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奉献的果实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ang7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已进入倒计时,在北京这座奥运之城的许多角落,时常可以看见一群群身着橙色服装的年轻人在忙碌着。他们就是以志愿服务为己任的奥运会志愿者。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赛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为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赛会志愿者报已于3月31日结束,申请人数为112.5799万人,其中90.8334万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北京地区报名的赛会志愿者申请人中以年轻人为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35岁以下的占97.8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79.9%,
  不少年轻的奥运志愿者谈起自己的亲历体会时都说,在这奉献激情与微笑的服务工作中,极大地升华了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志愿精神,将会永远伴随他们成长,“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硕士研究生吕旭宁,是已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一年多的前期志愿者。这个23岁的男孩来自山东莱阳,他中等个头、戴着眼镜,看上去朴实而有些文弱。
  吕旭宁的志愿者工作有点偶然性:2005年4月的一天下午,他经过学校的公告栏,看到了一张北师大白鸽志愿者协会张贴的启事,内容是招募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在河北大学读本科时就经常参加学校“爱心社”活动的吕旭宁赶紧整理了一份简历,晚上10点送列了志愿者协会。“一方面是想继续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想通过这次活动多多学习,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他笑着说道。
  在送出简历的两周后,吕旭宁接到了一个将会影响他一生的电话。那个电话来自北京奥组委人事部,通知他前往奥组委面试。“我当时实在是太高兴了,不仅因为我能在那么多的应征者中得到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北京奥组委是一个工作高效、毫不拖沓的团队。”4月22日,在综合考虑了北京奥组委的岗位需求与吕旭宁的特长,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之后,奥组委人事部将他派往秘书行政部,负责档案管理并协助部门工作。
  秘书行政部是北京奥组委的“后勤总管”,大到装修办公场所,小到分派办公文具,实在是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在真正融入了秘书行政部的工作后,吕旭宁俨然成了“一枚螺丝钉”,“哪里工作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他笑着列举自己的工作职责:“档案管理、翻译英文资料、派送公文、了解各部门工位情况、配置办公用品、腾挪库房、配置新办公楼办公家具标准……”
  一个大男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着这样一些琐碎的事情,难道不烦吗?吕旭宁回答是否定的,“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确实应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不断更新和拓展。”
  吕旭宁对自己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感觉就一个字——忙。“刚来的时候,工作强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亟待处理的工作,几乎天天加班。”他说,“第一个月,简直是咬牙坚持过来的。”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让他坚持下来了。吕旭宁一般每周一、三、五8时30分~17时30分在奥组委上班。当工作繁忙时,他会每天都去奥组委,有时连双休日都不休息。每天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做志愿服务上,那么学业怎么办?吕旭宁坚定地说:“做志愿者与学习并不冲突。每天晚上回到学校,我还会坚持学习。”
  笔者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得知,在奥运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一大批像吕旭宁这样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奥运志愿平台充实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情操。与此同时,以奥运志愿平台探索青年培养途径,也正是北京市团市委正在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在奥组委前期志愿服务中,团市委特意挑选了一批思想过硬、志愿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使其借在奥组委服务的契机了解奥运会筹备,加强国家意识和大局观念,以此激发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加入奥运会志愿服务。
  
  “服务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2007年8月,北京联合大学大三学生林彦杰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席李娜是个真诚而热情的女孩,她在摔跤测试赛中担任贵宾陪同助理,直接与外国运动员接触。测试赛期间,李娜经常来不及吃早饭便到宾馆接运动员去场馆,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时要忙到凌晨。除了帮助解决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她还主动帮助解决运动员的生活问题:买电话卡、陪同去医院就诊、参观名胜古迹、到商场购物、照顾他们的家属……李娜测试赛中担任志愿者,主要负责志愿者的后勤工作。她的任务是每天将一沓沓的饭票盖章,然后为大家登记、发放。部门内其他志愿者有负责统计制服尺码、发放制服的,有专门按时为场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送热水和工作材料的。
