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老师“好吃”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庄是山里,山里没有江也没有河,没有江也没有河的山里有座山叫高家山。高家山其实只是南庄的一个小山包。但高家山南边的田野上却有几处天然池塘,有池塘自然就有鱼,有鱼就有鱼竿,也就有了钓鱼的人,而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喜欢钓鱼的人。
  南庄小学在高家山上,我家当时就住在高家山上,顺老师也住高家山上。顺老师的皮肤有点黑又有些红,脸上凹凸不平,有点像农家坑坑洼洼的晒场。头发短平,白多黑少,齐刷刷一律向后。顺老师的牙齿雪白,有欠缺的地方还镶了银牙,所以他一张嘴既有些耀眼又有些刺眼。顺老师的嘴开口很大,乡下俗云,嘴大吃四方。这说法在顺老师身上有点应验。镇子这么大,顺老师几乎在每个设点的山村小学都教过几天书,所以南边的水顺老师喝过,北边的风顺老师吹过,西边的圩堤顺老师跑过,东边的山道顺老师爬过,可就是从来没走出过这镇子。顺老师脸上最动人的莫过于他的笑了,那种笑意,有点苦涩又有些豁达。
  顺老师“好吃”是有点名声的。顺老师爱吃鱼,吃鱼的技巧之高超。即使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叹为观止。我其实也喜欢吃鱼,可几回吃鱼至少一回要被鱼刺卡住。顺老师似乎从来没有被卡的遭遇,鱼一般是从他的右嘴角进去,上下嘴唇微微蠕动,紧跟着鱼刺就从他的左嘴角迅速吐出,有条不紊,无甚差错,俨然一台吃鱼的机器,一盘鱼三下两下就变成一堆鱼刺了。我除了羡慕顺老师的“吃法”外。再有就是对顺老师的那些鱼竿神往已久。
  顺老师不光爱吃鱼,还经常挂诱饵钓鱼。印象中,每每吃过晚饭后。顺老师扛了一捆鱼竿,带了一袋子鱼饵,从高家山漫步而下,到南边田畈上的池塘钓鱼,挂好鱼饵,插好鱼竿,又踱步回高家山。第二天赶清早,下山收竿,这时总会收上活蹦乱跳的鱼来。每次提着篓子从我们家门口经过,总要扔几条给我家。鱼味鲜美至极,就是现在每次吃鱼时,我都会发出感叹,不知为什么,味道怎么也比不过顺老师送来的鱼的味道。然而,那时我真正想做的是要学着顺老师的样子亲自去钓几条大鱼,过过瘾,那才有一种成就感!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假期,顺老师外出,鱼竿全放在他房间里。这个时候,我简直有些热血沸腾,躲过父母严厉的视线,偷偷踩着窗沿爬到墙顶(顺老师的房间没有顶棚,只是一大阃教室改成的简单的隔间),翻过墙头,踩着顺老师的书桌进到房内,把顺老师放在门背的鱼竿悉数打好捆,又顺着原路爬出去。而要到池塘边却不能像顺老师那样大摇大摆从高家山踱步而下,我得想尽办法避开父亲威严的目光,于是偷偷上到后山,从砖瓦窑边穿过,再经过一片菜地。一片稻田。过稻田的时候得猫着腰前行,唯恐被父亲捉住。最终我突破“防线”,顺利抵达塘边。我尽量学着顺老师的样子。往带着倒刺的钩上挂好小青蛙之类的诱饵。而挂小青蛙是有讲究的,得不露锋芒。却暗藏杀机。这些弄好之后。顺着塘沿将鱼竿一一插好,再看时,鱼竿已在池塘边围成个半圆。末了,我走上附近的田埂,还一步三回头,想着有贪吃的鱼儿马上上钩。可这会的池塘却出奇的静,甚至连一点波纹都看不到,我只有回去。晚上,我躺在床上仍旧惦记着那差不多围成圈的鱼竿,直到梦里——鱼钩上挂着肥大的鲫鱼。第二天我早早地起来,溜下山收钧去了。早上的池塘和昨天傍晚离开时没什么两样,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沿着塘边一竿一竿地收钩,突然,我发现有一竿子钩住了什么,那东西正在水里来回地游动,有点失望的我一下子兴奋起来。我握住深深插入塘沿泥土中的鱼竿,迅速拔起。不拿不知道。一拿魂都吓飞了,原来钩住的是一条水蛇。我惊恐地扔下那根鱼竿拼命往回跑,上到高家山心还在扑扑乱跳。这次鱼没弄到一条。还损失了顺老师的几根鱼竿,有些失落又有些过意不去。后来也没见顺老师说什么,事情也就慢慢忘了。只是那条蛇,我还是不能忘记。
