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 制度 执行——软实力支撑企业发展,软实力创造企业辉煌。
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精辟地论证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对于一个国有企业而言,政治领导的科学性作用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企业资金几乎枯竭、职工生活尤其窘迫的困难企业,在智慧型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锐不可挡的后发之势高歌猛进,发展成长为中国冶金建设战线上的一颗明珠,成功实现了从弱势到强势的闪亮转身。她,就是号称“西部铁军”的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实久”)。
当今企业的成功,其秘诀不外乎有如下几种:要么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么是政策赋予的特殊优惠;要么是社会给予的强大扶持;要么是艰苦奋斗的历史积累。而“西部铁军”则属于最后一类。因为作风过硬,故为“铁”,因为敢打敢冲,也为“军”,亦为不穿军装的“铁军”。其前身为中国十九冶。她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而中国的三线建设,既出于备战的需要,也是我国首次的“西部大开发”。“西部铁军”以不同凡响的壮举,托起了川西南攀枝花崭新的钢铁基地,并陆续在建设宝钢、武钢、昆钢、重钢等钢铁企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塑起了座座丰碑。“西部铁军”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执行者,是钢铁建设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是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是时代精神的缔造者,是和谐稳定的支撑者。
探索“西部铁军”的成功秘笈,软实力制胜是核心因素。
战略三步走
论证一个企业的发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去透视,也要从地理的角度去辨析,这个历史的基本要素就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就是空间。时间以万千点滴的汇集记录一个企业成长的历史;空间以历史脚步的足印标注企业发展的坐标。认识“西部铁军”,从时空的坐标路径上就可以清晰可辨。
1964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建设攀枝花的战略决策。1966年6月1日,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十九冶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攀枝花一期工程建设。在第一个8年里,中国十九冶人在2.5平方公里、地质构造复杂的荒坡上,辟出4大台阶23个小台阶,从供电、取水、道路到矿山剥离、采矿、选矿、原料、烧结、焦化、炼铁、初轧、轨梁,形成了170万吨铁、150万钢、11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中国十九冶人为祖国奉献了一座被誉为“象牙微雕”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从1986年起的又一个10年里,在以攀钢4号高炉建设为标志的二期工程中,中国十九冶人先后完成了铁前5号、6号烧结机组、热电鼓风机站和6米碳化室50孔大型焦炉及化工产品回收系统工程以及提钒炼钢、板坯连铸、1 450热轧、1 280冷轧等工程,使攀钢形成了从冶金矿山到冷轧镀锌薄板完整的钢铁工业产业链以及钒钛工业的特有优势。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而关在大山沟里的中国十九冶,却因队伍庞大、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人才流失、信息滞后、市场狭小、成本加大等原因,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中国十九冶陷入特别困难的境地。
这一段时空,时间记录了中国十九冶人吃苦耐劳的艰辛,多角度地展示出中国十九冶在开辟“一江八点”的四面出击中的不屈不挠。
2003年8月,中国十九冶新一届领导班子从老一辈领导手中接过了企业发展的接力棒。此时的企业,已經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历史携着中国十九冶人的企盼等待在沉默与冲锋的临界线上。
中国十九冶领导果断提出了“大营销、大项目、大突破”战略,实施总部统一领导、区域间密切配合、集社会资源开拓市场的大营销格局,彻底改变过去分公司“本土市场”观念,全公司形成以市场为先、一手抓国内、一手抓国外;一手抓主业、一手抓多元;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的市场营销局面。在此格局下,中国十九冶又根据市场风云变化,确定了在“大营销”战略下的非EPC战略、西部市场核心战略和开拓国外市场战略,逐步打开了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通道,为企业起死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发展的视野与后劲决定了前进的速度,战略的力量需要在新的时期调整、补充、壮大。2006年9月29日,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改制组建为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2007年5月12日,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冶实久一届四次董事会和2007年度股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北上东进”投资规划战略。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真正把企业推到了腾飞的起跑线。
“北上东进”分三步走——
第一步:投资3.8亿元建成成都都江堰钢构厂、青白江钢构厂、郫县工业园一期(网架厂)、实久花园小区、郫县商品混凝土中心、中冶实久成都大厦、郫县实久纽维逊建材厂、武汉分公司工业园、昆明分公司工业园、宁波分公司维检中心和都江堰糖尿病专科医院。
