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已进入倒计时,在北京这座奥运之城的许多角落,时常可以看见一群群身着橙色服装的年轻人在忙碌着。他们就是以志愿服务为己任的奥运会志愿者。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赛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为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赛会志愿者报已于3月31日结束,申请人数为112.5799万人,其中90.8334万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北京地区报名的赛会志愿者申请人中以年轻人为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35岁以下的占97.8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79.9%,
不少年轻的奥运志愿者谈起自己的亲历体会时都说,在这奉献激情与微笑的服务工作中,极大地升华了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志愿精神,将会永远伴随他们成长,“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硕士研究生吕旭宁,是已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一年多的前期志愿者。这个23岁的男孩来自山东莱阳,他中等个头、戴着眼镜,看上去朴实而有些文弱。
吕旭宁的志愿者工作有点偶然性:2005年4月的一天下午,他经过学校的公告栏,看到了一张北师大白鸽志愿者协会张贴的启事,内容是招募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在河北大学读本科时就经常参加学校“爱心社”活动的吕旭宁赶紧整理了一份简历,晚上10点送列了志愿者协会。“一方面是想继续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想通过这次活动多多学习,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他笑着说道。
在送出简历的两周后,吕旭宁接到了一个将会影响他一生的电话。那个电话来自北京奥组委人事部,通知他前往奥组委面试。“我当时实在是太高兴了,不仅因为我能在那么多的应征者中得到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北京奥组委是一个工作高效、毫不拖沓的团队。”4月22日,在综合考虑了北京奥组委的岗位需求与吕旭宁的特长,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之后,奥组委人事部将他派往秘书行政部,负责档案管理并协助部门工作。
秘书行政部是北京奥组委的“后勤总管”,大到装修办公场所,小到分派办公文具,实在是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在真正融入了秘书行政部的工作后,吕旭宁俨然成了“一枚螺丝钉”,“哪里工作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他笑着列举自己的工作职责:“档案管理、翻译英文资料、派送公文、了解各部门工位情况、配置办公用品、腾挪库房、配置新办公楼办公家具标准……”
一个大男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着这样一些琐碎的事情,难道不烦吗?吕旭宁回答是否定的,“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确实应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不断更新和拓展。”
吕旭宁对自己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感觉就一个字——忙。“刚来的时候,工作强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亟待处理的工作,几乎天天加班。”他说,“第一个月,简直是咬牙坚持过来的。”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让他坚持下来了。吕旭宁一般每周一、三、五8时30分~17时30分在奥组委上班。当工作繁忙时,他会每天都去奥组委,有时连双休日都不休息。每天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做志愿服务上,那么学业怎么办?吕旭宁坚定地说:“做志愿者与学习并不冲突。每天晚上回到学校,我还会坚持学习。”
笔者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得知,在奥运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一大批像吕旭宁这样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奥运志愿平台充实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情操。与此同时,以奥运志愿平台探索青年培养途径,也正是北京市团市委正在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在奥组委前期志愿服务中,团市委特意挑选了一批思想过硬、志愿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使其借在奥组委服务的契机了解奥运会筹备,加强国家意识和大局观念,以此激发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加入奥运会志愿服务。
“服务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2007年8月,北京联合大学大三学生林彦杰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席李娜是个真诚而热情的女孩,她在摔跤测试赛中担任贵宾陪同助理,直接与外国运动员接触。测试赛期间,李娜经常来不及吃早饭便到宾馆接运动员去场馆,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时要忙到凌晨。除了帮助解决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她还主动帮助解决运动员的生活问题:买电话卡、陪同去医院就诊、参观名胜古迹、到商场购物、照顾他们的家属……李娜测试赛中担任志愿者,主要负责志愿者的后勤工作。她的任务是每天将一沓沓的饭票盖章,然后为大家登记、发放。部门内其他志愿者有负责统计制服尺码、发放制服的,有专门按时为场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送热水和工作材料的。
虽然工作是琐碎而枯燥的,也很难看到精彩的比赛,但体态娇小的林彦杰干得非常认真投入,言语中流露出自豪:“我们是所有志愿者的‘保姆’,是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只有我们把志愿者们的生活安排好了,他们才能精力十足地投入场馆工作,才能保证场馆各项服务有序地进行。”
这样的事例在奥运志愿者中数不胜数: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会主火一般的工作劲头,带动了周围的志愿者,他们也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各国运动员在北京感受到温暖。
在赛艇测试赛中,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孙奎的岗位任务是整理运动员的鞋子,他共服务了十多天,每天都要站立十几个小时,是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上岗的第一天,孙奎发现部分同伴因为工作单调、时间长而情绪不高,他耐心地劝导同伴,作为志愿者,任何岗位都代表了奥运志愿者的形象,都应有良好服务和热情微笑。在孙奎的开导下,大伙儿积极投入志愿服务,还创新了工作方法。为方便国外运动员换鞋,他们在装鞋柜上贴上英文注解,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面对人们的夸奖,孙奎头脑十分清醒:“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笔者了解到,2007年8月,“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开赛以来,首都近60所高校的2.5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已陆续为32场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在赛事服务期间,北京各级团组织将骨干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重要群体,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青年全面参与志愿服务。
