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解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能理解、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如此重要,当然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不仅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作为一个新名词单独提出来,在近年来的语文中高考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明显增多。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的“学习任务群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学习任务群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教学和测评,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对其做进一步探究,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贴近真实生活。
  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
  “非连续性文本”最早源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ISA)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2002年非连续性文本是PISA测试的文本类型之一。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试,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但光环之下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我国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失分较多,因而“非连续性文本”,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专门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16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非连续性文本”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足以看出中国教育界对其的重视。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学习、工作、生活中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必须弄清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些分歧,以下我们对此具体分析。
  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最初界定PISA来看,PISA将阅读文本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1]在我国“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在“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依然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但是在呈现形式和构成元素上着眼于“图文组合”和“多种材料组合”[3],涵盖了PISA测试中的多重文本和混合文本。
  程淑贞、裴羽霄、宋志贺等把“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它是区别于由逻辑或语感严密的字词句段落结构层次构成的连续性文本,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所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这种概念界定和“课标”中的表述基本相符。
  中高考命题从“课标”出发,“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表现形式为:图文(表)结合文字和纯文字信息组合体。[4]从以上可看出,在国内,“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界定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与语文学科相融合。
  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同时,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在“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没有引入国内教育界之前,其实我国的相关考试题中也有这类题型出现,即语文综合性测试题,只是当时“非连续性文本”考查还没有成为热点。在2009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后,国内对“非连续性文本”引起重视,并随着“课标”将其正式提出,其影响力度进一步增大。近几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在中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研究者们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与分析,其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测试在批判声中不断改良,促进命题科学化。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2)(3)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因此,笔者聚焦于这一点,对试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材料选择
  1.“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材料组合形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套卷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材料呈现均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文字材料和图文材料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更全面、更深入、更直观地阐释主体内容。全国卷(1)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以“记录片频道的运营和发展”为话题,材料一和材料三为纯文字的新闻报道,材料二则是调查数据的图文呈现,全面立体的对我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进行阐释,材料四是纯文字材料对“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的简介。中美对比,相互参照,能看到彼此的优势和不足。全国卷(2)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围绕“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展开,材料一文字描述了“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图表对“民众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进行了直观显示;材料二文字从居民和政府两方面阐述了“垃圾分类”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图文结合”,多视角看待问题,让我们对我国现存“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透彻的认识。全国卷(3)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也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对“博物馆”展开介绍,在此就不做具体分析了。
  总之,三套全国卷的材料组合形式均采用“图文结合”,这样的材料构成形式使主题更鲜明、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理解、概括及反思与评价能力。
  2.“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来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新闻、报告。材料来源于新闻稿,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这一改前些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主观随意、虚拟色彩浓厚的弊病。全国卷(1)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全国卷(2)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全國卷(3)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选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3.“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材料的话题讨论。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话题聚焦社会热点,讨论了“纪录片频道运营与发展”、“垃圾分类”、“博物馆”,涉及生活、文化、环保等方面。“话题”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大语文”观。
  (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文本”试题的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大多试题能对照题干和材料找到答案,很少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反思与评价。即使有类似“对材料内容分析与评价”的题干,但实际并未考查“评价材料信息”的能力。以下对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卷中的“非连续文本”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具体分析。
  1.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看题干,然后看选项,找准材料中相关信息的区间,将题目选项和材料信息对照,看二者的吻合度。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识别重点信息,进行筛选、对照,才能做进一步分析。识别重点信息并筛选是做此类题型的基础步骤。
  同时,要注意图文转换,整合信息。例如:全国卷(1)中第7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全国卷1)
  这道题是文字转换为流程图的形式,在这一道题中,学生首先要根据题目的选项查找材料信息区间,再将材料信息整合,进行梳理脉络,完成图文转换,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这类试题比较费时,学生需要一一对照,耐心解答。
