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患者的视觉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并分析葡萄膜炎患者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其与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111例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常规眼科检查,收集入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葡萄膜炎类型等)。同时进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量表(NEI VFQ-25)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36)调查。将入组患者分为前葡萄膜炎组、本研究中其他类型葡萄膜炎(OTU)组(包括中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及全葡萄膜炎)。对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并使用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进行双眼视力与NEI VFQ-25量表、SF-36量表之间的相关、回归关系分析。

结果

入组的111例葡萄膜炎患者中前葡萄膜炎87例(78.4%)、中间葡萄膜炎5例(4.5%)、后葡萄膜炎7例(6.3%)、全葡萄膜炎12例(10.8%)。其中ATU患者平均较好视力0.0,ATU患者平均较差视力0.2;OTU患者平均较好视力0.1,OTU患者平均较差视力0.4。在NEI VFQ-25及SF-36量表中,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评分相对量表中其他亚项较低[NEI VFQ-25量表中整体健康水平得分为25.0(25.0~50.0),SF-36量表中整体健康水平得分为46.8(19.8)];ATU组患者两份量表的总得分高于OTU组患者[SF-36量表中,ATU患者总得分为77.5(10.7),OTU患者总得分68.8(16.9),P<0.01,t=9.54;NEI VFQ-25量表中,ATU患者总得分为77.3(12.8),OTU患者总得分为59.1(16.5),P<0.01,t=33.16];NEI VFQ-25量表平均分与双眼视力均有相关关系[NEI VFQ-25量表平均分为73.4(15.5),平均较好视力为0.0(-0.2~1.0),平均较差视力为0.3(0.5)],NEI VFQ-25量表平均分与较好视力相关系数为-0.50(t=-5.98,P<0.01),与较差视力相关系数-0.32(t=-3.48,P<0.01),进行回归分析,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与较好视力回归系数-3.9(t=-5.98,P<0.01),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与较差视力回归系数-1.1(t=-3.48,P<0.01)。

结论

葡萄膜炎患者对自身整体健康水平的评价相对较低,ATU患者生存质量较本研究中OTU患者高;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与双眼视力均具有相关性。(中华眼科杂志,2016,52:429-436)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7个关节超声评分(US7评分)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情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2014年12月—2015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RA患者133例,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分为稳定期(DAS28<2.6)、轻度活动期(DAS 28≥2.6~<3.2)、中度活动期(DAS 28≥3.2~<5.1)、重度活动期(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青光眼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从最基本的青光眼患者病史采集到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的管理;从青光眼各项临床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及优势互补,到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估等,每个环节均需要重视精细化管理。只有实现精细化青光眼诊疗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有用视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16,52:401-403)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对糖基化终产物(AGE)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培养HLEC系SRA01/04,传至第3代。实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LEC细胞;B组为AGE组,LEC细胞用20 μmol/L AGE处理;C组为AGE+SB202190组,15 μmol/L SB202190预处理2 h后的LEC细胞用AGE处理;D组为AGE+维拉帕米组,50 μmol/L维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视乳头(ONH)微循环异常可能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结论尚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近年来检查视乳头微循环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实时显示视乳头旁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和形态成为可能。许多证据显示视乳头的血流供应减少以及视乳头旁毛细血管网的异常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关系,这些结论更新了以往对青光眼的认识。本文对视乳头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关于脉络膜厚度改变与PACG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仍无直接证据证明脉络膜厚度的改变是PACG的直接诱发因素。由于浅前房和窄房角是PACG公认的危险因素,因此造成房角动态变化的因素均可能诱发PACG急性发作。这些因素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以及晶状体的动态变化。PACG急性发作可能存在多种机制,以上危险因素中单个因素的变化或多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