  顺老师家境不好,家中仅有的几间旧瓦房也是东倒西歪,破败不堪。人家都说他家是风扫地,月点灯。有一回下大雨,有几个朋友来访,屋子里雨漏如注,想找块干爽的地方立脚都很困难。于是朋友想走,顺老师却盛情留住他们,并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蜜枣。在那个物品不丰盛的时代,这蜜枣算得上是上等的果品。顺老师盛情邀朋友们品尝,他自己第一个毫不客气地抓起蜜枣往嘴里送,边吃边聊,脸上溢着开心,全然不把如注的雨水放在心上。还有一回,大概适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乡民喜欢打麻糍吃。住在偏远小学的顺老师有些嘴馋了。糯米是找来了,也弄熟了,可没有打麻糍的工具。怎么办呢?“好吃”的顺老师总能想出妙招,他从抽屉里找出一只袜子,然后将蒸熟的糯米灌了进去。再放到灶台上反复地摔打,不一会儿顺老师就品尝到从他袜子里挤出的美味。当然,每次只要有好吃的,顺老师总不忘给我们一份,至少也会散发一两块给我们意思意思了。
  除了“好吃”有名在外,顺老师还是附近有名的画师。那年月,山里建新房总喜欢请画师画中堂画。画好的中堂画挂在新房厅堂的壁上,成了新屋最闪亮的地方,挂幅崭新的中堂画连屋子的主人都要神气得多、自豪得多,而且画师们帮建房人家画画都会收到较为丰厚的报酬。独有顺老师不一样,帮别人画画从来不收别人一分钱,而顺老师的画技在众多画师中是最高超的(实际上有很多画师都是从顺老师那里学的)。他的画最生动,最逼真,也最受乡民们热捧。当然,乡民们也不会亏待顺老师,弄喜酒的时候一定会请顺老师过去喝几盅。这个时候顺老师也不客气,去了便会吃个酒醉饭饱,常常是醉成一团烂泥似的,被乡民“架回”高家山。顺老师为人有特硬气的时候,据说“文革”期间,许多人架不住折腾,就颠倒黑白,指鹿为马。顺老师是被当做“反革命分子”抓起来的。没少挨批斗,即使被弄得死去活来,也从不说别人一句坏话。
  我离开高家山后,听说顺老师在临退休前一年终于调回老家,第二年却悄然离世……
  责编/易水
其他文献
动物皮——脂肪太多,要少吃  猪皮、鸡皮、鸭皮是人们吃得较多的动物皮。很多人认为吃猪皮可以美容,但营养专家提醒,猪皮中的胶原蛋白并不会被皮肤直接吸收,大量食用反而会给身体积累过多的脂肪。鸡皮、鸭皮因其油脂多,口感甚佳,有人吃烤鸭时还要单独吃上一盘鸭皮解馋,但它们脂肪和胆同醇含量很高,血脂高和肥胖的人一定要注意适量食用。此外,虽然鱼皮的胆固醇含量低.但鱼皮上可能会附着重金属,因此不要专门吃鱼皮。  
期刊
2007年元月10日,远在江西黎川县城的大表嫂不幸病逝,我们兄弟一行前往吊唁。其问,坐在轮椅上年逾八旬的大表兄,嘱咐儿子取出一本相册给我翻看。在几百张亲友的照片中。我发现了一张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大哥、二哥的合影。这张老照片的意外发现,让我惊喜万分!因为它是至今仍保存完好、难寻的兄弟3人年轻时候的合影。多亏了大表兄有心,历经风风雨雨半个世纪,仍然妥善地收藏着它。征得大表兄的同意,我如获至宝地将
期刊
麦家是著名作家、著名编剧,尤以创作谍战小说著称,人称“中国谍战剧之父”“新智力小说领军人物”。他创作的《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小说深受读者欢迎,2010年他更是凭借小说《解密》获得当年的茅盾文学奖。  麦家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在军校的学习、生活为他以后的军事谍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说起麦家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的缘分,真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当年麦家参加
期刊
1909年11月1日,李井泉生于江西省临川唱凯镇仓下李家一个农民家庭。因为他家的院子里有口供村民汲水的水井,故父亲为他取名“井泉”,希望他长大以后像井水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1926年李井泉在省立第三师范(今抚州一中)就读时,受爱国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立志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南下经过临川时,李井泉聆听了起义领导人朱德的讲话。热血沸腾,背着同乡捡到的一
期刊
