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在政府部门与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在这里提出“我们要培养什么人?”之类的问题似乎有点不合事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一下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动机与效果的反差,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显得有什么不可思议了。
其他文献
鉴于1994年1-2月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20%已超过改革中最高年份1988年的18.5%的形势.“通货膨胀形势严岐”,“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谨防滞胀幽灵再现”的惊呼声连连四起。通货膨胀的阴影又一次悄然来到中国,这绝非就事论事可以解决的,本文就与此有关的中国改革中所运用的弹性货币政策浅作分析。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各企事业单位法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法人所代表的小团体利益也渐突现出来。由此,法人贿赂犯罪作为一种新犯罪现象正不断出现。198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同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解答》),第一次在司法解释中将法人受贿、行贿规定为犯罪。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一次在刑事立法中对法人受贿、行贿犯罪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家银行占据全国金融的垄断地位。由于在其背后有政府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一般公众并不担心和忧虑银行会有什么风险。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既定取向,但人们的认识尚未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于是,在我们心安理得地耻笑美国银行令人咋舌的倒闭风潮时。却在往忽视我国银行数以亿计的信贷资金沉淀,被呆帐蚀空的银行自有资金和银行“白条子”、“绿条子”现象所预示的清偿力问题和支付危机。
在前几年的改革中,原体制下企业事业单位人浮于事.冗员充斥等弊病通过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考核实绩等措施巳有所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即相当多的富余人员在单位内待业.一些长期亏损企业的职工留巳无望走又不是。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不容回避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举步维艰。长期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与困惑,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困境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我国《公司法》公布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就此问题专门走访了上海财经大学的青年学者马洪。
20世纪末期,人类踏入一个以寻求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时代,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当然,这事实上也不容回避,即人类在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凭借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即为自己创造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物质财富的生活方便,也为自身带来了空前的难题和不幸。我们不妨把后者作为国际社会的边缘性问题。
观念更新乃改革的重要一日,它既是改革的成绩,有时候也能作改革的前导和动力,这没有疑义。然而,观念更新也不可讲得太“大兴”。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用提倡一种观念来解决,这其实是计划体制造成的作风。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其趋势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管制市场的强制性手段(如对价格、利率、汇率、进出口贸易)的控制转向维护市场秩序的强制性手段(主要通过准确的立法和有效的执法)。但这种转变不可能一下子完成.中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主要表现为当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和机制尚未建立之前.不得不部分地保留对市场的直接管制。
《文明的冲突》一文是美国哈佛大学约翰·奥秫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教授主持的“变化中的安全环境与美国国家利益”研究项目的直接成果。我第一次听到他阐述这观点是1993年2月在卢森堡举行的以“东西方格局结束后的世界体系”为主题的一次国际讨论会上。亨廷顿教授在会议的第二天上午作了25分钟的基调发言,题目就是《文明的冲突》。
失业现象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市场配置资源变动过程中的伴生物,它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几十年来我们曾真诚而坚定地为消灭失业而努力.结果表面上一时消灭了显性失业,可冒出了日益严重的隐性失业,到了一定的时候甚至连显性失业也消除不了。这也从反面证明:只要技术在进步.只要市场和价值规律还在起作用,失业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