第二步:投资1.5亿元,建设郫县工业园二期、深圳工业用地开发、南京分公司工业园、宁波分公司工业园、青白江设备租赁公司、青白江电控厂、青白江京城实久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到2008年底,“北上东进”第二步战略已全面实现。
第三步:将建成郫县实久研发中心、重庆分公司办公区、资源开发项目、完成深圳沙河基地搬迁。
在“北上东进”战略牵引下,以建立“西部市场核心”战略为实施突破,于2008年7月24日,为攀钢二基地及凉山、西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期投资6 500万元的西昌中冶实久设备结构有限公司项目吹响号角。2008年11月28日,总投资3亿元的中冶实久(防城港)设备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破土动工。至此,一个以西部为核心的企业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同时,“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浮出水面。中冶实久先后在约旦、卢森堡留下美名、在巴基斯坦矿山、巴布亚新几内亚矿山创造了佳绩,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注册了中冶实久第一个跨国公司。随着公司跨国经营、施工、商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前景如日东升。
正视市场风云变化随时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西部铁军”挺进市场的敏锐性与日俱增。2009年3月,一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侵扰、加速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2009—2010年追赶式发展计划》在“西部铁军”闪亮面世。这个计划贯穿着科学发展观,其目标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扩大经营生产规模,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精细企业管理工作,建设实力魅力实久;充分发挥总承包资质优势,着力培育和加强冶炼、房建、市政等具有中冶实久特色的竞争能力,全面实施西部市场核心战略,完成北上东进“三步走”项目,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西部市场为核心,八个分公司为据点,向全国辐射,向海外拓展”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国内外一体化经营的战略格局。
战略一旦创造出路,这个出路就将是通天大道。从2003年开始,“西部铁军”营销产值扶摇直上,从之前的不足10亿元上升到2003年20亿元、2004年25亿元、2005年32.5亿元、2006年38.5亿元、2007年60.2亿元、2008年64亿元,2009年将再创历史新高。
企业发展加速度,使时间仿佛放慢,因为在一些人歌舞升平的小憩之间,“西部铁军”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已经从求生存迈向了求壮大的新境地。企业发展全方位,使空间加倍放大,“西部铁军”不仅驰骋于中国西部,还驰骋于中国东部、北部、南部……
改革三部曲
如果说科学的战略是光明的方向,那么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则是通往光明的有效保障。勇于向传统不足宣战,“西部铁军”演绎的改革三部曲,使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了新生。
资产重组
从2004年开始,“西部铁军”陆续实施了以资产重组为手段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挖掘资产潜力,优化资产配置。随着中冶实久工业园区天龙网架厂、混凝土搅拌厂、实业开发总公司华坪电石厂、工安钢结构厂、大港混凝土厂、宁波质检中心、武汉生产基地等一批提升能力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企业原续存资产进行大刀阔斧调整摆上了议事日程,公司重组了都江堰钢结构厂、青白江钢结构厂、攀枝花地区二级公司的钢结构厂等钢构资源;开发了郫县研发基地、十九冶成都大厦等民建工程;重组了昆明分公司、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设备物资公司、机械厂等单位。这些改革举措,使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更符合市场要求。
法人治理
按照“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2006年,“西部铁军”在保证企业改制而国有资产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及市场竞争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依据《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建立了新型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处理了新建公司和续存公司的资产以及人员关系。2006年9月29日,经中冶集团批准,改制后的新公司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其股权由中冶集团控股,由施工主业引入战略投资股份和骨干参股组建成新的国有控股企业。新公司成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运行机制,完成新公司管理流程再造,创建并规范公司业绩评价、薪酬分配等运行机制,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西部铁军”的跨越式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激励约束