简单些幸福就会多一些 周德峰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写了一本《生活简单就是享受》的书,提出对工作和生活进行简单化处理的100条建议。比如,简化饮食习惯,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降低生活需求,丢掉所有多余的东西,脱离那些无聊的团聚等等,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的确,在当今纷纭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把本来简单的生活无端地复杂化了,确实需要进行适当清理和删减,从而享受简单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事实证明,简
期刊
1941年8月15日至17日。新四军在大丰市(当时为台北县)裕华镇(现已并入大中镇)发起了一次当时苏北境内最大的攻坚战。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在旅长王必成、参谋长杜平的指挥下,以步枪、机枪加手榴弹攻克了筑有钢筋水泥结构坚固碉堡的裕华镇,创造了全歼该镇日伪军的奇迹。  重建军部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苏中、苏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
期刊
我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说过:“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是两次什么敲打呢?第一次,范敬宜于1984年从《辽宁日报》副总编辑,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这在范敬宜的仕途上,确确实实是向前了一步,心情自然十分喜悦。为了让远在上海的母亲也能分享快乐,他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母亲。他母亲看了信后,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而且还给范敬宜回了只有8个字的信:“位高坠重,君
期刊
光荣的老枪 巩怀书  一支老枪  在荣誉室里珍藏  老枪辉煌的历史  浓缩在卡片上  在太行山  老枪射出子弹  直穿日寇胸膛  老枪,是气壮山河的诗章  老枪  同它的主人一样  老当益壮  身板,乌黑发亮  还是当年那样的阳刚  准星,笔直立正  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枪口,仍然盯着  涌起战争乌云的方向  老枪  时刻准备着  重返战场  八一军旗 陈太顺  八一军旗是一部书  书写着一
期刊
在樟树市鹿江街道大路口村,全村60多位老人总会述说晚年的快乐和幸福。82岁的老党员、老村支书邹汪茂,每天坚持参加村老年人协会娱乐活动,常常被人看成刚到70岁的老年人。  地处樟树市东大门的鹿江街道大路口村,属城郊结合部。全村共1235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4人,近半数是老干部。近年来,该村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村民自治章程》之中,并长年保障老年人活动
期刊
今年新春之际,是我和老伴金婚之时。当年,我在河北当飞行员。记得我和老伴的第一次见面是政委带着我去的。返回部队后,领导问我觉得老伴怎么样,我说:“组织认为可以就可以。”几天之后,大队长携其妻子去见了我老伴一面,我和老伴的恋爱关系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相识半年之后的1963年农历腊月廿三日晚上9点多钟,大队长和政委把我叫到他们的宿舍,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春节结婚吧。”第二天。我赶到老伴家,向她家转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