切片。意指(signification)则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符号,尤其是艺术符号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代雕塑的发展也如此。特别是面对21世纪,符号更能为当代雕塑挖出大量新题材、新意象和新风格。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艺术》中首先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概念。他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最基本的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形式”为艺术符号的能指,“意味”即所指,他们的结合构成了艺术符号。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形式的意味”的雕塑符号的出现,才使现、当代雕塑同上世纪80年代之前单一母题的“高、大、全”式雕像区别开来。毋庸置疑,雕塑创作的符号化倾向是当代雕塑发展的主流。当代雕塑正不断运用新的艺术符号进行革命,为雕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黎明。
  
  二
  
  但我们要冷静观察的是当雕塑这种符号化倾向已经走向了极端,它就会转变为一种泛符号现象。所谓“泛符号”现象,就是指雕塑作为艺术符号已经沦为一种没有创新的程式化、媚俗化的虚假记号。雕塑符号从“有意味的形式”走向了“空洞化的程式”,符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世纪80年代雕塑符号的多元化,曾带来了90年代初期雕塑领域的短暂辉煌。而90年代中后期中国雕塑在城市雕塑表面繁荣的语境下,实际上已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
  泛符号雕塑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对艺术符号的庸俗化的误读。一些雕塑家的所谓个性展示方式,实则是对符号的简单复制与抄袭。他们以“创意”“个性”为借口,以泛符号的方式为雕塑贴上了“创新”与“革命”的标签。其作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的轰动效果,但语言贫乏、思想凌乱、表现破碎,内在的意涵薄弱不堪,形式上的生硬拼凑早已宣告了雕塑生命的死亡。雕塑家在从事艺术本体语言的挖掘与创作过程中,个人对艺术表现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是一个“道法自然”的结果,符号应该是个人艺术创作的结果,是“自然”的“道”。而遗憾的是许多当代雕塑符号并不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心灵体悟的必然结果,而是一个预先的设定。人为地去创造一个“猪”“苹果”“假山”等符号,实际上是对事物简单而机械的复制。
  在符号的行为过程中,并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为符号的。一个能指与所指能结合成为符号,还存在着第三个要素,即“意指”。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就是意指关系,能指和所指就是通过意指方式结合成为符号的。雕塑通过形状、材质、空间、颜色等符号形式的能指,与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象征意义等符号内容的所指共同构成艺术符号的二元关系。虽然雕塑符号的表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任意的,但并不是说可以任意创造、任意滥用、任意解读的。符号的出现要服从符号欣赏群体的需要,遵从欣赏群体的约定。另一方面,“艺术符号的情绪内容不是标示出来的,而是接合或呈现出来的”,所以“在一件艺术品中,我们看到的或直接从中把握的是浸透着情感的表象,而不是标示情感的记号”(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情感”既是“意指”的过程,也是结果。
  罗兰巴尔特有句最具震撼的名言——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可以讽刺部分当代雕塑者的“泛符号”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已死”本是主张作品本身存在于作者以外的生命,因此在作品完成的瞬间,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释放回归于诠释者与读者手中。“这种不具个人主观与特定经验的符号记录是‘作者已死’的表征,因为‘文本’(text)不再属于个人性的叙述,而是经由个人所传达出来的语言记录;作品也不再是个人的表现,而是藉由艺术家的手法,记载外界文化所累积下来的符号。”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而泛符号雕塑已从“作者已死”异化为作品已死,突出表现为色彩的艳俗化、图像程式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思想内涵的空洞化。
  
  三
  
  为什么当代雕塑会出现泛符号的窘境呢?
  首先就当下而言,当代雕塑家不可能像古代艺术家一样把艺术创作当作纯粹的心灵娱乐之宣泻。流行文化、功利文化无处不在,艺术也被纳入了社会符号的交换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者首次提出了“将高级文化带给平民”的观念,但如今“平民化”却意味着“庸俗化”与“商业化”,高级文化与庸俗化、商业的文化界限被取消了。在供需关系的原则之下,艺术的价值无法逃脱以货币价值为标准的消费系统。
  在消费系统的语境下,一些雕塑家的急功近利就构成了当代雕塑泛符号窘境第二个重要原因。浮躁、速效、投机、作秀的功利心态取代了雕塑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伟大的艺术品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创作的两扇铜门浮雕耗时间38年;米开朗基罗70多岁时还用8年时间完成《哀悼基督》、罗丹耗费整整27年才完成《地狱之门》、法国的巴托尔迪为美国创作的《自由女神》花费10年时间;博格伦姆的《美国国家纪念碑》历时14年,布德尔21次为贝多芬塑像。这些伟大雕塑家的创作态度和精神,是许多当代雕塑家难以企及的。表面上看,雕塑符号的建立是艺术家的绝对自由,实际上雕塑家本身却淹没在巨大的消费洪流中。美国现代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就曾说:“我就是个机器——那个生产艺术品如生产商品一般的机器。”
  文化自信心的丧失也为雕塑符号泛化带来了直接的原因。所谓当代的“前卫艺术”大多是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等艺术的克隆。一方面是对西方艺术理念、艺术语言的简单模仿;另一方面是对所谓艺术国际化、全球化的积极迎合。诚然,目前当代中国方式的雕塑审美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在学习中完善自己的雕塑语言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只有国际化、全球化,而没有民族化的雕塑符号实则是文化自信的缺乏。孔子标准像就是一个例证。“为了维护国际友善形象,就不惜篡改历史人物形象,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为了使自己的文化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实际E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心的表现,是失掉了民族文化自信力。(见宣炳善《对外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孔子标准像》)
  面对当代雕塑的泛符号现象,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中国方式的当代雕塑的审美理论体系和价值评判体系,防止“为符号而符号”的泛符号创作倾向。当代雕塑家只有摒弃热闹的雕塑泛符号的繁荣假象,以深度的民族文化思考为导向,以深沉的人文关怀和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良心为己任,才能建立一种尊重与包容多元文化的胸襟。置身于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的诱惑之中,雕塑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社会共同构建一种健康互动的艺文环境。惟此,当代雕塑符号才能回到“有意味形式”的艺术本体之中,才能从形式的空洞无味走向“有形式的意味”。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虽然在田间养分管理措施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些新型工具可有效地改善管理水平,但还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磷素管理措施若要进一步改善,就要根据不同的流失量、
今天已知考古出土并有确切纪年的紫砂壶为南京明代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图1)。墓志铭表明该墓下葬的年代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墓主吴经,明史中有传。史料中《阳羡茗
介绍了芳基高价碘化合物用作光引发剂或光引发体系的发展历史、合成方法、引发机制和最新进展.
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菜园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偏高,给水体环境带来潜在威胁。不同作物对各形态无机磷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前人较少采用耕作制度来提高高磷土壤磷素利用能力。为此
学位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5月20日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加大。要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按照海关的统计,
本文以吉林省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的黑土为材料,研究长期施肥对黑土POM的分布及POM(FPOM和OPOM)中碳水化合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及
1、黑玉米:色泽独特,营养丰富,粘香可口,最适于鲜食,也可制米,作为奇特的高档食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黑玉米鲜食期80—90天。成熟期110天。采用棚室育苗移栽,或地膜覆
(一)追施氮肥.配施钾肥。旱种的春性小麦品种拔节后易遭到雪压断节和主茎大分蘖受到冻害.应普施1次速效氮素肥料。数量因受害的程度而民。一般受冻害20%以上,并有落黄现象的麦田
Purpose:As scientific resourc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researcher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acquir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 sources.This paper
Purpose: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he keyword concentration change ratio (KCCR) is used while identifying the stability-mutation feature of Web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