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中困守

来源 :较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马英九击败王金平当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许多台湾国民党人都把马英九的当选看成中国国民党的复兴的开始。而几乎就在整整60年前的1945年8月,台湾也从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揭开了台湾历史新的一页。那是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一一1945年10月25日……
  
  前传:“二二八事件”民党“最后的据点”
  (1945—1949)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总督安藤利吉将行政权移交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在台日本人回日本,在日本的台湾人回乡。10月26日,台北市上万名学生和市民举行环市大游行,欢庆台湾回归祖国,此时台湾到处张灯结彩,爆竹喧天。
  是时,国民党在台湾着手设立行政长官制度,行政长官独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并兼省警备司令。国民党以及蒋家父子开始了在台湾的统治,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二二八事件(起义)”始末
  
  陈仪在其统治台湾期间,从1945年10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共接收日本驻台的机关财产、企业财产、个人财产达110亿旧台币。这些日资和日、台合资企业,包括糖业、铝业、碱业、电力、石油、金融机关、化工等各行各业的垄断大公司、大企业。国民党的所谓“接收大员”,清廉而有能力者鲜寡,而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贪赃枉法者居多。台湾民众对他们感到十分失望。
  陈仪还在台湾推行特种商品专卖制度。烟、酒、樟脑、火柴等统统由官办的专卖局经售,甚至连毛笔、文具、教科书等都由省教育处主办的台湾书店专卖。此类专卖制度,剥夺了民间企业的经商自由,致使大批企业破产,商店关门,从而极大地激化了台湾民众与国民党的矛盾。
  在如此的经济政策下,台湾经济日益不振,一些经济指标已退到日占时期之下。由于工厂倒闭或开工不足,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到1946年年底,台湾失业劳动者已达80万,占全岛人口的1/10以上,他们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国民党官吏却花天酒地,营私舞弊,甚至以征服者的姿态滥杀无辜。
  1947年2月27日傍晚,台北专卖局的缉私警殴打女烟贩林江迈,引起民愤。缉私烟警后又开枪射死一位无辜的围观者,引起群愤,终于引发出大规模的暴动。
  2月28日引发台北市民之请愿示威、罢工、罢市。当日又发生公署卫兵枪击请愿民众,事件乃由请愿惩凶一变而为对抗公署,进而激化。此一抗争与冲突,迅即蔓延全岛,使原本单纯的治安事件演变为政治运动,最终导致官民间的武装冲突。事态愈演愈烈,最后被捕者上千,死难者逾万,“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同胞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民主运动,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传统的真实写照。
  “二二八事件”后,国民党当局慌忙提出“安定中求繁荣”的治台方针,取消了台湾行政长官公署。5月,成立了以魏道明为省主席的台湾省政府。此后,国民党改变了对台统治方针。
  5月16日,魏道明宣布解除戒严,停止新闻、图书、邮电检查。23日,被台湾人民切齿痛恨的专卖局改制为公卖局,除烟、酒专卖政策不变外,樟脑划出专卖范围,火柴业也允许民营。同日,魏道明发表广播讲话,鼓励买卖自由。文具书籍专卖、印刷业统治等现象,也从此结束。此后,国民党还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政策,实行币制改革,以及大量吸引外资(主要是美资)等措施,对台湾经济起了一定的复苏作用,政局上也出现相对安定。
  
  “不能再退的后方”
  
