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黑,农家的灶头做饭烧稻草,小风中刮过来一阵阵焚烧干稻草的香味,这是此地傍晚特有的味道,每次闻到这香味,对于生的爱恋便又增加几分。于是忽然起念,要去外面看看月亮底下的风是什么样的。
  关上门,走出院子,回头看一眼院中的花、树和菜。半生搬家二十多次,唯有在这里是住得最久的,再有三个月就满整十年了。十年的缓慢生活是一笔财富,漫长清静的日常生活收获颇多,给了我生命感动的,就有小院中的这一小块土地。当初没有用水泥浇掉它,是出于禾鋤种植的考虑。近十年的时间证明,这种考虑是对的。
  其实院子里的土,并不适合种植。
  苏州位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我住的西南,位置略高,有太湖万顷,群峰连绵。沃野良田,属于高产水稻土,水边是沼泽土,丘陵地带是黄棕色森林土。
  我住的这个小区,原本也是肥沃的农田,前面是小镇,后面是村庄。十多年前批给了房地产开发商,便成了这一带第一个“高档”小区。房子造好,开发商在院子里倒上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主要是石块、水泥、木块,平整以后,在建筑垃圾上面覆上一层薄薄的土。我搬来时,院子里杂草丛生,遍地小石块。我除去杂草,捡掉土里的小石块,撒下蔬菜种子。最先种的有青菜、丝瓜、南瓜、韭菜。第一年,我烧了些草木灰,浸了些豆饼肥,蔬菜们居然也肥壮。
  然后开始种花。在种花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土的问题。面上这一层土,不肥。肥的是被层层建筑垃圾覆盖下的泥土,要看到这层土不容易,必须刨掉上面的一层垃圾才行。这些垃圾真是五花八门啊!我记得第一次刨垃圾的时候,刨出了塑料袋、蛇皮袋、水泥块、烂木头、烂布、脸盆大的两块石块。我就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但我的目的不是找文物,而是找泥土。我第一次挖到垃圾下面肥沃的泥土时,额头上的汗珠已如黄豆那么大,它们掉在泥土里几乎是有回声的。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到现在我也没有打赢。院子里刨出无数的大石块,但是石头们也许会生出新的石头,这情形颇像我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到我开始种树时,我便决定不再刨大石块,而在石块中间的土里种上树苗。这样种植一点也不妨碍树们稳稳地扎根、生须、抽叶、开花和结果。
  走出我的小院子,我便不再想看月亮下的风,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初五,半个上弦月已经落在了西边的天幕上。于是,我便信步沿街而去。
  小区的大门外,十年前过来的时候有一条小土路,路上没有路灯,有月光的日子里,一地的月亮光,照彻小路,可以在月光下轻快地步行,哼歌,跳舞也行。土路的另一边,是一大片稻田,我是为了这片稻田来的,刚搬来的时候,每当夕阳西下,我就站在二楼的西阳台,迷醉地看夕阳,看这片稻田。当稻谷变成一片金灿灿的时候,吹过来的风带着米香。一粒不起眼的稻种,从出苗到育秧、插栽、抽穗开花、结谷成熟,从满田翡翠到满目黄金,一天天看过来,生命的痕迹印在眼瞳里,生命的灿烂冲淡内心的浮躁和孤单。
  现在这里已经又变成一个小区了,你根本不会想到,一幢幢楼房下面,也曾稻谷飘香。边上修起了一条宽宽的水泥路。我对水泥没有好感,它是不透气的,不会冷暖调节的,是简单粗暴的。但我也记得一位年轻的爷爷,在马路修好、路灯大放光明的时刻,他带着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在马路上跑着笑着,孙女吊着他的后颈,趴在他的背上,孙子坐在一只竹筐里,他双手背在后腰,反手提着竹筐。祖孙三人不再顾忌土路的崎岖,泥土的粘脚,也没有扑面的灰尘和绊人的土坷垃,他们放开心怀,快乐无边,任何人听了他们的笑声都不会无动于衷。事物就是这么矛盾,同一样事物,有人喜欢有人厌。
  往南去,是小镇。往北,是村庄。村庄在夜幕里静悄悄地叹息,我喜欢聆听它深夜的呓语,这些自然形成的小村庄仿佛是活着的,是不朽的。路边整齐划一的绿化带里,长出几根芦苇、扫帚菜和割人藤,提醒我们这条路的历史。
  朝南三百米,是一座小桥,小桥下面的河通着太湖,夜里河水便涨满。时不时有小船驶过,载着太湖里的鱼虾到镇子里去。桥上有一个公交车站,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根铁管子,上面插了一面站牌,现在的公交车站很漂亮了,就像城里的一样。公交车站后面,也是高楼耸立的豪华小区,小区边上饭店一家连着一家。上回我在这里等车,听得两位农妇扯家常,喜笑颜开,说做梦也没想到这里变得像城里一样。听到她们的谈话,我很惶恐,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能与普通百姓一条心呢?他们喜欢的,往往是我们不喜欢的。我很乐意看到历史来证明谁对谁错,但更有可能的是,没有对错,变化才是永恒的王道。
  是的,我更喜欢十年前来到这里时的光景,至少三年前,公交车站的后面还不是豪华小区,一大片农田连着西边的大道。农民们把这种田地叫作“野田”,是河边的沼泽土,野草芦苇丛生,脚也插不进,有心的勤俭之人便一寸一寸地开荒,向纵深处蚕食,谁开荒便是谁管着,吃这田里长出的东西。这种田地不是好田,贫瘠,怕下雨,怕干旱。勤快的人开发了它,日夜劳作,施肥、浇水、整土,一般两三年光景,生土变成了熟土,贫土变成沃土,拢成一方方的小地,整整齐齐,春夏秋冬,每一季都葱茏。候车有时候要半个小时,我就尽情欣赏身后的菜园子,除了欣赏菜地里种的慈姑、茭白、芋头、青菜、韭菜、豆角一类,顺带着也欣赏田里飞舞的蝴蝶、蜻蜓,蹦蹦跳跳的青蛙和癞蛤蟆、憩脚的白鹭。我最爱的是这片田地里有两座无法开垦的小山丘,遗世独立,上面长满了树。傍晚,各式鸟儿落满树丛,呼朋唤友,鼓噪不已,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安静下来,一声也不吭了。那时候鸟儿真多,叫声好听的与叫声不好听的,羽毛漂亮的与羽毛不漂亮的,体型大的与体型小的——全混在一起唱歌。
  神秘的自然界,有土才有一切!