  虽然工作是琐碎而枯燥的,也很难看到精彩的比赛,但体态娇小的林彦杰干得非常认真投入,言语中流露出自豪:“我们是所有志愿者的‘保姆’,是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只有我们把志愿者们的生活安排好了,他们才能精力十足地投入场馆工作,才能保证场馆各项服务有序地进行。”
  这样的事例在奥运志愿者中数不胜数: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会主火一般的工作劲头,带动了周围的志愿者,他们也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各国运动员在北京感受到温暖。
  在赛艇测试赛中,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孙奎的岗位任务是整理运动员的鞋子,他共服务了十多天,每天都要站立十几个小时,是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上岗的第一天,孙奎发现部分同伴因为工作单调、时间长而情绪不高,他耐心地劝导同伴,作为志愿者,任何岗位都代表了奥运志愿者的形象,都应有良好服务和热情微笑。在孙奎的开导下,大伙儿积极投入志愿服务,还创新了工作方法。为方便国外运动员换鞋,他们在装鞋柜上贴上英文注解,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面对人们的夸奖,孙奎头脑十分清醒:“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笔者了解到,2007年8月,“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开赛以来,首都近60所高校的2.5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已陆续为32场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在赛事服务期间,北京各级团组织将骨干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重要群体,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青年全面参与志愿服务。
  2007年,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依托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共培训1100名骨干志愿者。他们当中涵盖了校、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社团干部以及一批活跃在网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在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骨干志愿者政治更加坚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还担负起志愿者培训“小教员”的角色。
  
  “志愿者工作永远不是句号”
  
  自从2007年11月报名成为城市志愿者之后,在旅行社做导游的郝文燕只要不带旅游团就会来到北京牛街的城市志愿者站点服务。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一个周日的早上,面容清秀的郝文燕身着橙色的志愿者服装,佩戴着可爱的笑脸标志,顶着寒风笑呵呵地向过往行人分发着《奥运项目与观赛礼仪》等小册子,教给人们奥运会常识。遇到有人咨询地址和乘车线路,她会拿出纸笔耐心地画图说明。
  郝文燕所在的站点每天至少有5个人在岗,服务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没有椅子可供休息,也没有报酬,但他们干得很认真,很开心。郝文燕这样解释:“奥运会时将有几百万中外人士来到北京,我们40万名城市志愿者将在全市500个站点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服务,向全世界展示北京人、中国人文明热情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是北京、中国的名片。”
  与郝文燕一起参加服务的小伙子王浩,是一家外企的白领,也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做志愿者。他接过郝文燕的话自信地说:“城市志愿者是中国和北京的首创,以往的历届奥运会从来没有。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希望北京奥运会后,城市志愿者能成为今后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介绍,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创建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立法工作,力求将志愿服务打造成长期的育人平台,也是北京市团组织近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截至目前,主要做了几件事情:
  1、创建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于2007年全面开展了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建设,现已设置了655个项目。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北京各区县于2007年底均实现了与首都高校的对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日常化和社会化。
