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示,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建设正处在重要的关节点上。但是原理课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为基础,使教学面向生活,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实践育人,才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懂,充分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价值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活化;境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09-03
2014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提出的新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第三部分“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探索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改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入耳、入脑、入心是用实际行动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原理课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的落差呼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原理课课程建设面临新的境遇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两个巩固”在明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定位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原理课的性质和定位做出了明确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个事关”进一步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原理课主要是面向当代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言,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对于做好“两个巩固”和“三个事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原理课课程建设遭遇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重要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由于授课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用老思路、老观点来应对和解释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状况,这就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相脱节、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强烈,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太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对其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其产生厌恶情绪。究其根源,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差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与时代发展呈现的新情况和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和成才的实际疏远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价值,仍符合當今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生活于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在各自的生活世界中追寻着各自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和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原理课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才能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价值与功能。
二、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然地就是生活的、实践的理性,只有将教学面向生活,将其在生活中理解和践行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原理课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关注现实、关心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认识和解释生活世界,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学理念讲,生活化教学方式由以往的单向主体性教育转变为交互主体或主体际性的对话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尊重了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与自主精神,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原理课教学的生活化是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新境遇的深刻把握和对原理课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他指出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与兴趣,教育是儿童适应当下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训练场。同样,高等教育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情感需求设计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针对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引发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加剧、极端个人主义等精神文化衰落现象,杜威将教育看作是实现理想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杜威认为教育是一个有计划的生活过程,良好的教育能够使人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与生活缺少联系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认为 “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3]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生活者,教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维度上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先验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初衷就是想将哲学从传统的思辨哲学遗忘生活、摒弃生活的泥潭中拉出来,把西方传统的“本体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思维方式”,凸显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他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感性的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生活实践。以往的理论哲学往往是通过抽象的概念遮蔽了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表明只有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充分发挥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说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澤东做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的斗争武器”的重要指示,并结合革命时期进行深入思考,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科学地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旨归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生活理论的价值旨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是这样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他也曾在《资本论》中阐明过:“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植根于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基础上的科学的结论。教学的生活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促使人步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对人的自由、个性与心灵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完善和促进。原理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从整体上关怀学生的成长、叩问心灵,追求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三、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原理课教学面向生活世界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实现有机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奥道理,立足原理,解释生活,使原理课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大学生对社会规范及理论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
(一)立足理论,以理服人
原理课教学面向生活世界并不是脱离原理,而是要在透彻把握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地用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世界,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理论的彻底性,使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及认真对待原理课。立足理论,以理服人,首先,教师必须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透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理论。其次,原理课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除了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广泛涉猎,融会贯通,才能把原理讲透,充分展现理论魅力,以理服人。另外,教师应该注重以科研处教学,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开阔视野,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推进教学的实效性。
(二)立足生活,以情动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互影响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7]在原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变主客二元对立为主体间平等交流。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道: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这是对全国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原理课教师的殷切期望。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构成的,走入生活世界就要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个体的关注。在原理课教学中,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他们的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矛盾;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心理健康,正确对待挫折、压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找到学习的乐趣,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拨开与扫清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思想迷雾与障碍,使他们树立起更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
(三)立足生活,生成原理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大量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推导出原理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基于问题、案例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现象,主动思考,把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的加工整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推导出基本原理。这种生成原理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性,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活世界根源。通过倒推原理,使学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思考的工具,培养了学生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立足生活,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直接展现方式,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主体能力、培育主体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实践化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原理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原理课面向生活世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学生自讲互评和文本阅读小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自讲互评
通过变主客二元对立为主体间互动的学生自讲互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操作办法:1.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适合学生进行自讲互评的章节;2.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选出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制作PPT、撰写講稿;3.全体学生对讲课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4.教师对讲课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论的匮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2.经典阅读小组
经典文本是经过实践长期反复验证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是“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库切语)。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在实践中赋予的,不仅拥有理论的权威性,更具有历史和实践的合理性。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讲述经典文本解释基本原理的方式学生认可度较高,但是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阅读过经典文本,于是笔者萌生了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想法。但是由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是大班教学,所以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自愿结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具体操作办法:1.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并推选组长,教师指定文本阅读范围,每组选取相同文本进行阅读;2.小组成员每人完成不少于两千字的读书笔记,由每组组长组织召开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教师参加并一一点评。经典阅读小组在深化课内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活化;境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09-03