改善人力资本、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经营班子和工作团队,这是新公司成立后努力追求的一大目标。“西部铁军”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革。首先,对麾下的二级公司经营领导班子实行年薪制,有效地调动了二级公司扭亏增盈、争创高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对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实行绩效工资,以工作实绩来评判机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服务水平。第三,对一线工人实施定额承包工资和谈判工资,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第四,对专家实行津贴工资,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建立了《干部考核办法》、《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等考核规范,营造“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的浓厚用人氛围。第五,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旨在提高全员执行力、增强责任意识、细化岗位责任的“责任风暴”活动,形成了“责任层级清晰化”、“职能责任制度化”、“岗位责任具体化”和“责任链接无缝化”的全方位责任执行监督体系,使权大责小、责任不清、责任死角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新机制的问世与施行,推动了企业人事管理由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企业健康发展与员工收益增长的双丰收。
“西部铁军”,铮铮铁骨愈加气宇轩昂。
品牌三招式
“西部铁军”厚重的发展史中凝结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支撑中冶实久人在祖国需要时赴汤蹈火、在南征北战中诚信有加、在攻坚克难中奉献一流。正是源于历史精神的积累和不断创新的嬗变,使“西部铁军”品牌实现了从弱到强、从丰碑到奖杯再到口碑的历史性跨越。
责任铸品牌
继“西部铁军”在“三块石头支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的蛮荒之地攀枝花不辱国家使命、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钢铁基地之后,公司又征西南、战华南、进中原、出国门,高擎责任大旗,用责任铸就品牌。
地处华中的武钢,中国第一条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来的世界一流生产线静卧待建,“西部铁军”听从国家调遣,抽调大量工程专家、技术和管理骨干北上集结,在面对全线进口设备且无经验的情况下,“铁军”以大无畏勇气大胆创新,优质高效地建成了至今在同行业仍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米七”热轧生产线,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大门。
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如火如荼的宝钢建设召唤着“西部铁军”厉兵秣马,公司将最优的队伍、最优的设备、最优的资源、最优的技术汇集上海,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现代化的钢铁之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西部铁军”将那些参加宝钢建设的精英人才、精英设备、精湛技术独立建制,留下来永久为宝钢服务,之后为服从中冶集团国内冶建布局,实现行业资源融合,忍痛割爱地将拥有优良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上海分公司整体划归十三冶,而公司却背负着老弱病退等所有负担,继续在攀枝花深山峡谷中艰苦拼搏。每一次付出,“西部铁军”花费的是巨大代价,收获的是社会责任、无尚荣光、加速发展的信心。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西部铁军”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营救被困群众;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救护受伤群众,用从余震中拼抢出来的全部药品抢救了100多名受伤群众,成为都江堰第一批医疗救护队;第一时间组织党团员护厂联防,保护国家和居民财产;第一时间从重庆、云南、凉山州调集大型设备支援救灾,在废墟中营救出5人生命;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护站,守护2 000多名受灾群众和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自愿者、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一系列行动,是“西部铁军”在自己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多千万元、总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的情况下作出的无私奉献。他们用无疆大爱支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诚信扬品牌
“严守客户履约,满意客户要求”的经营理念成为“西部铁军”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在攀钢,从第一炉铁水到第一块钢板,从第一条方坯到万能轧机,从一个工程的检修到异地大修,“西部铁军”人从不问工程艰难困苦,总是保质保量提前峻工并使之达产,用诚信与攀钢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友谊。
在武钢,“西部铁军”建设的“一米七”生产线不仅迅速达产,并且高水平承建的3 200立方米高炉,提前投产后在一年内高炉利用系数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邯钢,“西部铁军”在2 000立方米高炉推移工程中,将业主要求35天完成的推移重任通过自我加压昼夜努力,竟用33.5天提前完成推移工程,为业主节约了十分宝贵的检修时间。
在重钢,被称为重庆市“一号工程”、一期总投资230亿元、为重庆市有史以来最大投资项目的重钢环保搬迁工程,“西部铁军”承担了2号高炉施工,顶着高峰期全部集中在重庆最热的6、7、8、9月的酷暑,“铁军”高温面前不退却,大汗淋身不移志,高质量地完成了主体施工任务,受到了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满怀尊敬的称道:“中冶实久人让重钢感动!”