  12月25日这一天,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道:“党务、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教育,以彻底失败而绝望矣”。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节节败退。台湾的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及海峡的天然屏障,让蒋介石想到了台湾可以作为最后的据点一一“不能再退的后方”,以利于国民党将来积蓄力量“东山再起”。
  1948年12月,蒋介石下令陈诚接替魏道明任台湾主席,蒋经国任国民党台湾党部主席。1949年1月,蒋介石到其故乡浙江省奉化隐居,形式上将政府移交李宗仁。李成为代总统。并未辞去总统和国民党总裁职务的蒋介石,在隐居期间继续干预国家事务,并着手准备在台湾建立最后的立足点。1949年1月16日,蒋介石加委陈诚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蒋介石就这样通过陈诚、蒋经国等人直接控制台湾的党、政、军、经大权。
  1949年2月,蒋介石没有通知代总统,直接饬令中国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国民政府所有的黄金、白银、外汇尽数运往台湾。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银元3000万元;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合计约美金2亿美元。”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
  1949年5月,蒋介石亲自赴台,并在台修建了一幢住宅。他由中国大陆到菲律宾和南韩访问期间,曾多次在该处居住。6月11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设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介石、李宗仁、孙科、居正、于右任、何应钦、阎锡山、吴忠信、张群、吴铁城、朱家骅、陈立夫12人组成,蒋介石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8月1日,成立总裁办公室,下设党务、经济、军事、宣传、国际问题、秘书、情报、警卫、总务等9个组和1个设计委员会。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12月8日,国民党“政府”迁往台北。12月9日,国民党“行政院”在台北开始办公。12月10日,蒋介石中央党部迁至台北办公。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办公。1949年12月,蒋介石最后一次离开大陆,是在共产党占领成都之前不久,由成都飞往台北的。12月25日这一天,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道:“党务、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教育,以彻底失败而绝望矣”。
  


  
  蒋介石:“反共复国”与政治专政(1949—1972)
  
  早在1949年10月,福建全省解放后,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电令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局,认真研究攻台方案,要争取以较小的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台湾。10月24日中午,第三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叶飞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当晚对金门发起进攻。但是,由于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配合战斗,金门之役我军伤亡严重。事后,毛泽东郑重批示: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的防御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要解放台湾就得渡海作战,要渡海作战靠帆船是不行的,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以配合渡海作战。
  金门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党中央解放台湾的决心,随着1950年5月,海南的 解放,6月上旬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任务,并委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全权负责解放台湾战役的指挥。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为期不远了。
  而在时间稍早时候,宋美龄赴美寻求30亿美元的援助未果,已经于1950年1月返台。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重新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杜鲁门总统宣布:美国现时不想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也不打算出动武装部队来干预目前形势。眼见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军事干涉均无指望,蒋介石不得不自己加强台湾的防务。他首先改组从大陆撤到台湾的80万杂牌军队,为了让陈诚集中精力进行军队改组,蒋介石任命受过美国教育的前上海市 长吴国桢接替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陈诚遣散了数万名超龄和低能的军官,将部队兵员削减了2/3。之后,蒋介石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并委任受过美国教育、曾指挥美训新1军在缅甸和东北作战、又在台湾任编练司令的孙立人将军为陆军总司令。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准备发动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时候,朝鲜半岛局势的突变深刻地改变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军队向南朝鲜迅速推进。在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下,美国将北朝鲜的攻击视为共产主义扩张,一方面派兵赴朝参战,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对台湾“待尘埃落定”的观望态度,派遣第七舰队出兵台湾及台湾海峡。在此情势下,解放军将担任战略预备队的主力部队紧急调往东北边防。不久,美军发动了仁川登陆战役,将没有后方及两翼掩护而冒进的北朝鲜军队拦腰截乱,美军的南北对进攻击迅速造成了北朝鲜军队的灭顶之灾,溃不成军,其残余部队退向鸭绿江,而以麦克阿瑟为统帅的“联合国军”则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向鸭绿江中国边界进逼。在此严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以志愿军名义赴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担负台湾战役的主力部队及其他方向的主力部队分期分批赴朝轮战。
  朝鲜战争来得太快,也太突然,迫使共和国的领导者们不得不集中力量应付北边的战事,台湾战役计划不得不放弃。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和残余部队则利用朝鲜战争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存亡危机,在美国的援助和保护下在台湾稳住了阵脚,得到了休养生息的良机,于是,两岸分裂的格局开始形成。
  
  改造国民党
  
  蒋介石认为在大陆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对武装部队实施政治控制并开始政治教育的机构。为此,他建立了国防部总政治部,由蒋经国出任主任,并在每个部队设置政治军官。同时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失败,不如说是政治上的失败。蒋介石为了将台湾建设成“反共复国基地”,他知道必须优先建设一个更有效的政府和政党。通过改造政党,蒋介石把阎锡山、孙科、何应钦等在大陆显赫一时的实力派人物一一排挤出核心圈子,在大陆叱咤一时、掌握党务机器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一个病死,一个远 走美国。国民党真正成为“蒋家党”。
  “政府”包括: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和修改宪法)、立法院(通过各种法律)、行政院(执行法 律)、司法院(解释宪法并享有最后裁决权)、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官员)、考试院(负责对文官考核)。(作者按:将“国民政府”构架做成示意图)
  
