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ohn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考察分析化学教学实例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对教学机智的不同界定方式以及教学机智发生过程机制基础上,界定教学机智是在突发教学事件的特定情境中,教师迅速采用以有效策略为核心的应对方案来“化危为机”,避免消极影响和获取积极教学效果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教师的特殊智慧。讨论了教学机智的特质、意义和价值以及化学教学机智的特点。
  关键词:教学机智;实例;特质;意义;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07–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逐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的复杂性增加,教学中的非预设情况大大增多,致使教师的教学机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以至于被认为是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教学机智?怎样才能形成教学机智?人们对此往往还说不清、道不明,使得教师教学机智的养育、修炼难以有效地进行。研究教学机智,弄清它的“奥秘”,总结有关的经验,确定有关的规则,有利于自觉地应用它来消除意外事件的干扰,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甚至于“化危为机”,搞好教学。对教学机智进行界定,这是深入研究教学机智的第一步,本文拟对此做一些粗浅的讨论,其他问题将另文讨论。
  1 教学机智的初步界定
  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机智进行考察、分析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这是弄清什么是教学机智的根本所在。为此,让我们先来看看化学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例1 小鸟飞进教室
  教室中正在上课,突然一只小鸟飞了进来,学生们兴奋地看小鸟飞来飞去,有的连忙打开所有门窗把小鸟往外赶,正在进行的教学给打断了,等到小鸟飞出教室,教师大喊“安静,安静!”也无效果,教室中一时难以恢复平静……突然,教师用手重重地拍了拍黑板,带着微笑说:“噢,刚才讨论的问题真重要,连小鸟也想听听呢!我们说到什么地方了?……”简单的几句话不但使学生安静下来,还使学生回到了之前的思绪,教学得以继续进行。
  例2 实验出了差错
  在学生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有一组学生错把铁钉接为阳极,在其附近出现红褐色浑浊。教师没有急于批评学生粗心,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请全体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在学生作出合理解释之后,教师又接着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阳极换成铜,把阴极换成铁,把电解液换成硫酸铜,结果会怎样?如果以粗铜为阳极,以纯铜为阴极,以硫酸铜为电解液,结果又会怎样?巧妙地建构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这条知识主线[1]。
  例3 实验失败了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教学中,教师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很快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然而当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时,石蕊并没有恢复成紫色!面对实验失误,教师没有回避,坦诚地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做实验出现了差错,请大家一起来想想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学习知识。”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1)石蕊会不会有问题?(2)是不是盐酸的浓度太大,使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一同进入到石蕊试液中;受热时因为盐酸浓度低,氯化氢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如果是氯化氢的缘故,可以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来验证。
  通过讨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1)取紫色石蕊试液1~2 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表明盐酸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受热红色不褪去。(2)往1~2 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褪去,实验现象正常。(3)往1~2 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红色不褪去,证明推测正确。由于教师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失败当作教学资源,引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在探究氛围中查错、思错、究错和纠错。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2]。
  例4 学生质疑实验结果
  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有学生质疑生成的黑色粉末也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其他学生的眼睛都盯向老师,等待教师的否定或肯定。然而,教师在肯定这个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怀疑后说:“这是我在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你们看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学生们决定把黑色粉末加入到稀盐酸或者硫酸铜溶液中,根据实验现象确定黑色粉末确实是铁粉[3]。
  例5 学生提出另类解释
  苏教版“化学2”在引入化学反应限度这个概念时,是通过一个“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进行的:取5 mL 0.1 mol/L KI溶液,滴加0.1 mol/L 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 mL CCl4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3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上课时,在滴加KSCN溶液立即出现血红色后教师问:“为什么出现血红色?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还有Fe3 ,没有完全反应。”本来,课堂教学到此也就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一个平时爱思考问题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的观点是:Fe3 被I-还原产生的Fe2 很容易被氧化,在实验步骤②中由于振荡,Fe2 与空气接触会不断被氧化成Fe3 ,所以他认为这个实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被他这么一提醒,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表示了赞同。
  面对突然的变故,教师似乎有点尴尬,迅速思考之后当即表扬他勤于思考和敢于质疑,肯定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然后说:“看来这个实验也有考虑不够周全的地方,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搁一搁,课后再进一步探究、改进、完善这个实验。”
  课后,教师让该同学召集其他也有质疑的同学一起对课堂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并提醒他们:这个实验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哪里?能不能避免Fe2 的氧化?可以采取哪些简单有效方法?他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改进了实验设计,重新进行实验,结果与预期实验现象一致,打消了疑惑,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天课堂上,他们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对这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和结果,教师也肯定了他们的求真精神[4]。   例6 学生提出疑问