  2、促进志愿立法。《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于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填补了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使北京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3、组织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基层。北京市团组织近几年注意把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既为基层百姓带去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十七大闭幕后,北京团市委组织上千支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四万余名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十七大宣讲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志愿者、十七大精神宣讲员冉婧说,通过宣讲活动,我深入地学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社会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当地居民对志愿者的宣讲也很欢迎。他们表示,大学生深入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宣讲形式使他们学习到党的最新精神,收获很大。
  
  编辑 王文娜
其他文献
差点向售货员汇报工作  过去的北京人大多喜爱读书、看报、听广播,有的人走路、骑自行车,口袋里还要揣上个半导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又加上了看电视、上互联网,于是北京人就更成了消息灵通人士。在所有的报道、文章、节目中,要说最受北京人关注的,还得是时事新闻。拿电视说吧,从早间新闻到午间新闻,再到晚间新闻,不少人是回回不落,哪怕是重播的新闻也要看。喜欢看报纸的,每天早早就去报亭买报,既遛了早,又
期刊
合租是北漂族们初到北京时的一般选择,有过北漂经历的人们,几乎都有合租的经历。细究原因,无非是这么几点:省钱,北京的房租在初到北京的北漂们看来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合租,不必一个人承担整套房子的租金;方便,许多人选择离公司或单位比较近的地方合租,不用每天花大把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热闹,有人和自己一起住,不至于在不上班的时间里太孤单。   在如今房价逐步降低,房租逐步升高的大环境下,合租生活依然是北漂族们的
期刊
敲开钱民协教授办公室的门,她正伏案看着文献。循着声音微笑着与我对望,我心底刹那间便被这温存的笑容激活、点亮了。  坐在简单却被布置得井然有序的办公室里,何先生的女儿钱民协慢慢回忆起那个远逝的年代——  或许“名人之后”真的并非轻松角色。身为何泽慧先生次女,钱民协教授不得不经常生活在回忆中。这对于已不很年轻的她而言,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但好在,母亲所给予她的财富是一泓永不枯竭的甘泉。尽管直到今天还在沿
期刊
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每到夏天的雨季,这句话都会被不断提及,这位言语辛辣犀利的作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也一直深受城市型水灾诟病。近日来,几场瓢泼大雨让北京成了水上威尼斯,被网友高度围观。北京这座历史古都,也终于在经历了建国60多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数十年城市内涝之后,开始正式研讨并实施收集利用雨水的方案。从忌讳下雨到合理利用雨
期刊
渴望长生,好多人还是陆陆续续走了,谁都没做到——从皇上到贫民。   犹如逛菜市场,买着没买着可心的蔬菜,最终都要家转。候着散市更耽误工夫,且谁也不能给您签一张保票找俩铺保,生意难做,谁还有闲心诗意呢?  北京话言死,有点似街上耍着的中幡,远处驻脚儿瞧,花棱棱好听也怪好看,走近,越往下捯根儿才越接近死亡事件的本质。  先从远处所见——中幡缨络宝盖——那些由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伞帽子说起,一起
期刊
2011年6月20日,久负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比赛第二轮参赛名单产生,中国大陆的参赛选手已经全部出局。消息传来,国内一片哗然。中国琴童怎么了?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有没有什么弊端?中国琴童经历的教育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培养出来的选手技术过硬但音乐却缺乏灵魂?    你的孩子是不是“音乐难民”?  大部分学琴的孩子都有一笔血泪史,郎朗如此,郎朗的同门
期刊
前几天孙女和同学参加“香山红叶观赏游”,带回来5枚红叶,说是山底下买的,一块钱一枚。我听了孙女的话,去翻找我的旧书,在书柜最上层的《古文观止》中,找到了已经褪色的红叶。我拿给孙女看,告诉她这是60年前我回老家时亲手在香山摘来的。  我的老家就在香山公园南边一里地,翻过一座“红山头”的小山包,山根底下有两排民居,地名叫“正黄旗营房”。香山周围一带,都是360多年前,清代八旗兵驻防的地方。我的先人是八
期刊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人类的生活进入到数字时代,记忆的形态也开始变化,从传统形态演变为数字化形态,数码相片、私密视频、个人博客、个性音乐等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记忆的每一根神经。但由于数字设备的不稳定,我们珍贵的记忆往往因为硬件设备的损坏而灰飞烟灭。高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无奈。当数码记忆岌岌可危时,我们又如何去拯救那些美好的、珍贵的记忆呢?    移
期刊
地震,无法言说的伤痛——抗灾一线手记  赖 飞    地震发生时,我像平常一样,坐在四川省消防总队办公室的电脑前写着稿子。突然,我感觉四周剧烈晃动起来,石灰水泥的碎块簌簌落下。  看着同事们惊恐地冲出办公室,我意识到——地震来厂。只记得当时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剩下了两个字:完了。  幸运的是,我们都逃了出来,楼也没有垮。  站在楼下的篮球场,踩在不断摇晃的大地上,望着不断晃动、落下碎块的大楼,我
期刊
5月16日,北京的一群生意人为一个生日聚会凑到了一起。“5·12”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场景梦魇般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无心吃喝,嗟叹痛惜之余,去灾区做志愿者的想法渐渐清晰。  研习心理学是他们共同的兴趣。入川服务的重点自然放在灾区儿童的心理重建上。无疑,在意识上,这个爱心传递团队走在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前面。  爱心传递团队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某家医药公司总经理周群。他发动他的15名医药代表找了300名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