  国民党封闭式的独裁
  
  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权本质上是官僚资本联合民间大资本所形成的大资产阶级专政体制,具有十分浓厚的封建性和独裁性。国民党在台湾不仅完全垄断了岛内的政治资源,窒息了新生民主力量的成长,而且长期以来实行戒严法,全面剥夺了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进一步激化了一系列固有的矛盾。
  蒋介石于1954和1960年连续当选“总统”。他通过高级军、政官员的任命来平衡各派势力,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1949年实施军事管制,军事法庭可对被指控从事颠覆活动的人进行秘密审判。由于美国卷入,担心共产党进攻的恐惧消失,使台湾保安措施有了某些放松,但是保安机构仍很活跃。省主席吴国桢认为台湾的气氛使人窒息,因此他于1953年辞职赴美。吴致函国大和蒋介石,谴责台湾缺乏民主,特务横行。这一年,蒋介石已经68岁,他对美国的保护有信心。他的儿子蒋经国替他做了不少工作,他可以怡然自得地维持着令人敬畏的领导人形象。他习惯每天黎明即起,静思、运动,与夫人做完早祷后就吃早饭。
  


  
  台湾的“土改三步曲”
  
  国民党为了缓和岛内佃农与地主的矛盾,从1949年到1953年,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1949年台湾农民约2/3是佃农,到了1960年代初期,已经有2/3农民自己拥有耕地。
  第一步曲:实行“三七五减租”。意思是地主对佃农的租额不得超过全年收获的37.5%。为什么要定这个比例呢?当局是这样计算的:农田普通收获量中,种子、肥料和耕作中其他成本费用要耗25%,扣除这部分,余下的75%地主与农民平分,各得37.5%。所以就叫“三七五减租”。此外还规定,地主出租土地,租期不得少于6年,期满必须续租,不得随意撤租升租,保障佃权的相对稳定。农业歉收时,地主应临时减免地租。同时对佃农也作了一些规定,如佃农地租积欠两年的总额时,地主可以撤佃。“三七五减租”从1949年4月开始,根据当时的统计,因为减租而受益的佃农有近3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4.5%。“三七五减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租率下降,也导致了地价下跌。这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步曲:实行“公地放领”。台湾光复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耕地叫“公地”。从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将这些“公地”陆续卖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5倍,为了不受货币贬值的影响,以实物计算,全部地价由农民在10年内分期偿付,不负担利息。受领农民只要连续交纳10年地租,每年交纳的租额正好等于每年应交纳的地价,10年期满,耕地即归农户所有地放领到1961年办理完毕。
  第三步曲: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了防止地主隐瞒耕地,台湾省政府从1952年1月到1953年4月将全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随后颁布了“实行耕者有其田法条例”,主要内容有:地主可以保留相当于中等水田3甲(43.5亩)或者旱地不超过6甲,超过的耕地一律由当局征收后放领给农民;征耕地价也是按 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5倍,当局用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给地主。对于地主来说,“耕者有其田”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按规定予以保留的土地外,其余全部征收放领。    台湾的“土改”基本上是以有利于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问题。但是,台湾的土地改革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是十分温和的。土地改革虽然使得地主失去了土地,但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持有股票的资本家。
  国民党当局为什么在大陆不实行土地改革,而败退到台湾以后却马上进行土地改革呢?这是因为国民党当局在大陆统治时,与封建地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主是国民党的重要社会基础,它不可能触及到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国民党退台后,与当地的地主势力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联系,当地的地主阶级不再是它的社会基石。这样,国民党在政治上便获得了较大的灵活性。另外,国民党退台后,蒋介石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意识到,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会获得大多数农民的支持,缓和社会矛盾,解放生产力,才能在台湾站住脚跟。
  