在柳钢、南钢、鞍钢、鄂钢、水钢、昆钢……“西部铁军”身后留下的是一道道令人刮目相看的靓丽。即使是身处异国它乡的巴基斯坦,“西部铁军”努力克服寂寞、恐惧、缺水、风沙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英勇奋战35个月,高质量地完成了杜达铅锌矿项目施工,赢得了所在国的高度赞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冶实久人在热带雨林中鏖战,“西部铁军,祖国放心”的铮铮誓言响彻南太平洋岛国。
以诚信客户为荣,以诚信客户为耀,诚信如基因深深置入“西部铁军”人的身、融入“铁军”人南北征战的行动里。
科技强品牌
以科技保证优质,以优质彰显品牌。“西部铁军”在43年的发展中,先后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起了41座高炉系统、35套炼钢系统、21套焦化系统、30套烧结系统、69套轧钢系统、22套煤气柜系统、82座各类烟囱、20座冷却塔、625公里公路、45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36个冶金工厂,这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国内知名的工程,既凝结了“西部铁军”人的智慧与心血,更书写出“西部铁军”人文工程、科技工程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西部铁军”以第一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为标志,进一步掀起了精心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潮。公司颁布了《科学技术奖励细则》,完善科技奖励办法、知识产权成果鉴定、申报等实施细则,并分“科学技术奖”、“职务发明创造奖”、“技术标准与工法奖”、“优秀技术文献奖”以及“技术管理先进个人与先进单位奖”等多个层次实施不同奖励。与之相配套,《十九冶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评选管理办法》、《十九冶首席技师考评管理办法》等相关举措也相继实施,为人才成长与才能施展拓宽了通道。
正是凭着高超的科技和独到的工艺,近5年来,公司共取得部(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专利7项、施工工法4项、管理成果3项,并有4项创造了中国施工企業新纪录;各分项工程优良率平均达90%以上,分部工程优良率平均达91%以上,并有46项工程获国家(省部)级优质工程、30项成果获省(部)级QC成果奖。公司先后被中国建设业评为“AAA信用单位”、“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讲信誉百家优秀施工企业”,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管理示范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等殊荣。“西部铁军”品牌走进了企事业的千家万户。
软实力助长硬实力,软实力创造“西部铁军”辉煌。有理由断言,“西部铁军”软实力在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西部铁军”,铁流万里披荆斩棘;
铁军文化,以文铸军军威凛凛!
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精辟地论证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对于一个国有企业而言,政治领导的科学性作用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企业资金几乎枯竭、职工生活尤其窘迫的困难企业,在智慧型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锐不可挡的后发之势高歌猛进,发展成长为中国冶金建设战线上的一颗明珠,成功实现了从弱势到强势的闪亮转身。她,就是号称“西部铁军”的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实久”)。
当今企业的成功,其秘诀不外乎有如下几种:要么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么是政策赋予的特殊优惠;要么是社会给予的强大扶持;要么是艰苦奋斗的历史积累。而“西部铁军”则属于最后一类。因为作风过硬,故为“铁”,因为敢打敢冲,也为“军”,亦为不穿军装的“铁军”。其前身为中国十九冶。她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而中国的三线建设,既出于备战的需要,也是我国首次的“西部大开发”。“西部铁军”以不同凡响的壮举,托起了川西南攀枝花崭新的钢铁基地,并陆续在建设宝钢、武钢、昆钢、重钢等钢铁企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塑起了座座丰碑。“西部铁军”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执行者,是钢铁建设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是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是时代精神的缔造者,是和谐稳定的支撑者。
探索“西部铁军”的成功秘笈,软实力制胜是核心因素。
战略三步走
论证一个企业的发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去透视,也要从地理的角度去辨析,这个历史的基本要素就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就是空间。时间以万千点滴的汇集记录一个企业成长的历史;空间以历史脚步的足印标注企业发展的坐标。认识“西部铁军”,从时空的坐标路径上就可以清晰可辨。
