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活动的方式,给教师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在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本文从“同课异构”的依据、表现及实施要素,“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帮助,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同课异构;教学效率
  
  1 前言
  同课异构是相同的主教材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内容都是“技巧-前滚翻”),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呈现出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同课异构”的依据、表现及实施要素
  2.1 “同课异构”的依据。
  2.1.1 教师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教师的个性、经验和经历不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就会不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会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分析的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位教师对课时编写的教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选用的辅助教具和教学理念出现变化。例如:在教授初二学生前滚翻技术动作时,体育学科的教师由于在大学中主修的专业不同,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就会不同。教师甲在大学里主修体操,在教授动作时十分注重“前滚翻”动作的技术要领,要求学生动作舒展、连贯、优美;而教师乙大学里主修足球,对“前滚翻”的认识就与前者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乙注重“前滚翻”动作技能的延续和灵活运用。因为乙教师认为“前滚翻”动作教学内容应该是小学高段的教学内容,到了初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已基本掌握,再重新教授是无意义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安排“前滚翻”延伸动作的练习,比如:走接前滚翻、跳接前滚翻、跑接前滚翻等。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前滚翻课中的异构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水平,甚至个人经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1.2 学生的个体差异。
  长期以来,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采用平行结构的教学模式,即一个班级,一个标准,一种教法,一套练习,一种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学生个体的发育状况、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上存在的差异,这样使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顾及全体,容易出现“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不饱,希望生吃不了”的现象,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加剧,严重挫伤学生进一步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任课教师在同课异构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班级人数等情况,采取符合班级教学以及各个学生教学实际的方法与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同样是甲、乙两位教师在“前滚翻”教学中,甲教师在安排课内练习时,将学生平均分成了四个组,学生4列纵队整齐的排列在体操垫后面依次练习,练习时同组内水平高的同学很乐意练习,而水平差的同学由于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会遭到其他同伴的嘲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较差,最终导致练习的效果一般,课的效果不够好。相反,乙教师在安排分组练习时考虑到班级差异、男女生间的差异、学生实际技能水平差异,灵活的将学生分成了拓展组(在行进间完成前滚翻动作)、延伸组(尝试鱼跃前滚翻)、加强组(从静止状态开始完成前滚翻动作)和提高组(在有斜坡的体操垫上完成前滚翻动作),教师对不同的联系组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练习小组,本组的同学由于技能水平相同,练习中会自觉练习并互相交流动作心得体会,让每个组的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体验。提高组、加强组、延伸组的同学通过练习可以升级到上一组,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动作的同时永远存在前进的目标。乙教师给学生设定了适宜的学习目标,既不易也不难。正是他正视了班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才会正确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形。
  2.2 “同课异构”的表现。
  2.2.1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无定法。
  一个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并脚跳短绳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课的导入中就有很大的区别,A教师采用歌谣听觉,选择了学生音乐课上学过的《跳绳谣》歌曲作为伴奏曲来复习跳绳,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来引入跳绳教学。B教师以为兔子爷爷过生日的情景来导入,自然过渡到向兔子爷爷学跳绳本领,进入跳绳的教学。C教师利用视觉,指着放在地上的绳子直奔教学主题:今天学习并脚跳绳。从三位教师导入方式看各有千秋,教无定法,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学生快速愉快地进入到并脚跳绳的学习中来。
  2.2.2 教学风格的呈现——扬长避短。
  由于教师的特长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不同。例如:A教师唱歌不错,上课的时候来一段即兴演唱《跳绳谣》,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B教师朗诵很好,讲了一段煽情的兔子爷爷过生日的故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C教师直截了当,身先士卒以自己高超的跳绳技巧博得了学生的惊叹,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跟教师学跳绳的方法。总之,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时教师要善于彰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扬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2.3 教学目标的拓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指两个方面:一是辅助教材,一般一节体育课都有两个教材,主教材和辅助教材。辅助教材是根据主教材来选配的,所以在选配教材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势必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如A教师就从上下肢的搭配来考虑选用了抛绳救人游戏。B教师从跳绳技能的巩固与运用来考虑选用了跳绳擂台赛。C教师从器材的一物多用来考虑用短绳作为接力物进行接力跑游戏。
  2.3 “同课异构”的实施要素。
  2.3.1 “同课异构”教学内容的确定。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次”,在内容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教材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计划个人的教学内容,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会对教学内容有新的思考。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和专家的的评议之后,会对教学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启发。