  美国的援助与经济发轫。
  
  台湾经济发轫于1960年代。日本留下的基础设施、美国给台湾的大量经济援助、国民党从大陆带去了大量的黄金和资产等等都帮助台湾经济逐渐走向正轨。国民党执政时台湾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选择了比较适合自身的路子:那就是从发展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开始,既而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所以台湾的经济在1960年代就已经起飞了。1960年代中期,台湾实现了从农业为主的基本经济形态到以工业为主的基本经济形态的转变。至70年代初,工商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台湾军事当局鉴于不必再为应付迫在眉睫的进攻而进行紧急战备,在美国帮助下,开始实施一项长期的军事现代化计划。首要的改革是以现代的招募与人事制度取代部队忠于长官而不足忠于军队的传统制度。为各军种建立了新的军事学院训练年青军官,实行普遍的两年或三年兵役制,保障了足够的年轻兵员,从而使来自大陆的年老、病残兵员退出现役。由美援基金赞助成立了退役军人职业援助委员会帮助退役军人寻找职业。建立了统一领导的现代财政制度,结束了指挥官克扣部分士兵薪饷的陋习。组建和扩大了后备力量。
  美国军援顾问团负责执行军援计划,首批人员由一名少将率领,到1960年已增加到2000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军事顾问团之一。该顾问团监督用现代化自动步枪、卡车、通讯装备、火炮、坦克、飞机、雷达、驱逐舰及其他海军舰艇重新装备台湾武装部队。数以千计的军事人员到美国受训。
  由于越南战争和大陆文化大革命,美国官方未及时认真考虑改变对华政策问题。台湾虽然不是美国的永久军事基地,但在越南战争中却是有用的辅助基地。美国在清泉岗(原称公馆)机场驻有1个C-130运输机联队和1个KC-135空中加油机中队。该机场的跑道是1950年代美国出资扩建的,供美机在紧急情况下使用。驻菲律宾的美国第13航空大队的2个分队也驻在台湾。台湾是西太平洋除日本之外最好的维修基地。美国战斗机、坦克、装甲人员输送车均在台湾进行大修。到60年代末期,美驻台军事人员(不包括家属)近万人。整个1960年代里,美国继续向台提供军援,至1960年代中期总额已超过30亿美元。朝鲜战争中使用过的F-86战斗机已由F—100、F-104和F-5战斗机所取代,还获得了C-119运输机,并获得特许与贝尔直升机制造公司联合生产军用直升机。霍克和奈基导弹加强了台湾的防空能力。台湾还得到了大量的驱逐舰和登陆艇,增强了其向沿海岛屿运送补给的能力。更多的坦克和榴弹炮也已运抵台湾。台湾还发展了军工生产,到1960年代末已能生产M-14步枪、机枪、炮弹、迫击炮以及其他军事装备。数千名军人曾到美国受训。
  美国在1965年逐步结束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从1951年起美共向台提供了14亿美元的经援。台湾已能在经济上自立。美国官员宣称台湾是从美国经援计划“毕业”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以此而自豪。美国实业家认为台湾是一个宜于投资的地方,到1968年底,23家美国企业在其台湾的工厂中雇佣了2.2万多华人雇员。两家美国银行在台湾设立了分行。数以百计的美国牧师,因被拒绝进入中国大陆而定居于台湾。美国的大学同台湾的大学建立了各种交流关系,每年美国大学都招收数千名台湾毕业生。随着1960年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在教育、都市化和劳动力组合方面,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968年,免费教育从6年延长到9年,大学毕业生大批聚集美国进行深造,每年去美人数平均为2000至3000人。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台湾正变得更 加都市化。在1960年代,大城市人口增长87%,城镇人口增长73%,而同期全台湾人口仅增长35%。
  
  蒋介石的最后十年
  
  在整个1960年代,年逾七旬的蒋介石仍是台湾的领导人。其继承人的传闻集中在“副总统”陈诚和蒋的儿子蒋经国两人身上。此二人在国民党的高层人物中均不乏大量的支持者。蒋介石对此事不表态,相反却抓紧权力不放,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拥权过大。1965年68岁的陈诚去世,从而消除了蒋经国最大的竞争对手。1963年11月,中国国民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提拔多位高阶情报首长出任中央委员,如“总政战部”主任、“国防 部”情报局局长、警备总司令纷纷入围。陈诚对这些变化非常懊恼、失望。12月,蒋介石接受陈诚“副总统”辞去“行政院长”的兼职,出人意外地挑选技术官僚“财政部长”严家淦出任“行政院长”。一般公认严家淦干练、聪明、清廉,但是政治上“软弱”,不可能挑战经国的权力。1964年蒋经国任“国防部”副部长,次年出任部长。
  