  全国(3)卷中第七题则是图片转换为文字的形式,是对学生读图时理解、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如下: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全国卷3)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从图表直观反映可知)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还有2003)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材料二(截取重点片段):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这一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整合、理解。选项中已经针对图片信息做出了整合,学生需对照选项和图片信息判断正误。这种题型简明直观,很多能一眼就从图片中找到答案,相对于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对图片信息理解、整合描述出来简单一些。
  2.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在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信息能力较多,包括概括分析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类。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但简答题相对选择题更多,且难度略大。以下具体分析试卷中的简答题对学生阅读概括信息能力的考查。
  依次为全国卷(1)(2)(3)第九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2017全国卷1,第9题)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17全国卷2,第9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2017全国卷3,第九题)
  这三道题,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但其实是在考查筛选、整合能力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重点信息,看是从哪个突破点来答题,比如,全国卷(1)第九题,需要抓住题干中的“中美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全国卷(3)第九题,需要抓住“在科研方面的作用”这一重点信息。然后再对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这要求学生具有识别重点信息的能力和全局思维,有的还需要进行比较。在答题时,要紧扣材料,语言简洁。
  对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根据材料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选项中有的是对材料中的信息含义相同,只是换了个说法,有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扭曲,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具体分析,才能找准答案。例如,全国卷(3)第八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全国卷3,第八题)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这一类试题首先也是要根据选项,找到材料中选项的区间,才能进一步对照、分析。
  3.评价、反思信息的能力。在2017全国卷3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考查学生评价、反思能力的较少,甚至说几乎没有。即使题干中有类似考查學生“评价”材料信息能力的相关词语,但试题考查具体内容上来看是名不副实的。如全国卷(2)第八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分析、概括)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分析:材料中未提到)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分析:扭曲材料中的说法)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分析:偷换概念)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评价、反思)
  在这一道题中,题干标明的是对“分析与评价”能力的考查,但从选项内容来看,更多的是考查的“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有最后一项中考查的是“评价、反思”信息的能力。
  从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3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可以看到,对学生“评价、反思”信息的能力考查是相当缺乏的。虽然试题材料的选择贴近生活、真实、科学。但在出题方面,大多数是客观题,对于材料信息的思考,一般是表层的,很少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去主动探索,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语文高考聚焦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
  从近年来高考来看,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有所增多,特别是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套试卷都涉及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考语文试题中聚焦“非连续性文本”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
  “课程标准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要求,是必要而及时的”[5],“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语要求写入课标,并且这类试题在高考中受到重视,一方面反映我国的教育政策及时的导向作用,回应PISA国际阅读素养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理念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当下是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化形式呈现。”[6]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人们如何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完成学习、生活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人力、知识等资源,形成信息的交换、共享、更新等,实现自身的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的。总之,学生具备检索信息、整体理解和反思评价的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生活处处皆语文”,这要求语文教育者紧跟时代、贴近社会,在生活的视野里教语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促进高考命题改革,使命题理念先进化,命题方式科学化
  高考语文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占有重要分量,可以看出:PISA测试理念提出的“为学习而阅读,为发展而测试”的目标,影响我国高考的命题改革,成为我国高考命题人员的价值追求。PISA阅读测试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用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还包括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面向真实生活情境的阅读测试知识和阅读技能。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三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类型和来源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非连续性文本”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并对其深入研究,这将进一步推动命题科学化。
  同时,高考语文聚焦“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如果借鉴PISA对阅读能力的层级划分,改进我国长期以来对阅读能力的划分模糊不清的现状,更加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阅读能力。
  (三)促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优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也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要求,这并不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而是“以考促学”。“非连续性文本”不管是在生活中的地位,还是在“课标”与高考中的地位,都让我们看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重要性,促进语文教育进入生活视野。
  “非连续性文本”测试和教学相辅相成,扩充了语文阅读的形式,丰富了语文课程内容。弥补了长期以来只重视连续性文本教学,而忽视实用的阅读能力培养的不足,使语文学科真正地成为了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以注重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连续性文本为主,强调通过阅读叙事性文章、诗歌以及说明性作品等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受到思想感悟和启迪,享受阅读的审美乐趣,这类文本形式的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在学习和赏析他人语言中把握汉字运用的规律,掌握和传承母语文化。[7]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但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不足。“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套试卷中,均涉及“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这对于我国“非连续性文本”测试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这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考查还比较笼统,缺乏对反思、评价信息能力的考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集中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缺乏对反思、评价信息能力的考查。没有系统的阅读能力层级划分,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出题方面缺乏一定依据。