2007年,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依托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共培训1100名骨干志愿者。他们当中涵盖了校、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社团干部以及一批活跃在网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骨干志愿者政治更加坚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还担负起志愿者培训“小教员”的角色。
“志愿者工作永远不是句号”
自从2007年11月报名成为城市志愿者之后,在旅行社做导游的郝文燕只要不带旅游团就会来到北京牛街的城市志愿者站点服务。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一个周日的早上,面容清秀的郝文燕身着橙色的志愿者服装,佩戴着可爱的笑脸标志,顶着寒风笑呵呵地向过往行人分发着《奥运项目与观赛礼仪》等小册子,教给人们奥运会常识。遇到有人咨询地址和乘车线路,她会拿出纸笔耐心地画图说明。
郝文燕所在的站点每天至少有5个人在岗,服务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没有椅子可供休息,也没有报酬,但他们干得很认真,很开心。郝文燕这样解释:“奥运会时将有几百万中外人士来到北京,我们40万名城市志愿者将在全市500个站点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服务,向全世界展示北京人、中国人文明热情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是北京、中国的名片。”
与郝文燕一起参加服务的小伙子王浩,是一家外企的白领,也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做志愿者。他接过郝文燕的话自信地说:“城市志愿者是中国和北京的首创,以往的历届奥运会从来没有。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希望北京奥运会后,城市志愿者能成为今后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介绍,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创建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立法工作,力求将志愿服务打造成长期的育人平台,也是北京市团组织近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截至目前,主要做了几件事情:
1、创建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于2007年全面开展了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建设,现已设置了655个项目。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各区县于2007年底均实现了与首都高校的对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日常化和社会化。
2、促进志愿立法。《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于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填补了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使北京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3、组织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基层。北京市团组织近几年注意把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既为基层百姓带去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十七大闭幕后,北京团市委组织上千支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四万余名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十七大宣讲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志愿者、十七大精神宣讲员冉婧说,通过宣讲活动,我深入地学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社会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当地居民对志愿者的宣讲也很欢迎。他们表示,大学生深入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宣讲形式使他们学习到党的最新精神,收获很大。
编辑 王文娜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赛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为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赛会志愿者报已于3月31日结束,申请人数为112.5799万人,其中90.8334万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北京地区报名的赛会志愿者申请人中以年轻人为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35岁以下的占97.8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79.9%,
不少年轻的奥运志愿者谈起自己的亲历体会时都说,在这奉献激情与微笑的服务工作中,极大地升华了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志愿精神,将会永远伴随他们成长,“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硕士研究生吕旭宁,是已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一年多的前期志愿者。这个23岁的男孩来自山东莱阳,他中等个头、戴着眼镜,看上去朴实而有些文弱。
吕旭宁的志愿者工作有点偶然性:2005年4月的一天下午,他经过学校的公告栏,看到了一张北师大白鸽志愿者协会张贴的启事,内容是招募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在河北大学读本科时就经常参加学校“爱心社”活动的吕旭宁赶紧整理了一份简历,晚上10点送列了志愿者协会。“一方面是想继续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想通过这次活动多多学习,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他笑着说道。
在送出简历的两周后,吕旭宁接到了一个将会影响他一生的电话。那个电话来自北京奥组委人事部,通知他前往奥组委面试。“我当时实在是太高兴了,不仅因为我能在那么多的应征者中得到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北京奥组委是一个工作高效、毫不拖沓的团队。”4月22日,在综合考虑了北京奥组委的岗位需求与吕旭宁的特长,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之后,奥组委人事部将他派往秘书行政部,负责档案管理并协助部门工作。
秘书行政部是北京奥组委的“后勤总管”,大到装修办公场所,小到分派办公文具,实在是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在真正融入了秘书行政部的工作后,吕旭宁俨然成了“一枚螺丝钉”,“哪里工作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他笑着列举自己的工作职责:“档案管理、翻译英文资料、派送公文、了解各部门工位情况、配置办公用品、腾挪库房、配置新办公楼办公家具标准……”
一个大男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着这样一些琐碎的事情,难道不烦吗?吕旭宁回答是否定的,“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确实应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不断更新和拓展。”
吕旭宁对自己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感觉就一个字——忙。“刚来的时候,工作强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亟待处理的工作,几乎天天加班。”他说,“第一个月,简直是咬牙坚持过来的。”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让他坚持下来了。吕旭宁一般每周一、三、五8时30分~17时30分在奥组委上班。当工作繁忙时,他会每天都去奥组委,有时连双休日都不休息。每天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做志愿服务上,那么学业怎么办?吕旭宁坚定地说:“做志愿者与学习并不冲突。每天晚上回到学校,我还会坚持学习。”