  1972年,蒋介石以85岁的高龄再次当选“总统”,任期6年。他的健康状况,直到1972年8月的一场意外的车祸,才急速下降。蒋介石的座车被一名少将的座车撞上,使他必须接受长期治疗,已不能参加政府的日常工作。这时,培养蒋经国为其继承人的工作早就开始了。蒋经国担任“行政院”副院长3年之后,于1972年出任院长。作为“行政院长”,他实际上是政府的最高决策人,但在重大问题上他仍请示他父亲,以尽人子孝道。
  1975年4月5日是清明节。蒋介石的医生熊丸当天夜里正在士林官邸欣赏繁星。突然,值班医生紧急呼叫他回去,蒋介石的心跳停止了。熊丸赶紧到楼下蒋介石卧室注射强心针,蒋介石恢复了心跳。宋美龄闻讯赶来,蒋介石心跳再次停止。医生打了第二次强心针,预备第三针时,她说“不用打了”。蒋介石享年八十八岁。
  纵观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前期,他除了通过改造国民党打击异己,通过搞“白色恐怖”大力扼杀自由、进步思想外,一直把“反攻大陆”作为其基本政治路线。蒋介石不断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 功”的时间表,他还集中大批反共分子,前后研究出1000多种“反攻方案”,并组织“游击武装”,不断侵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蒋介石统治的唯一亮色就是所谓的土地改革,这项政策刺激了农民 的积极性,缓解了经济危机,同时也稳定了台湾政局。
  
  蒋经国:“政治革新”(1975—1988)
  
  蒋介石死后不到1 2小时,“副总统”严家淦按宪法规定继任“总统”。严家淦是个专家治国论者,没有政治背景,蒋经国遂成为真正的领袖。蒋介石死后不久,蒋经国即当选为国民党主席,1978年当选为“总统”。
  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生于1911年。他是“中华民国”“行宪”后的第六任“总统”。蒋经国执政后,台湾的独裁政治体制并没有立即改变,但他的工作重点和统治方式,与其父迥然不同。他谋求在官僚体制的范围内,建立较明确的责任制,而不太强调派系背景和同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他经常到岛上各地旅行,身穿运动衫和宽松裤,直接倾听士兵、农民、工人和渔民的意见。他大张旗鼓地发起反腐败运动,使一些高级官吏被定罪伏法。他曾经当过21年的“中国青年团”的领导,因而仍然对青年工作感兴趣,并重用年轻人。尤其重要的是,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台湾人的地位。他任命台湾人为“行政院”副院长、省长和其他高级官员。他特别关心农业改革,其目的在于提高几乎全部是台湾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
  
  外交与经济上的颓势
  
  1971年7月,华盛顿宣布: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打算访问北京。1971年10月,联合国通过表决,决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驱逐台湾。台湾被逐出联合国之后,大多数与它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它断交,并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而6年后的1977年,仅剩下23个国家仍同台北维持外交关系。台湾经济经过了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70年代首次遭到严重的衰退。蒋经国政府投资包括台中新港的修建、苏澳港的扩建、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以及一个新的国际机场、一个联合钢铁厂、一个大型造船厂和几个石油化工厂的兴建等工程的“十大建设”,想借以拉动经济。
  1970年代,戒严令继续执行,但蒋经国受到高层领导人中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影响,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政治活动和言论自由。1972年和1973年,新增选了少数国大代表、监察院和立法院的委员。在1977年的省级和地方选举中,无党派候选人首次在全岛范围内进行合作。有些人公开警告国民党,不允许他们操纵选举。在中坜,当一名国民党官员涉嫌在选票上搞鬼之后,一群暴民骚乱,纵火焚烧了警车和消防车。政府平息这次骚乱时表现得十分小心。无党派候选人赢得了1/5的席位。台湾的第三和第四大城市一一台南和台中,都由无党派人 当选市长。无党派从政者因这次选举结果而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是向较为民主的制度迈进了一步,虽然微小,但很有意义。
  