  2.题型比较单一。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为选择题和简答题,很多能直接從材料中找到答案,没有对深入挖掘材料的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缺乏主观题型,难以调动学生结合实际,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努力的方向   1.借鉴PISA对阅读能力层级的划分,明晰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的能力点
  PISA测试不仅有明晰的阅读素养结构界定,而且由于不同文本的阅读诉求,对不同文本都有各自的能力层级划分以及评价比重。考试能力层级由低而高,层次非常清晰明确。针对高考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模糊性,可以借鉴PISA對阅读能力的划分。
  例如,“2006年PISA测试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就分为了五个层级,并且,五个文本层级对学生能力也有相对应的要求。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PISA对阅读能力的划分十分细致。将其借助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阅读文本,拓展语文教育及其评价领域内文本类型理论研究的范畴,避免以往那种任意选取阅读材料,对照阅读材料随意找点命题、组合试题的纯经验化的做法,促进我国高考命题理论的深入发展,并指导命题实践,提高命题技术,为高考语文固定的试题范式注入新的活力。[8]
  2.题型更加丰富
  在题型设置方面,可突破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两种单一的题型,增加一些具有思辨力的主观题,在一定的语境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3.落实教学
  教学和测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测试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和提高,同样教学也影响着测试的方向和质量。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得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从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考查的视角出发,管窥“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现状,探讨高考聚焦“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意义,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展望测评学生阅读素养美好的未来,还需要教育者、研究者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许卫兵.成为高度自觉的教育者[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
  [4]张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13:23-27.
  [5]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6]徐娟敏.深化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考查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2):58-60.
  [7]李欢.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20.
  [8]程淑贞,裴羽霄.高考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7):18-21.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留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鲁迅曾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这似乎是语文教学的“癌症”,真正能够“抗癌”成功者,并不多见。写作兴趣的培养还是要下慢药,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慢慢熏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觉文字的味道,方能逐步找到失去已久的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
阅读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要根据学情状况,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平时学生个人自发阅读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等都有限,如果以自发的阅读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会造成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这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就有很大距离,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鉴赏”的境界。下面就以白居易《琵琶行》一课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9套题中,有3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6套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与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探究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无疑对把握新一年作文命题趋势,做好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趋势  (一)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加大了
一   我喜欢杜甫和孟郊,除了他们的诗传达给我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瘦弱失意的老头形象,更能让我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那个肥沃的唐朝产生无比的恐惧。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在漂泊中度过余生,他们穷得连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也没钱,连养活自己的老母亲都无能为力,枉为俗界男人。在后世画家的笔下,这两个老头怎么也长不胖,仿佛他们毕生连一顿饱饭也没有吃过。一千多年来,他们写下的诗歌,却喂饱了无数脑满肠肥的中国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50-1951年翻版的新华书店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六册,前者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中行等人编辑,后者由周祖谟、游国恩、杨晦、魏建功等人编辑。这套教材初中每册选20-28课,共142课;高中每册选19-23课,共123课。不分单元,没有课前提示,仅在课后有注释和“思考·讨论·练习”。后者平均每
上月笔者所在校高一年级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选择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两位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聚焦于赏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上。课后研讨时有老师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一篇课文定性为“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对上述看法,笔者以为貌似新颖实则机械。  课堂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质疑和推翻,尤其是对
《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句是女主人公追忆往事时发出的感叹,是诗中女主人公情感主旨的重要显示处。“耽”,朱熹注本[1]解为“相乐”或“酖”的借字,程俊英注[2]本则当做迷恋解释。“说”,《说文解字》[3]曰: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朱熹注本言:说,解也。而王力所编《古代汉语》[4]也讲解为“解说”。总之,“说”比较通用的解释是“解脱”,如郭锡良编本《古代汉语》[5]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在准备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想到庄子“得意忘言”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文言文学习没有必要落入言诠。同时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无所不教。”可见好的教育教学,最终应走向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沟通无为之教和大为之学的桥梁则是
蒋红森,1965年生,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主编或执编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50余部;著有《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等
好的老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灯者。钱梦龙老师当之无愧是这样的老师。读完《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后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钱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何为“三主”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理念的出发点、立足点,即学生是学习、求知的主动者。“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着眼于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要求教师要学会善导。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