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尽美的姑姑嫁到了枳沟,每逢雨雪天,姑家表兄都留他在家中住宿。王尽美知道姑姑家生活贫困,住在姑姑家从不添麻烦,而是尽力帮着干些农活。姑姑家有一个表姐,比王尽美大一岁,小时候曾在王尽美家住过几年,和王尽美做伴,两人感情深厚,胜似一母同胞。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姐不能上学读书。每次在姑姑家留宿,王尽美都教表姐识字、写字,他还把一些外界的新鲜事讲给她听,让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子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明白了许多事理,到后来竟然能读佛文,看《西游记》等一些小说。表姐出嫁时,王尽美送给她一床被面,还特意送上他读过的《左传》,让她自学。多年后,王尽美从苏俄开会回来,还兴奋地给表姐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盛况。
在苏俄开会时,有朋友送給王尽美一床粗毛制作的毯子。在艰难动荡的岁月里,他一直把这床毯子作为铺盖带在身边。后来他被派往山海关铁路桥梁厂领导工人运动,为了掩护身份,去翻砂车间做了学徒工,吃饭时曾使用过一个铝饭盒。这两件物品都有非凡的纪念意义,王尽美都把它们送给了表姐。表姐很珍惜,把它们作为王尽美英雄的化身。后来,表姐虽为生计辗转多处,甚至经历战乱和灾荒,但对这两样东西她都精心收藏,所以始终完好无损。新中国成立后,表姐把毛毯和饭盒捐献了出来,现在它们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在青岛博物馆。
——引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我一直错误地叫她老姥娘,在我们老家,这个称呼指的是姥娘的母亲,但实际上,她是我姥娘的亲姨,正确的称呼应当是老姨姥娘。
老姨姥娘姓郑,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亲姑家表姐。具体的姓名,就连我姥娘也不知道,可能根本就没起名字,那个年代的普通妇女,大多都叫某某氏。
自我有记忆时,她就很老了。我生于1982年,她生于晚清时期的1897年。当然,这是我从一些史料中推算出来的,书上说,她大王尽美一岁。
她活到97岁,经历了晚清大变局、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
从我记事起,她便一直由我姥娘姥爷照顾,她嫁到我姥爷所在的诸城市枳沟镇杨家洼村,之后又撮合了姥娘姥爷的婚姻。21岁守寡,没有子女,姥娘姥爷给她养老送终。
我姥娘曾住的那间房子,便是她传下来的家产。70多年来,她一直固守在那间小房子里,最远可能只到过20公里外的县城。
那间房子很小,只有一间卧室,一间门厅兼烧火做饭的厨房,还有一间茅厕。院子靠窗的地方种着长得很高的月季,直到正午时分,阳光才透过月季给阴暗的卧室留下斑驳的光影。在我的印象中,她似乎一直倚靠在被子上,斑驳的光影无法让她的面孔显得清晰。她实在太老了,皱纹模糊了她的脸。
虽然她的表弟是中共一大代表,她也经常听到表弟向她讲述革命事业,但那个年代的妇女,还是很难走出固有生活。她没有走上革命道路,在寡居多年的生涯中,她不知何时开始吃斋念佛。我和表姐小时偶尔到姥姥家住,她便分两块糖给我们,笑一下,几乎不说话。
在她97岁的生涯里,那么多重大的历史波澜纷杂而至,她承受了历史的激荡与碾轧,本会像历史中所有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样,留不下多少痕迹,但因为红色血缘、英雄在侧,得以在后人的追溯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由于这层关系,她上过几次地方电视台,那时她已说不清话,一些情绪意思只能由我姥姥代为翻译。
一个家族的历史成为一段宏大历史的某个侧面细节,如今看来,颇有传奇意味,但对见证者而言,身处其中,却未必会产生参与历史的崇高感。个体的命运、历史的潮涌,这两种维度的叙述构成了复杂中国的变迁过程。
老姨姥娘逝世多年后,我去王尽美纪念馆参观,听一位长者讲述时,发现了一点或许真实的细节。
据说,王尽美祖上原本是五莲县后张仙村人,后来,王尽美的爷爷因生活所迫搬到现在的北杏村。我的奶奶也姓王,是后张仙村一位巫婆的女儿。也就是说,我奶奶与王尽美有可能是同族人。假如这个猜想为真,那么历史上的个体命运走向则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对照:一位王氏后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就了一番伟业,另一位王氏后人——也就是我奶奶的母亲,则成了当地有名的巫婆。
先人已去,细节无从考证,即便有心探寻,在外人看来,似乎也显得有些多余。但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自我道路的选择。各种人生,或壮怀激烈或平淡一生,命运的花园,小径幽深,各有归途。
如果根据家族血缘探寻更多的历史细节,则会发现更多纷繁复杂的命运交织。比如,王尽美参加革命时,在济南相交的王乐平、王翔千、王象午,他们都是诸城人,且同属相州王氏。从后张仙村迁到北杏村的王尽美家族,和相州王氏是否也有一层宗亲关系?