  初任“总统”与 “美丽岛” 事件
  
  1978年中,严家淦“总统”任期届满,他决定下台并推荐蒋经国继任。蒋经国挑选71岁的谢东闵作为他的“副总统”搭档;当选后,提名孙运璇为“行政院长组阁”。1978年3月21日,“国民大会”1200位“代表”以几近无异议的票数,选出蒋经国为“总统”。蒋经国上台后,比较注意延揽青年才俊。当时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马英九在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探讨台湾应如何应付与美国“断交”的局面(1971年,还在台大念书的马英九与一批参加保钓运动的朋友还受到严密监视。马本人还伙同一些同学一起到机场对日本大使投掷鸡蛋),引起蒋经国的注意。1981年,蒋经国约见马,三个月后,马被任命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
  台湾原拟于1978年12月举行“立法院”和“国民大会”的选举。反对派政客在1977年的地方选举中取得成功之后,在行动上更加放肆,并显得更有信心。他们在全岛范围内更紧密地协调行动,并提出废除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和增加民选官吏等更大胆的要求。1979年2月,政府受具有自由思想的国民党领导人的影响,取消了已实行一年的对新杂志不予登记的禁令,使新的政治性杂志很快出现。政治评论家们提出了进行政治和司法改革的广泛而具体的建议,并要求有组建反对党的权利,同时猛烈批评国民党。以立法委员黄信介为首的一批著名的台湾籍反对派政客赞成《美丽岛》观点(该杂志自诩为“台湾民主运动杂志”)。《美丽岛》集团的主要目标是由台湾人选举成立自己的新政府,并且暗示,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台湾国一一虽然它不敢这样公开宣布。该集团在台湾各地迅速建立起10个支部,每个支部由当地一位著名的台湾籍反对派政客领导,并开始举行反国民党的招待会和集 会。这个集团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影子政党。1979年12月10日,双方终于进行了摊牌。在高雄,由《美丽岛》集团 组织的游行发展成为暴乱。为此,该集团有14名领导人被捕,其中8人(包括立法委员黄信介)以煽动叛乱罪被控, 并被判处12年徒刑到无期徒刑。这样,政府一下子就消除了台湾籍反对派中极端分子的主要骨干。
  
  推行各项“革新”
  
