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妙设计导语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短短的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语可繁可简,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启发,要视教学内容而定。魏书生老师就很注重导语设计,他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家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学生稍议)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段话很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就有了兴趣,同时引发思考:孔子为什么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有什么伟大思想?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妙引用材料
   这里说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背景材料。有些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要对有关背景材料作适当引述。二是有关作家作品,作家的趣闻逸事、其他相关作品的情节内容都可能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相关的文化知识。
   材料引述的目的在于疏通障碍,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那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材料的引述,都应不落俗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若方法生硬,程式呆板,令人生厌,就会事与愿违。
   三、用朗诵创设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紧情发”,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范读、单独朗诵、分组朗诵、分角色朗诵、全班齐声朗诵、配乐朗诵等可以交替使用。朗诵是对语言的亲密接触,既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又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用提问激发思维火花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从学生的视角备课,精心设计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教育都得到升华。
   五、灵活安排开放式内容,建造民主的课堂教学
   所谓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是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达成课堂预设、良好的师生互动与有效生成的重要前提。教学内容的开放通常以教材为依托,运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处理教学内容并进行开放式设计,以冲破教材的藩篱。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
   吕叔湘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传统语文教学中,总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精讲细析,唯恐讲不全讲不透,一篇课文一般讲三课时,耗时三天,犹恐有所不及,谁还敢东拉西扯呢?这其实是把教材当成了目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学期二十几篇课文,就是老师眼中的二十几棵大树,这些大树把教室围成了栅栏,大树们遮住了自由的视线,学生们化作了井底之蛙。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课堂里,隔离在与社会几近绝缘的学校里,很容易导致他们思路闭塞,见识浅陋,视野狭窄。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自然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老是课文分析谁不烦呢?新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实践的内容,可以安排相应的语文活动。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安排语文活动。可以是三五分钟,也可以是三两节课。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演讲、辩论、讲故事、赛诗、演课本剧、搞拍卖会、模拟法庭审判等。
   张效纯在解释“大语文教育”时,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不仅是教材,家庭、社会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地。
其他文献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界。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有的语文老师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有的深入分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甚至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上得似乎是生物课、物理课。语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作为初中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学生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新课程语文教学法的必需。那么创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研究探讨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语文成绩也非常的好,反之却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有无课外阅读兴趣是学好语
期刊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
期刊
一、目标的转化——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的转化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教什么,上完课,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期刊
要谈如何学好语文,我还需借用宋代大学者朱熹赞美读书时的那句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里作者自问自答,这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尤其是一写文章就感觉才思枯竭。怎么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教者。”孔子
期刊
一、要全方位地、多角度、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和领导者。班级教育是从了解班级状况开始的,班级状况是指学生个体情况和班集体的现状。对学生个体进行了解和研究是多方面的,所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采用教育措施和方法的根本依据。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多渠道地去摸清学生的心理,更好地教育、引导他们。    要想
期刊
1、突破教师局限,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工具,它在课堂前就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把有效的知识形成图片及文字,在课堂上结合学生情况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样,就突破了语文教学因一堂课40分种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突破语文教师在设计重点难点的无序性。以往的课堂,总是有因为教师的表达或不到位,或距离太远,部分同学听不清楚而要重复许多遍。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直接看屏幕或视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样,多
期刊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材料   1、摘抄整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喜欢的词汇、句子和诗词等直接摘抄,首先将这三大类分开,以后若摘抄新的类别,在相应增加。摘抄最初进行时,教师要对学生有具体要求,不可随意摘抄。进行一个月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摘抄到的词汇、句子和诗词按照写人、写景、写事、写物和其他等类别进行整理。如果觉得整理后需要移动很麻烦,也可以用带颜色的笔涂一下以作为标记。 
期刊
一、多发现闪光点,以鼓励为主   心理学研究证实,激励的评价会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体产生对此事更强烈的动机,把外在刺激内化成为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过程。    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作文,应该来说,总有其可取之处,或中心,或语言,或思路,或题材,甚至书写总有一两处值得肯定的地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句话,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很重要,在老师的作文评语中更显得重要。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
期刊
教学中,教师总从学生身上获取信息,调整教学,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直接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为取得更好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反馈矫正成了转差的重要环节主要策略。   对症下药,因人施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可用言行伤害差生人格及自尊,不厌恶、不歧视、不揭丑、不训斥、不嘲讽、不体罚。多在课余找其谈心,成为学生知己。在良友益友的信任里,大胆倾吐心声,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