1964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建设攀枝花的战略决策。1966年6月1日,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十九冶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攀枝花一期工程建设。在第一个8年里,中国十九冶人在2.5平方公里、地质构造复杂的荒坡上,辟出4大台阶23个小台阶,从供电、取水、道路到矿山剥离、采矿、选矿、原料、烧结、焦化、炼铁、初轧、轨梁,形成了170万吨铁、150万钢、11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中国十九冶人为祖国奉献了一座被誉为“象牙微雕”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从1986年起的又一个10年里,在以攀钢4号高炉建设为标志的二期工程中,中国十九冶人先后完成了铁前5号、6号烧结机组、热电鼓风机站和6米碳化室50孔大型焦炉及化工产品回收系统工程以及提钒炼钢、板坯连铸、1 450热轧、1 280冷轧等工程,使攀钢形成了从冶金矿山到冷轧镀锌薄板完整的钢铁工业产业链以及钒钛工业的特有优势。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而关在大山沟里的中国十九冶,却因队伍庞大、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人才流失、信息滞后、市场狭小、成本加大等原因,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中国十九冶陷入特别困难的境地。
这一段时空,时间记录了中国十九冶人吃苦耐劳的艰辛,多角度地展示出中国十九冶在开辟“一江八点”的四面出击中的不屈不挠。
2003年8月,中国十九冶新一届领导班子从老一辈领导手中接过了企业发展的接力棒。此时的企业,已經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历史携着中国十九冶人的企盼等待在沉默与冲锋的临界线上。
中国十九冶领导果断提出了“大营销、大项目、大突破”战略,实施总部统一领导、区域间密切配合、集社会资源开拓市场的大营销格局,彻底改变过去分公司“本土市场”观念,全公司形成以市场为先、一手抓国内、一手抓国外;一手抓主业、一手抓多元;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的市场营销局面。在此格局下,中国十九冶又根据市场风云变化,确定了在“大营销”战略下的非EPC战略、西部市场核心战略和开拓国外市场战略,逐步打开了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通道,为企业起死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发展的视野与后劲决定了前进的速度,战略的力量需要在新的时期调整、补充、壮大。2006年9月29日,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改制组建为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2007年5月12日,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冶实久一届四次董事会和2007年度股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北上东进”投资规划战略。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真正把企业推到了腾飞的起跑线。
“北上东进”分三步走——
第一步:投资3.8亿元建成成都都江堰钢构厂、青白江钢构厂、郫县工业园一期(网架厂)、实久花园小区、郫县商品混凝土中心、中冶实久成都大厦、郫县实久纽维逊建材厂、武汉分公司工业园、昆明分公司工业园、宁波分公司维检中心和都江堰糖尿病专科医院。
第二步:投资1.5亿元,建设郫县工业园二期、深圳工业用地开发、南京分公司工业园、宁波分公司工业园、青白江设备租赁公司、青白江电控厂、青白江京城实久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到2008年底,“北上东进”第二步战略已全面实现。
第三步:将建成郫县实久研发中心、重庆分公司办公区、资源开发项目、完成深圳沙河基地搬迁。
在“北上东进”战略牵引下,以建立“西部市场核心”战略为实施突破,于2008年7月24日,为攀钢二基地及凉山、西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期投资6 500万元的西昌中冶实久设备结构有限公司项目吹响号角。2008年11月28日,总投资3亿元的中冶实久(防城港)设备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破土动工。至此,一个以西部为核心的企业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同时,“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浮出水面。中冶实久先后在约旦、卢森堡留下美名、在巴基斯坦矿山、巴布亚新几内亚矿山创造了佳绩,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注册了中冶实久第一个跨国公司。随着公司跨国经营、施工、商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前景如日东升。
正视市场风云变化随时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西部铁军”挺进市场的敏锐性与日俱增。2009年3月,一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侵扰、加速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2009—2010年追赶式发展计划》在“西部铁军”闪亮面世。这个计划贯穿着科学发展观,其目标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扩大经营生产规模,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精细企业管理工作,建设实力魅力实久;充分发挥总承包资质优势,着力培育和加强冶炼、房建、市政等具有中冶实久特色的竞争能力,全面实施西部市场核心战略,完成北上东进“三步走”项目,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西部市场为核心,八个分公司为据点,向全国辐射,向海外拓展”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国内外一体化经营的战略格局。
战略一旦创造出路,这个出路就将是通天大道。从2003年开始,“西部铁军”营销产值扶摇直上,从之前的不足10亿元上升到2003年20亿元、2004年25亿元、2005年32.5亿元、2006年38.5亿元、2007年60.2亿元、2008年64亿元,2009年将再创历史新高。
企业发展加速度,使时间仿佛放慢,因为在一些人歌舞升平的小憩之间,“西部铁军”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已经从求生存迈向了求壮大的新境地。企业发展全方位,使空间加倍放大,“西部铁军”不仅驰骋于中国西部,还驰骋于中国东部、北部、南部……