  1980年举行了“立法院”和“国民大会”的选举(原定1978年12月举行,被推迟),1981年又举行了省级和地方选举,均能顺利进行。虽然在省级和地方选举中,候选人花的钱比过去哪一次都多。这种收买选票的做法,在宣传媒介中曾遭到猛烈抨击。
  1982年,台湾的人均生产总值猛增至的1800美元。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台湾大大地走在前列。它与南朝鲜、新加坡和香港一道,被称为西太平洋的“四小龙”。为了对付日益富裕的中产阶级及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一代的压力,蒋经国于1986年宣布有意废除戒严令,解除对成立新政党的禁令,并允许办新的报纸。
  1983年初的蒋经国已经不良于行,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造成他的脚部神经组织麻痹,所以,蒋经国晚年始终抱怨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医生曾经规劝他做各种复健工作,例如按摩,可是蒋经国并没有恒心做下去,加上他自己原先就是一个不喜欢运动,回家就往床上躺的人,没有机会让腿部多活动。所以,晚年他的下半身肌肉萎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尽管蒋经国到死为止,都没有“锯”掉身体的任何部位,可是,他的皮肤确实因为糖尿病的关系,发生了相当严重的病变情况,可以说是到了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的程度,蒋经国于是屏退从人,独自坐在七海官邸二楼那间光线并不很强的起居室里,在医生及蒋孝勇的多次劝说下,不得不违心以轮椅代 步。从那时起,蒋经国就清醒意识到自己的疾病已日益严重了。   1985年夏,眼科专家发现蒋经国视网膜退化,经由两位本地医生负责手术后,他的左眼换上义眼,只能依靠视力微弱的右眼看东西了。在这种随时都有病变发生的时刻,蒋经国自感来日无多。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1984年已经被蒋经国提名为“副总统”的李登辉已经停留在蒋经国心目中理想接班人的位置上。蒋经国多次指 示“参谋总长”郝柏村多与李谈话,以帮助李建立在军队中的人脉。蒋经国又安排李登辉向政战学校毕业生演讲,以及出席若干“国家大典”。蒋经国也告诉美国驻台代表李洁明,他希望李洁明能与李登辉多接触了解。但是,接班的问题并没有停止。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看好李登辉。
  1986年3月,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宣布全面政治革新。1986年9月,135个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建立“民主进步党”,副官闻讯,跑进蒋经国卧室向他报告,蒋经国并无回应。此后半小时,蒋经国在七海新村召集核心高级官员开会时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蒋经国最终没有对民进党采取任何不利动作。三个月后,民进党在“立法院”改选中,当选23人为“立委”。他们虽然指出“立法院”不具有民主性质,但仍旧遵循议事规则办事。蒋经国对此结果比较满意,他在元旦祝词里说:“同舟共济,推诚相与,以忠恕致祥和,以理性化片剂,聚合全民的意志和智慧为推进全面革新的动力。”
  1987年2月,国民党宣布改组高层人事。宋楚瑜、马英九和另外一个人当选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蒋经国也决定允许台湾人到大陆探亲。1988年1月1日,台湾当局解除“报禁”。12日,“国会”改革小组通过由马英九主稿的改革草案。马英九准备第2天晋见蒋经国报告。13日上午,蒋经国抱怨身体不太舒服。下午2 点,蒋经国在午睡中突然发生肠道大出血,他陷入休克。不久,就撒手人寰。当天夜里9点,随之李登辉执掌党政大权。李登辉在1990年5月宣布开始“宪政改革”,对旧“法统”进行改造。从1990年至1997年,台湾当局进行了四次“修宪”,包括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冻结台湾“省长”、“省议会”选举,虚化“台湾省政府”功能等等。台湾的政治格局、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支持、不压制,他的这一政策对两岸的缓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蒋介石身边受教、在溪口学曾国藩家书、在蒋政权党政军中厮混并充当“太子”角色的蒋经国,无可挽回地落入了他父亲的手中,成为他父亲路线的首席执行官。蒋经国把留苏时对苏联制度的耳濡目染,和他父亲蒋介石的中国式集权政治理念结合起来,在台湾实行严密的特务统治,党外的政治活动空间几乎没有,倒是使海外的“台独”运动成为了反体制力量的代表。在蒋氏父子的集权统治之下,民主运动受到压抑,反而方便了“台独”运动的异军突起。这当然也可算作是蒋经国不经意中留下的“政治遗产”。
  
  结语与回响
  
  蒋经国时代乃至蒋家父子在台湾的统治就这样突然结束了。回头看蒋经国执政初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便打出“革新保台”的旗帜。一是推行“本土化”政策,扩大台湾省精英在党政机关中所占的比例,极力拉拢台湾地方势力。李登辉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国民党上层的。二是“行政革新”,蒋经国大量启用年轻人,连战、陈履安、马英九、宋楚瑜等“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还提出“禁止公款吃喝、行政人员不得进入娱乐场所、轻车简从、杜绝贪污”等十项要求。
  