  2.3.2 “同课异构”教学目标的确定。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所以,除总目标外,还要在模块目标、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践经验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对所面对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把总目标分成一系列的子目标,如把教学设计分成多个环节,针对某些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尝试,从而实现教学构想,解决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最终解决所有问题,呈现出一节近似完美的课。
  2.4 “同课异构”教学过程的确定。
  ①要确立教学重点、难点。一个教学内容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重点学习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都要进行研究、思考。由于对项目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项目内容重难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初一女生的“肩肘倒立”的教学中,张三教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肩、肘头三部分着垫支撑,挺宽”和“挺髋充分”;而李四老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夹肘立腰,脚面绷直,支撑稳”和“后倒、伸髋、立腰动作连贯”,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选择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对动作技术的体验不深刻,没有充分的理解动作技术的结构、原理和特点,没有抓住动作技术主要的和关键的部分。在教学中,肩肘倒立动作的重点应该定位在“倒立时的身体姿势”,包括叉腰夹肘、伸髋立腰、脚尖上伸和保持身体垂直等,难点是“屈体翻臀”。
  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建构适合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由于确立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每个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在可能条件下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只要我们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最佳教学环节,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实现“扎扎实实备好课,完完全全为学生”的教学理想,就一定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2.5 “同课异构”教学评价的确定。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同课异构教学可以具体评价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教学形式上进行评价。形式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和发挥学生个性,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从教学思路上进行评价。执教者的重点和思路各有偏重;它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益及公开课研讨活动的时效性,从而构成师师、师生、生生的群体合作学习。
  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去看待一节课,看法是不同的;课堂优势互补,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从而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④从教学实效上进行评价。教师应从此次活动中去审视自己的教学与管理方法,及时反思,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反思体育集体备课活动的现状,探索任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从现场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还要与别人对比解决问题的手段与策略,看看教学效果有什么差距。
  2.6 “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的确定。
  突出行动研究,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高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经行反思,通过精细的分析,去发现与解决问题。一方面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充分的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明确比较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拿到一手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
  同课异构的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3.1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3.2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4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互补共振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在教艺锤炼上,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行动。教师的“自主”,往往力所不能。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都会生机勃勃。新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同课异构”通过个人与集体研讨教材,各自课前准备,确保在“同课”条件下对不同教学构思、不同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以达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4.1 “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促成了和谐共振。
  许多专家建议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问题共商,用集体的力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听课,能促成不同教学风格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课余通过网络、通讯等方式,实现同校、外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信息互通,共同探索,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4.2 “同课异构”促进了学科间的知识共振。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弥补缺陷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进行知识交流与互补。比如在上文提及的教学实例中,课题的内容是自然地理,而执教的两位教师都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于是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另一位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都暴露出在某些专业术语表述不够准确的问题,说明还须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通过课后交流,促成了教师之间的知识互补。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寻找最近发展区的资源,尤其是与专家、优秀教师合作,专家们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状态、习惯以及教学品质和境界尽快提高,真正起到“催熟剂”的作用。
  4.3 “同课异构”促进了教师间的信息共振。