改革三部曲
如果说科学的战略是光明的方向,那么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则是通往光明的有效保障。勇于向传统不足宣战,“西部铁军”演绎的改革三部曲,使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了新生。
资产重组
从2004年开始,“西部铁军”陆续实施了以资产重组为手段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挖掘资产潜力,优化资产配置。随着中冶实久工业园区天龙网架厂、混凝土搅拌厂、实业开发总公司华坪电石厂、工安钢结构厂、大港混凝土厂、宁波质检中心、武汉生产基地等一批提升能力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企业原续存资产进行大刀阔斧调整摆上了议事日程,公司重组了都江堰钢结构厂、青白江钢结构厂、攀枝花地区二级公司的钢结构厂等钢构资源;开发了郫县研发基地、十九冶成都大厦等民建工程;重组了昆明分公司、开发公司、物业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设备物资公司、机械厂等单位。这些改革举措,使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更符合市场要求。
法人治理
按照“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2006年,“西部铁军”在保证企业改制而国有资产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及市场竞争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依据《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建立了新型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处理了新建公司和续存公司的资产以及人员关系。2006年9月29日,经中冶集团批准,改制后的新公司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其股权由中冶集团控股,由施工主业引入战略投资股份和骨干参股组建成新的国有控股企业。新公司成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运行机制,完成新公司管理流程再造,创建并规范公司业绩评价、薪酬分配等运行机制,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西部铁军”的跨越式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激励约束
改善人力资本、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经营班子和工作团队,这是新公司成立后努力追求的一大目标。“西部铁军”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革。首先,对麾下的二级公司经营领导班子实行年薪制,有效地调动了二级公司扭亏增盈、争创高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对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实行绩效工资,以工作实绩来评判机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服务水平。第三,对一线工人实施定额承包工资和谈判工资,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第四,对专家实行津贴工资,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建立了《干部考核办法》、《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等考核规范,营造“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的浓厚用人氛围。第五,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旨在提高全员执行力、增强责任意识、细化岗位责任的“责任风暴”活动,形成了“责任层级清晰化”、“职能责任制度化”、“岗位责任具体化”和“责任链接无缝化”的全方位责任执行监督体系,使权大责小、责任不清、责任死角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新机制的问世与施行,推动了企业人事管理由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企业健康发展与员工收益增长的双丰收。
“西部铁军”,铮铮铁骨愈加气宇轩昂。
品牌三招式
“西部铁军”厚重的发展史中凝结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支撑中冶实久人在祖国需要时赴汤蹈火、在南征北战中诚信有加、在攻坚克难中奉献一流。正是源于历史精神的积累和不断创新的嬗变,使“西部铁军”品牌实现了从弱到强、从丰碑到奖杯再到口碑的历史性跨越。
责任铸品牌
继“西部铁军”在“三块石头支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的蛮荒之地攀枝花不辱国家使命、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钢铁基地之后,公司又征西南、战华南、进中原、出国门,高擎责任大旗,用责任铸就品牌。
地处华中的武钢,中国第一条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来的世界一流生产线静卧待建,“西部铁军”听从国家调遣,抽调大量工程专家、技术和管理骨干北上集结,在面对全线进口设备且无经验的情况下,“铁军”以大无畏勇气大胆创新,优质高效地建成了至今在同行业仍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米七”热轧生产线,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大门。