  蒋经国经济上采取多项措施加速经济转型,使台湾经济走向国际化、制度化。在政治上,采取大幅开放措施,包括解除戒严,容许反对党组党,开放大陆探亲。据说,蒋经国在1981年后暗许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之后,他对中国共产党高层的和平意向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随即于在其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祖国统一问题。1987年,蒋经国对赴京前的沈诚表示“目前阶段暂时还只能采取‘官民有别’政策,对纯粹民间之接触、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他的这一政策对两岸的缓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蒋介石身边受教、在溪口学曾国藩家书、在蒋政权党政军中厮混并充当“太子”角色的蒋经国,无可挽回地落入了他父亲的手中,成为他父亲路线的首席执行官。蒋经国把留苏时对苏联制度的耳濡目染,和他父亲蒋介石的中国式集权政治理念结合起来,在台湾实行严密的特务统治,党外的政治活动空间几乎没有,倒是使海外的“台独”运动成为了反体制力量的代表。在蒋氏父子的集权统治之下,民主运动受到压抑,反而方便了“台独”运动的异军突起。这当然也可算作是蒋经国不经意中留下的“政治遗产”。
其他文献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直升机第一次大规模表演的舞台,它因起降速度快、运输弹性大、救援迅速而备受世人注目。这种武器引起了以色列国防军的高度关注,并由此诞生出今天知名度不高但却凶狠异常的直升机部队。如今,直升机部队已成为以色列空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一支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完成各种作战任务的直升机将与和固定翼飞机一起形成以军在频繁爆发暴力冲突的中东实施快速反应的“长臂”,实现战斗力“
期刊
引言    梅塞施米特Me262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式飞机。它是一种有可能改变战局的飞机;一种给盟军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飞机;一架标志着人类航空技术崭新里程碑的飞机……Me262——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有人说它是为人类喷气航空带来曙光的天使;有人却说它是插上了翅膀的魔鬼,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争论焦点的Me262的确有着恒久不变的魅力。而作为“风暴鸟”驾驭者的德国第七战斗机联队——世界
期刊
隋唐两宋佛教石雕造像  隋代历时虽短,但奉佛教为国教,二帝普诏天下,大肆营建寺塔、修经造像。仅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短短四年在全国就营造大小石像106580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隋炀帝时又新造石像3850尊,修复旧像101000尊。
期刊
深圳市龙岗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位于原龙岗镇罗瑞合村的客家民俗博物馆,是在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氏“鹤湖新居”客家城堡式围楼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弘扬客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为主要任务,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人寻根问祖和广大人民参观旅游的好去处。
期刊
为了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公共服务型美术馆,2007年2月,由深圳美术馆与深圳商报社联手举办的“2007艺术关爱行动——‘画梦’”活动启动,此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化局局长陈威和深圳商报社社长黄扬略总策划,是深圳一次城市公共美术馆与大众传媒的通力合作.活动举办的目的是为帮助那些怀抱着艺术梦想在深圳闯荡,但追梦之路却充满了崎岖坎坷的民间艺术家,免费为他们举办个人画展,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艺术梦想。活动时间从
期刊
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WilliamFranzCanafis)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军事谍报局(Abwehr)局长、海军上将。他的一生不仅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称他为“现代历史上最勇敢的人……幻想在欧洲建立一千以英、法、德为首的美国”。德国情报机构称他为“空中飞人杂技员”。意大利驻柏林武官对他的评价是:“毫无顾忌,智力超群。”德国军事情报局
期刊
1996年,大鹏古城博物馆于大鹏镇正式成立了。  大鹏镇是一个文物古迹较为丰富的地区,除了大鹏古城外,还有二十多处文物古迹。大鹏古城博物馆在成立初期,就实行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即加挂“大鹏镇文物管理所”的牌子,为的就是对古城周边地区的文物加强保护和管理。
期刊
作为二战之中颇有特色的一支部队,赫尔曼·戈林师的制服徽章也值得介绍一番。由于赫尔曼·戈林师隶属于空军,因此其官兵一般身着空军野战部队的制服,但装甲部队的制服却与国防军陆军装甲兵制服相同。同时,由于谊师的特殊地位,戈林师还拥有其他别的部队不曾使用过的专门制服。所以,戈林师的制服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样,多少有点显得不伦不类。研究戈林师这支部队的制服徽章,实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警察制服时期 
期刊
最初“布伦海姆”轰炸机是作为一种高速轰炸机设计的,这样轰炸机能够凭借高速度摆脱敌方战斗机的追逐,但是等到这种轰炸机参战时,人们却发现其表现根本不能令人满意,该机在空战中表现得相当脆弱。当时英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布伦海姆”轰炸机,该机构成了英国远程轰炸力量的中坚,该机参加了二战初期的不少作战行动,也经受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布伦海姆”轰炸机不良的表现和较差的抗损性,使得它的每次任务对机组成员而言都是一
期刊
墓室石刻艺术,是指历史以石材砌筑的墓室,并在墓室四壁、墓门、享堂门楣、石棺表面镌刻种图像的艺术,这种石刻自汉代已较兴盛,四川南宋墓室石刻,颇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