2014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提出的新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第三部分“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探索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改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入耳、入脑、入心是用实际行动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原理课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的落差呼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原理课课程建设面临新的境遇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两个巩固”在明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定位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原理课的性质和定位做出了明确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个事关”进一步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原理课主要是面向当代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言,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对于做好“两个巩固”和“三个事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原理课课程建设遭遇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重要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由于授课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用老思路、老观点来应对和解释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状况,这就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相脱节、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强烈,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太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对其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其产生厌恶情绪。究其根源,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差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与时代发展呈现的新情况和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和成才的实际疏远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价值,仍符合當今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生活于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在各自的生活世界中追寻着各自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和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原理课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才能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价值与功能。
二、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然地就是生活的、实践的理性,只有将教学面向生活,将其在生活中理解和践行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原理课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关注现实、关心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认识和解释生活世界,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学理念讲,生活化教学方式由以往的单向主体性教育转变为交互主体或主体际性的对话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尊重了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与自主精神,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原理课教学的生活化是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新境遇的深刻把握和对原理课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他指出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与兴趣,教育是儿童适应当下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训练场。同样,高等教育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情感需求设计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针对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引发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加剧、极端个人主义等精神文化衰落现象,杜威将教育看作是实现理想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杜威认为教育是一个有计划的生活过程,良好的教育能够使人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与生活缺少联系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认为 “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3]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生活者,教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维度上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先验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初衷就是想将哲学从传统的思辨哲学遗忘生活、摒弃生活的泥潭中拉出来,把西方传统的“本体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思维方式”,凸显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他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感性的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生活实践。以往的理论哲学往往是通过抽象的概念遮蔽了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表明只有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充分发挥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说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澤东做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的斗争武器”的重要指示,并结合革命时期进行深入思考,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科学地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旨归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生活理论的价值旨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是这样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他也曾在《资本论》中阐明过:“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植根于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基础上的科学的结论。教学的生活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促使人步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对人的自由、个性与心灵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完善和促进。原理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从整体上关怀学生的成长、叩问心灵,追求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三、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原理课教学面向生活世界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实现有机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奥道理,立足原理,解释生活,使原理课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大学生对社会规范及理论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
(一)立足理论,以理服人
原理课教学面向生活世界并不是脱离原理,而是要在透彻把握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地用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世界,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理论的彻底性,使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及认真对待原理课。立足理论,以理服人,首先,教师必须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透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理论。其次,原理课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除了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广泛涉猎,融会贯通,才能把原理讲透,充分展现理论魅力,以理服人。另外,教师应该注重以科研处教学,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开阔视野,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推进教学的实效性。
(二)立足生活,以情动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互影响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7]在原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变主客二元对立为主体间平等交流。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道: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这是对全国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原理课教师的殷切期望。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构成的,走入生活世界就要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个体的关注。在原理课教学中,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他们的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矛盾;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心理健康,正确对待挫折、压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找到学习的乐趣,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拨开与扫清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思想迷雾与障碍,使他们树立起更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
(三)立足生活,生成原理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大量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推导出原理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基于问题、案例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现象,主动思考,把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的加工整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推导出基本原理。这种生成原理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性,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活世界根源。通过倒推原理,使学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思考的工具,培养了学生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立足生活,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生活化的直接展现方式,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主体能力、培育主体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实践化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原理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原理课面向生活世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学生自讲互评和文本阅读小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自讲互评
通过变主客二元对立为主体间互动的学生自讲互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操作办法:1.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适合学生进行自讲互评的章节;2.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选出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制作PPT、撰写講稿;3.全体学生对讲课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4.教师对讲课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论的匮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2.经典阅读小组
经典文本是经过实践长期反复验证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是“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库切语)。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在实践中赋予的,不仅拥有理论的权威性,更具有历史和实践的合理性。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讲述经典文本解释基本原理的方式学生认可度较高,但是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阅读过经典文本,于是笔者萌生了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想法。但是由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是大班教学,所以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自愿结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具体操作办法:1.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并推选组长,教师指定文本阅读范围,每组选取相同文本进行阅读;2.小组成员每人完成不少于两千字的读书笔记,由每组组长组织召开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教师参加并一一点评。经典阅读小组在深化课内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