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如火如荼的宝钢建设召唤着“西部铁军”厉兵秣马,公司将最优的队伍、最优的设备、最优的资源、最优的技术汇集上海,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现代化的钢铁之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西部铁军”将那些参加宝钢建设的精英人才、精英设备、精湛技术独立建制,留下来永久为宝钢服务,之后为服从中冶集团国内冶建布局,实现行业资源融合,忍痛割爱地将拥有优良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上海分公司整体划归十三冶,而公司却背负着老弱病退等所有负担,继续在攀枝花深山峡谷中艰苦拼搏。每一次付出,“西部铁军”花费的是巨大代价,收获的是社会责任、无尚荣光、加速发展的信心。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西部铁军”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营救被困群众;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救护受伤群众,用从余震中拼抢出来的全部药品抢救了100多名受伤群众,成为都江堰第一批医疗救护队;第一时间组织党团员护厂联防,保护国家和居民财产;第一时间从重庆、云南、凉山州调集大型设备支援救灾,在废墟中营救出5人生命;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护站,守护2 000多名受灾群众和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自愿者、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一系列行动,是“西部铁军”在自己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多千万元、总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的情况下作出的无私奉献。他们用无疆大爱支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诚信扬品牌
“严守客户履约,满意客户要求”的经营理念成为“西部铁军”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在攀钢,从第一炉铁水到第一块钢板,从第一条方坯到万能轧机,从一个工程的检修到异地大修,“西部铁军”人从不问工程艰难困苦,总是保质保量提前峻工并使之达产,用诚信与攀钢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友谊。
在武钢,“西部铁军”建设的“一米七”生产线不仅迅速达产,并且高水平承建的3 200立方米高炉,提前投产后在一年内高炉利用系数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邯钢,“西部铁军”在2 000立方米高炉推移工程中,将业主要求35天完成的推移重任通过自我加压昼夜努力,竟用33.5天提前完成推移工程,为业主节约了十分宝贵的检修时间。
在重钢,被称为重庆市“一号工程”、一期总投资230亿元、为重庆市有史以来最大投资项目的重钢环保搬迁工程,“西部铁军”承担了2号高炉施工,顶着高峰期全部集中在重庆最热的6、7、8、9月的酷暑,“铁军”高温面前不退却,大汗淋身不移志,高质量地完成了主体施工任务,受到了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满怀尊敬的称道:“中冶实久人让重钢感动!”
在柳钢、南钢、鞍钢、鄂钢、水钢、昆钢……“西部铁军”身后留下的是一道道令人刮目相看的靓丽。即使是身处异国它乡的巴基斯坦,“西部铁军”努力克服寂寞、恐惧、缺水、风沙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英勇奋战35个月,高质量地完成了杜达铅锌矿项目施工,赢得了所在国的高度赞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冶实久人在热带雨林中鏖战,“西部铁军,祖国放心”的铮铮誓言响彻南太平洋岛国。
以诚信客户为荣,以诚信客户为耀,诚信如基因深深置入“西部铁军”人的身、融入“铁军”人南北征战的行动里。
科技强品牌
以科技保证优质,以优质彰显品牌。“西部铁军”在43年的发展中,先后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起了41座高炉系统、35套炼钢系统、21套焦化系统、30套烧结系统、69套轧钢系统、22套煤气柜系统、82座各类烟囱、20座冷却塔、625公里公路、45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36个冶金工厂,这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国内知名的工程,既凝结了“西部铁军”人的智慧与心血,更书写出“西部铁军”人文工程、科技工程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西部铁军”以第一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为标志,进一步掀起了精心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潮。公司颁布了《科学技术奖励细则》,完善科技奖励办法、知识产权成果鉴定、申报等实施细则,并分“科学技术奖”、“职务发明创造奖”、“技术标准与工法奖”、“优秀技术文献奖”以及“技术管理先进个人与先进单位奖”等多个层次实施不同奖励。与之相配套,《十九冶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评选管理办法》、《十九冶首席技师考评管理办法》等相关举措也相继实施,为人才成长与才能施展拓宽了通道。
正是凭着高超的科技和独到的工艺,近5年来,公司共取得部(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专利7项、施工工法4项、管理成果3项,并有4项创造了中国施工企業新纪录;各分项工程优良率平均达90%以上,分部工程优良率平均达91%以上,并有46项工程获国家(省部)级优质工程、30项成果获省(部)级QC成果奖。公司先后被中国建设业评为“AAA信用单位”、“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讲信誉百家优秀施工企业”,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管理示范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等殊荣。“西部铁军”品牌走进了企事业的千家万户。
软实力助长硬实力,软实力创造“西部铁军”辉煌。有理由断言,“西部铁军”软实力在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西部铁军”,铁流万里披荆斩棘;
铁军文化,以文铸军军威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