  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中,有学生问:从电解槽出口流出的电解液中还有不少食盐,为什么不把食盐电解完呢?那样不是可以不用分离而直接得到浓度较高的氢氧化钠吗?在迅速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电解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根据实验事实哪些离子优先在电极上放电发生反应?经过讨论和实验验证,学生明白了:当Cl-、OH-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OH-离子也会在电极上放电发生反应的。所以,电解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让浓度降低的食盐水流出去,输进浓度较高的食盐水。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在水溶液中能够镀锌?为什么有的电解、电镀过程要控制溶液的pH?设计与浓度有关的离子放电过程,引导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5]。
  例7 学生疏漏了正确答案
  一位老师在进行“活动与探究 金属腐蚀与防护”教学时,把有关内容改变为一道练习题:在模拟铁生锈的实验中,铁粉中均匀混有少量炭粉,分别撒入甲、乙两支具支试管中,并用橡皮塞塞好。具支试管甲的内壁预先用氯化钠溶液润湿,具支试管乙的内壁预先用稀醋酸润湿,两支具支试管的支管都通过附有止水夹的短橡皮管连接插在水槽中的直角导管。以下有关该实验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打开止水夹片刻后,
  A.甲装置中倒吸的水比乙装置多。
  B.甲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C.乙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析氢腐蚀。
  D.乙装置开始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接着水又较快倒流。
  没想到,学生研究讨论之后给出的答案中A、B、C都有,就是没有D。老师迟疑片刻后没有表态,而是认真听取他们陈述的理由,分析他们的错误原因,然后指出学生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考虑问题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确定答案,并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找出原因,不但确定了正确答案是B、D,而且使学生收获了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思维碰撞把“意外”变成了“精彩”[6]。
  例8 学生想知道更多
  在讲到铝的化合物氯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通过互相滴加来鉴别时,有学生举手问:“还有哪些溶液可以采用互相滴加方法来鉴别呢?”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即调整教学计划,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示学生从氯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出发,分析这类鉴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7]。
  这几个例子显示的教学机智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主要是:
  ①突然发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或者出现了跟教学内容有逻辑联系的“生成性问题”,或者出现了跟教学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的“非生成性问题”。
  ②需要教师“临危不乱”,保持自信、主动,积极应对,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否则“授业、解惑”难以顺利继续。
  ③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凭着灵机一动、即兴发挥来解决问题,没有过多时间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④教师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迅速、灵活地做出应变决定,实行了及时有效的调控。
  ⑤教师常常别出心裁,通过新思维、新点子、“怪招”,意外地处理意外事件,最终顺利地解决问题,学生有惊喜、满意的收获,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预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⑥教师通过有关活动表现了值得赞许的、出色的智慧和特别的、综合性的教学能力……
  其中,①、③、④、⑤都跟“突然”、“迅速”有关;②、④、⑤、⑥都跟效果、智慧或能力有关。
  什么是教学机智?过去,人们往往只是作为日常概念在使用它,没有考虑它的定义或界定。从字义来看,教学机智中的“智”自然是智慧的意思,“机”字跟具有内部构造、能够运动乃至于与生命有关(如机关、机器、机构、机制、机动、机理、机体),既有关键、枢要、灵巧(如事机、机要、机灵)的意思,也有机会、短促、快捷、恰好时刻的意思(如转机、危机、时机、机会、机遇、乘机、随机、机警、机敏),有时还有素质、能力、心理活动等意思(如机能、心机、杀机、机谋、机诈),事情的意思(如日理万机)。根据实例并结合字义,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机智初步界定为在特定的情境中把握教学时机(或重要机遇)的智慧。实际上,许多人正是这样来界定教学机智概念的。
  上述6个特点是教学机智的一般特点。例1跟其他几个例子略有不同:它既不跟“授业”有关,也不跟“解惑”有关,即跟严格意义的“教学”无关,但跟教学管理(课堂管理)和心理调控有关。严格地说,例1是课堂管理和心理调控的机智,不属于教学机智。但是,在教学机智中是包含及时有效的教学现场调控的,这是特点④清晰地表明了的。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跟“传道”有关的突发情况,与此对应的机智也不属于狭义的教学机智,但可归属于教育机智。
  应该注意:教学机智是褒义的,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贬义的教学机诈(例如反诘、推诿、回避,甚至于讽刺、挖苦、训斥等等)不应该称为教学机智。
  狭义的教学机智只包括课堂认知教学方面的教学机智。广义的教学机智包括课堂认知教学中的教学机智、处理师生关系的教学机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机智以及教学现场的及时有效调控等。
  2 对教学机智的进一步讨论
  本文对教学机智的进一步讨论主要涉及其界定、意义、特质等方面。
  2.1 关于教学机智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教学机智,以往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
  (1)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8]。
  (2)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9]。
  (3)教育者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10]。
  (4)教学机智是教师对特定情境应激的反应,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机敏的教育能力与良好智慧的反映,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构成的[11]。   (5)教学机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的结合,它反映了教师知觉的敏感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也反映了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12]。
  (6)教学机智是教师对教学情境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和集体的了解,深厚的教学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综合表现[13]。
  (7)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
  (8)教学机智是对偏离预设意外事件的处理,是契合情境的即兴创作,是临场的实践智慧[14],等等。
  把教学机智的上位概念(属概念)说成是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综合表现,或者说成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与实践等[15],并由此用“种差 属概念”的方法来界定教学机智,或者有简单化之嫌,或者太过笼统,或者不是太准确、不是太贴切,这是不难看出的。教学机智反映了教师具有某些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或者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它们不是教学机智的全部,不能由此判断教学机智就是一种技能、判断能力、创造性行动、心理品质,或者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等等。
