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不时“换新”,不断的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老师可以摒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项羽向我们走来——一个史传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参读诗文:《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乌江亭》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归纳整理文言常识,然后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历史小话剧,课后指导话剧小组排练。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鸿门宴》,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二、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却最容易被人忽视,学生们甚至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利用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比如我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上课前我问学生:“你们是独生子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七嘴八舌很热闹,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觉得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然后又问不是独生子的学生,“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多一点?”在这“三问三答”,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然后教师适时作结:“不管是爱谁多一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今天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了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配合这一课的教学,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拷问,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很欣慰。
三、引導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则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杓”,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有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不时“换新”,不断的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老师可以摒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项羽向我们走来——一个史传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参读诗文:《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乌江亭》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归纳整理文言常识,然后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历史小话剧,课后指导话剧小组排练。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鸿门宴》,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二、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却最容易被人忽视,学生们甚至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利用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比如我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上课前我问学生:“你们是独生子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七嘴八舌很热闹,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觉得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然后又问不是独生子的学生,“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多一点?”在这“三问三答”,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然后教师适时作结:“不管是爱谁多一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今天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了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配合这一课的教学,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拷问,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很欣慰。
三、引導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则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杓”,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有洞察吗?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