  在学科相互渗透的今天,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应走出自己的学科小世界,走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知识天地。在我们中间,就有一些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博客、学科网站、教研组网站,通过网络把个人的成果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同行分享、交流。在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共同享受中,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历史与社会》属综合课程,几种知识内容交叉,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人的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转变,在信息共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4 “同课异构”能激起与同伴的思维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参与者在认知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互相交流中产生的思维互动状态。其中教师间交换意见,互相启发,也可以产生“思维共振”,进而将各自的创造性思维集中于教学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教研效果。如何在形成强烈而和谐的思维共振,是一个极有开发价值的课题,这里至少涉及共振之源的开发,共振之始的启动和共振进程的加速等环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对任何教师的教研都适用。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思维共振,实现教法互补和教学资源的共享,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4.5 “同课异构”能使教师产生心理共振。
  创新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而人的心理状态是可以互相传递的,心理共振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理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共振能使我们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充分吸取别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创新的心理素质。面对新课程,教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滞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能否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经验背景了解多少?如何才能够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出现的新质,都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基础而促使事物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教政治的新教师,刚脱离从单一的学科专业,到了学校从事综合学科的教学,备课前的担心和面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现象时的手足无措都在所难免。课后通过老教师之间的交流,肯定了新教师接受信息能力强、富有朝气、富有创新精神等优点,并给予必要的安慰和指点,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5 结束语
  “同课异构”是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即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异构应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班而异;教学设计要各取所需,各尽其能;教学过程要殊途同归,百花齐放。“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为创设一个“高效”、“优质”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年9月.
  [2]施芳芳 林东.《体育科学研究相关名词术语与理论方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
  [3]沈建国.《体育评价与体育预测》.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5]陈忠.例谈“同课异构”的异构 中国学校体育[J] .2010年第四期.
  [6]董玉泉.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学校体育[J]2010年第四期.
  [7]姜玉华 殷丛建.体育教学中“同课异策”的实践研究与思考.中国学校体育[J] 2010年第五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应变能力,情感智商 、自我管理、群体意识、人际关、,组织协调、创新意识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更好符合学习者的意愿把对人的尊重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朋友’’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节中学习。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熟悉新标准新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历史教学。将挖掘教材隐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常态;将对教材实施再开发作为突破口;将严谨的治学态度贯穿于教学过程。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会枯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困惑,也常常和老师们谈起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难免生出许多抱怨与无奈。在新课程标准下
期刊
教学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动态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是对强调过程的预先设定、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数学教学。  1 重视课堂生成,不能忽视课前预  随着
期刊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术,也很难迸发创新火花
期刊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地理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地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也变得方式多样。笔者在此就地理课程改革后对教师评价谈两点认识。  1 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大多数同仁都有认同感
期刊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和重视。加强和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
期刊
在地面上发射一个航天器,使之能脱离地球的引力场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一个航天器在它的燃料烧完后脱离地球的过程中,该系统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即可推得第二宇宙速度v2。  要计算第二宇宙速度,必须求出在地球引力场中,移动物体时克服引力所做的功。很显然,物体上升的越高,需要做的功也就越多。但同一物体在不同高度处所受地球引力并不相等,随着物体高度的增加,地球引力将逐渐减弱。当物体
期刊
《数学教学》2009.12期,给出了数学问题777:“在直角△ACB中,CD是斜边AB的高,△ABC的边长都是整数,BD=27,求cosB的一种解答。”    笔者运用直角三角形成比例线段定理及勾股数的知识,给出它的一种简捷解法,供大家参考。  解:设AD=X(X∈N+),则AB=X+27,BC2=27(X+27),AC2=X(X+27),由△ABC的边长都是整数,27(X+27)为完全平方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置疑,留下是的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数学课堂教学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还原数学教学本位。  1 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爱数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权力性影响。凡是教师都具有这种影响力,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在地位、资历、年龄、学识等方面均高于学
期刊
自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适度的弘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增强,以主题为中心的单元编排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萌生,出现了诸如基础知识淡化、基本技能有所消弱、口语训练无序化、写作文体形式混乱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调控和更正,势必就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不利于母语教学的正常发展。  笔者以自己所教的初中语文学科为例,就初中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