  我们最该热爱的是泥土。泥土,包容一切!生长一切!成就一切!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黄蓓佳大姐主编的“年华璀璨”儿童文学丛书,已经推出两辑共计三十本,这中间有不少书的作者是多年耕耘在儿童文学园地的资深名家,如曹文轩、程玮、徐鲁、金曾豪、王一梅、章红等;也有近年来在童书领域英气勃发新作不断的新锐中坚,如赵菱、孙卫卫、沈习武、小河丁丁、杨筱艳、王苗等;但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些“新”面孔、“老”熟人也加盟其中,令人眼睛一亮,如梁晴、荆歌、庞余亮等。当我看到在这个行列中的《耳朵湖》出现了
期刊
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微风和煦。从瘦西湖西门进入时,可见门前几株梅树正举着一朵朵梅花,仿佛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我欣喜地称之为“迎客梅”。  因为是初春,瘦西湖里开放的花并不多,除了梅花,主要有迎春花和玉兰花。迎春花稀落地开着,仿佛腼腆的春姑娘羞于见人。路旁几棵挺拔的玉兰树,正开着白色或粉色的花朵。她高大美丽,特别显眼,远远地就能看见。人们在欣赏她的同时,其实她也在欣赏美景。  要说赏梅,最集中的地
期刊
她叫晴儿,比我大一岁。我在西安,她在西藏。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呢?大抵是因为我们都是别人眼中的“不完美小孩”——我的脸颊上有块鲜红斑痣,而她,先天性左前臂缺失。  鲜红斑痣可以治疗,可缺失一只手臂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的不便,意味着无数的挑战,还意味着别人异样的眼光。  我和晴儿一起去游乐场,有别的孩子在一旁议论:“看那个女孩,她只有一只手,好奇怪啊!”晴儿微笑着坦然回答:“是有点奇怪呢。不过
期刊
咕卟咕卟植物羊  阿玛抓回来一只植物羊。  植物羊其实是一种植物,村里人都叫它野草果。它叶片宽大,枝干像铅笔一样挺直,但没有铅笔那样瘦;植根上长着密密的胡须,有凹凸的皱纹。你仔细看,就像一张羊的脸,有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把植株倒立起来看,俨然就是一只仰着头的山羊,阿朵就给这种植物取了个名字——植物羊。  阿玛把植物羊放在堂屋的夹层下,告诉阿朵,植物羊会唱歌,会跳舞。阿朵不信。  第二天,阿朵起
期刊
机器妈妈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铝盆姑娘。这姑娘长得百里挑一,谁见谁夸,尤其是那张银光闪闪的脸盘,就像十五的圆月。不,按她自己的说法,比十五的圆月还要明亮光洁。   女儿总不能守着妈妈过一辈子。这天下午,铝品厂的工人阿姨为铝盆姑娘打扮了一番,然后把她和许多铝盆姐妹放在一起,说是要运往商店,卖给用户。是呀,既然来到世上,就得有所价值。铝盆姑娘心里很高兴。  可是,她刚出世,如何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她丝
期刊
五一假期里,家人一起看了B站发布的五四青年节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儿子问我感受如何。  坦率地说,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与我们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样板戏引导下形成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标准模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重返十四五岁,你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儿子的第二问,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人生轨迹”
期刊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天鹅绒》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  
期刊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一路从昆明到贵阳,又从贵阳搭上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去延安或者皖南参加新四军,现在,梦想终于成真。  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办公室,站到了一位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  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军人皱起了眉,
期刊
毛毛从四年级开始,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就令我一筹莫展——  算术:很难,我读不懂题意;  美术:有趣,像是看展,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图画入门;  语文:能懂,但,一做就错……  偶尔我自信心作祟,对毛毛的周记提个建议,次日一定得到最低分。我是在老家的村小学开的蒙,高中偏科,念了个大专,靠运气在写字楼里上班。如果让我退回去再做一次小孩,我可能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的。  我预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不起推敲,对
期刊
亲爱的施江熠:  展信安!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2035年了,可能你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的这封积满了灰的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开始模糊不清了,但幸运的是,你还是找到了它,与14年前的自己会面。  此刻,你那里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繁星满天的深夜?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窗外下起了雨,伴随着阵阵雷声,我坐在北窗前,遥想2035年的你。  不知此刻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你知道的,自从上了高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