笔者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得知,在奥运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一大批像吕旭宁这样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奥运志愿平台充实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情操。与此同时,以奥运志愿平台探索青年培养途径,也正是北京市团市委正在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在奥组委前期志愿服务中,团市委特意挑选了一批思想过硬、志愿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使其借在奥组委服务的契机了解奥运会筹备,加强国家意识和大局观念,以此激发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加入奥运会志愿服务。
“服务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2007年8月,北京联合大学大三学生林彦杰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席李娜是个真诚而热情的女孩,她在摔跤测试赛中担任贵宾陪同助理,直接与外国运动员接触。测试赛期间,李娜经常来不及吃早饭便到宾馆接运动员去场馆,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时要忙到凌晨。除了帮助解决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她还主动帮助解决运动员的生活问题:买电话卡、陪同去医院就诊、参观名胜古迹、到商场购物、照顾他们的家属……李娜测试赛中担任志愿者,主要负责志愿者的后勤工作。她的任务是每天将一沓沓的饭票盖章,然后为大家登记、发放。部门内其他志愿者有负责统计制服尺码、发放制服的,有专门按时为场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送热水和工作材料的。
虽然工作是琐碎而枯燥的,也很难看到精彩的比赛,但体态娇小的林彦杰干得非常认真投入,言语中流露出自豪:“我们是所有志愿者的‘保姆’,是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只有我们把志愿者们的生活安排好了,他们才能精力十足地投入场馆工作,才能保证场馆各项服务有序地进行。”
这样的事例在奥运志愿者中数不胜数: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会主火一般的工作劲头,带动了周围的志愿者,他们也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各国运动员在北京感受到温暖。
在赛艇测试赛中,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孙奎的岗位任务是整理运动员的鞋子,他共服务了十多天,每天都要站立十几个小时,是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上岗的第一天,孙奎发现部分同伴因为工作单调、时间长而情绪不高,他耐心地劝导同伴,作为志愿者,任何岗位都代表了奥运志愿者的形象,都应有良好服务和热情微笑。在孙奎的开导下,大伙儿积极投入志愿服务,还创新了工作方法。为方便国外运动员换鞋,他们在装鞋柜上贴上英文注解,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面对人们的夸奖,孙奎头脑十分清醒:“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笔者了解到,2007年8月,“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开赛以来,首都近60所高校的2.5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已陆续为32场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在赛事服务期间,北京各级团组织将骨干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重要群体,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青年全面参与志愿服务。
2007年,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依托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共培训1100名骨干志愿者。他们当中涵盖了校、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社团干部以及一批活跃在网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骨干志愿者政治更加坚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还担负起志愿者培训“小教员”的角色。
“志愿者工作永远不是句号”
自从2007年11月报名成为城市志愿者之后,在旅行社做导游的郝文燕只要不带旅游团就会来到北京牛街的城市志愿者站点服务。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一个周日的早上,面容清秀的郝文燕身着橙色的志愿者服装,佩戴着可爱的笑脸标志,顶着寒风笑呵呵地向过往行人分发着《奥运项目与观赛礼仪》等小册子,教给人们奥运会常识。遇到有人咨询地址和乘车线路,她会拿出纸笔耐心地画图说明。
郝文燕所在的站点每天至少有5个人在岗,服务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没有椅子可供休息,也没有报酬,但他们干得很认真,很开心。郝文燕这样解释:“奥运会时将有几百万中外人士来到北京,我们40万名城市志愿者将在全市500个站点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服务,向全世界展示北京人、中国人文明热情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是北京、中国的名片。”
与郝文燕一起参加服务的小伙子王浩,是一家外企的白领,也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做志愿者。他接过郝文燕的话自信地说:“城市志愿者是中国和北京的首创,以往的历届奥运会从来没有。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希望北京奥运会后,城市志愿者能成为今后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介绍,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创建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立法工作,力求将志愿服务打造成长期的育人平台,也是北京市团组织近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截至目前,主要做了几件事情:
1、创建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于2007年全面开展了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建设,现已设置了655个项目。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各区县于2007年底均实现了与首都高校的对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日常化和社会化。
2、促进志愿立法。《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于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填补了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使北京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3、组织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基层。北京市团组织近几年注意把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既为基层百姓带去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十七大闭幕后,北京团市委组织上千支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四万余名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十七大宣讲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志愿者、十七大精神宣讲员冉婧说,通过宣讲活动,我深入地学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社会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当地居民对志愿者的宣讲也很欢迎。他们表示,大学生深入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宣讲形式使他们学习到党的最新精神,收获很大。
编辑 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