还有臧克家(诸城吕标人,相州王氏女婿)、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王意坚、王叔铭(国民党空军副司令),这些在近现代山东史中鼎鼎有名的人物,都处在相州王氏的血缘关系网中。
假如再进行一些牵强的追溯,你会发现,相州王氏的王乐平与国民党早期元老丁惟汾也有非常密切的交集,而丁惟汾所属的日照丁氏与诸城丁氏同宗同源。于是,在千丝万缕的血缘勾连中,一部以相州王氏为核心的家族个体选择就构成了近现代山东革命的历史走向。
王尽美逝世后,他的后人由组织上照顾,两家联系少了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王乃恩时常来看老姨姥娘。那时,王乃征官至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我父亲在姥娘家见过一次,穿着便装,提着礼物,“身量很高,一看就很了不起”。
在苏俄开会时,有朋友送給王尽美一床粗毛制作的毯子。在艰难动荡的岁月里,他一直把这床毯子作为铺盖带在身边。后来他被派往山海关铁路桥梁厂领导工人运动,为了掩护身份,去翻砂车间做了学徒工,吃饭时曾使用过一个铝饭盒。这两件物品都有非凡的纪念意义,王尽美都把它们送给了表姐。表姐很珍惜,把它们作为王尽美英雄的化身。后来,表姐虽为生计辗转多处,甚至经历战乱和灾荒,但对这两样东西她都精心收藏,所以始终完好无损。新中国成立后,表姐把毛毯和饭盒捐献了出来,现在它们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在青岛博物馆。
——引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我一直错误地叫她老姥娘,在我们老家,这个称呼指的是姥娘的母亲,但实际上,她是我姥娘的亲姨,正确的称呼应当是老姨姥娘。
老姨姥娘姓郑,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亲姑家表姐。具体的姓名,就连我姥娘也不知道,可能根本就没起名字,那个年代的普通妇女,大多都叫某某氏。
自我有记忆时,她就很老了。我生于1982年,她生于晚清时期的1897年。当然,这是我从一些史料中推算出来的,书上说,她大王尽美一岁。
她活到97岁,经历了晚清大变局、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
从我记事起,她便一直由我姥娘姥爷照顾,她嫁到我姥爷所在的诸城市枳沟镇杨家洼村,之后又撮合了姥娘姥爷的婚姻。21岁守寡,没有子女,姥娘姥爷给她养老送终。
我姥娘曾住的那间房子,便是她传下来的家产。70多年来,她一直固守在那间小房子里,最远可能只到过20公里外的县城。
那间房子很小,只有一间卧室,一间门厅兼烧火做饭的厨房,还有一间茅厕。院子靠窗的地方种着长得很高的月季,直到正午时分,阳光才透过月季给阴暗的卧室留下斑驳的光影。在我的印象中,她似乎一直倚靠在被子上,斑驳的光影无法让她的面孔显得清晰。她实在太老了,皱纹模糊了她的脸。
虽然她的表弟是中共一大代表,她也经常听到表弟向她讲述革命事业,但那个年代的妇女,还是很难走出固有生活。她没有走上革命道路,在寡居多年的生涯中,她不知何时开始吃斋念佛。我和表姐小时偶尔到姥姥家住,她便分两块糖给我们,笑一下,几乎不说话。
在她97岁的生涯里,那么多重大的历史波澜纷杂而至,她承受了历史的激荡与碾轧,本会像历史中所有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样,留不下多少痕迹,但因为红色血缘、英雄在侧,得以在后人的追溯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由于这层关系,她上过几次地方电视台,那时她已说不清话,一些情绪意思只能由我姥姥代为翻译。
一个家族的历史成为一段宏大历史的某个侧面细节,如今看来,颇有传奇意味,但对见证者而言,身处其中,却未必会产生参与历史的崇高感。个体的命运、历史的潮涌,这两种维度的叙述构成了复杂中国的变迁过程。
老姨姥娘逝世多年后,我去王尽美纪念馆参观,听一位长者讲述时,发现了一点或许真实的细节。
据说,王尽美祖上原本是五莲县后张仙村人,后来,王尽美的爷爷因生活所迫搬到现在的北杏村。我的奶奶也姓王,是后张仙村一位巫婆的女儿。也就是说,我奶奶与王尽美有可能是同族人。假如这个猜想为真,那么历史上的个体命运走向则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对照:一位王氏后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就了一番伟业,另一位王氏后人——也就是我奶奶的母亲,则成了当地有名的巫婆。
先人已去,细节无从考证,即便有心探寻,在外人看来,似乎也显得有些多余。但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自我道路的选择。各种人生,或壮怀激烈或平淡一生,命运的花园,小径幽深,各有归途。
如果根据家族血缘探寻更多的历史细节,则会发现更多纷繁复杂的命运交织。比如,王尽美参加革命时,在济南相交的王乐平、王翔千、王象午,他们都是诸城人,且同属相州王氏。从后张仙村迁到北杏村的王尽美家族,和相州王氏是否也有一层宗亲关系?
还有臧克家(诸城吕标人,相州王氏女婿)、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王意坚、王叔铭(国民党空军副司令),这些在近现代山东史中鼎鼎有名的人物,都处在相州王氏的血缘关系网中。
假如再进行一些牵强的追溯,你会发现,相州王氏的王乐平与国民党早期元老丁惟汾也有非常密切的交集,而丁惟汾所属的日照丁氏与诸城丁氏同宗同源。于是,在千丝万缕的血缘勾连中,一部以相州王氏为核心的家族个体选择就构成了近现代山东革命的历史走向。
王尽美逝世后,他的后人由组织上照顾,两家联系少了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王乃恩时常来看老姨姥娘。那时,王乃征官至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我父亲在姥娘家见过一次,穿着便装,提着礼物,“身量很高,一看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