  把教学机智的上位概念(属概念)说成是一种智慧,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机智与智慧是有所不同的,笔者将另文讨论)。不过,“智慧”是一个很复杂、很难说得清的概念,虽然不少学者致力于准确地界定它,至今仍难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认为,要恰当地界定教学机智,不妨换个角度,从它的发生机制来展开思考:教学机智发生时,总是先出现需要马上解决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冷静地从特定的情境中找出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思考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可能成功的是什么方案,当即决定应对方案并执行这个方案。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在刹那间完成的,是高度压缩的,以至于人们的自觉程度很低,常常说不清、道不明,对其认识处于混沌、“缄默”状态,对它的认识和界定十分困难和复杂。
  在正确表征问题之后,搜索并确定活动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策略决定活动的内容和程序,策略是方法的灵魂和精髓,因此,迅速地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者应急的策略(以后再解决问题)应该是教学机智的核心。康德曾经论证,“不管理论可能是多么完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需要一种从这一个联系到并过渡到另一个中间项的媒介,这个媒介的核心便是主体的判断力——实践机智。[16]”赫尔巴特也说过:“在卓越的理论家中,无论是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总会潜入一个中项——健全的机智”;“机智介乎理论和实践之间”[17]。教学机智之所以能够成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正是由于策略通常根据理论或理性制定而又运用于实践,有着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联系。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确定,教学机智是在突发教学事件的特定情境中,教师迅速采用以有效策略为核心的应对方案来“化危为机”,避免消极影响和获取积极效果,使某些理念和认识转化为实践效果的一种特殊现象。
  2.2 化学教学机智的特点
  教学机智反映教师的一种特殊智慧和能力,它所反映的教师智慧的特质主要有:
  (1)总是跟某个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是“就事论事”的,具有一次性、个别性和情境特异性;
  (2)是现实的,具有实践性,又高于普通的实践活动;
  (3)有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教师临场发挥,具有非预设性;
  (4)表现为教师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具有个性、独特性和顺畅性等特征;
  (5)有一定价值指向,总是力求积极的效果;
  (6)效果通常能引起新颖感、满足感、愉悦、赞赏甚至震撼感;等等。
  所谓化学教学机智其实就是化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学机智,它具有教学机智的各种特质。但是,化学教学机智也有其学科个性,这通常表现为突发事件、情境、活动的内容和直接结果等都具有学科特点,涉及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涉及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微观解释,涉及化学符号表征,涉及化学实验等等。
  2.3 教学机智的意义、价值
  教学机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它能解决突然出现的问题,扫除障碍,使教学活动得以顺畅进行。教学机智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
  它往往作为教师应对突发教学事件的“点睛之笔”,给课堂教学带来令人耳目一新、振奋和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效果,能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机智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保驾护航”,促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
  教学机智的发生,不但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由于这种经验具有理智的成分,优于普通的实践经验,更能促进教师教学理性的丰富和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情境、新问题的出现以及问题的初步解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尝试、探究,成为一轮教学创新的开始。
  是否具有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不管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18]。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学机智对于教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礼聪.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评价与利用[J].化学教学,2012,(5):10~13.
  [2]肖桂林.化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妙用[J].化学教育,2009,(7):30~31;46.
  [3]邢建立等.动态的课堂 生成的天地[J].化学教学,2011,(4):26~27.
  [4]林森.从教学中对一次“意外”的处理说起[J].化学教学,2012,(5):28~29.
  [5][6]邓善银.别样的课堂 收获的智慧[J].化学教学,2011,(6):25~27.
  [7]李兴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J].化学教学,2008,(4):20~22.
  [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1~172.
  [9]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1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0.
  [11]李拉.教学机智及其生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32~133.
  [12]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7.
  [13]成晓利.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0.
  [14]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9,(9):47~52.
  [15]于丰园,陈艳.教学机智的教育学诠释[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55~57.
  [16]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164.
  [17]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40.
  [1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7.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思想的渗透是化学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高三复习教学中通过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强化,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开拓了途径。因此,把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与高三复习紧密相连,通过典型例题中方法的讲解和应用,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以学科思想的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学科素养;绿色化
刘润清,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获北外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兼任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发表70余篇
[摘 要] 2008年1月,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发布了题为《世界一流学徒制:解放天赋,发展所有人的技能》的英国未来学徒制国家策略,提出“世界一流学徒制”的设想。在该文件的基础上,2008年7月16日,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与儿童、学校和家庭部联合发表了《学徒制条例草案》。文章主要介绍《学徒制条例草案》发布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英国 学徒制 《学徒制条例草案》     
关 注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全球无法阻挡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发展迅猛,然欲对其未来发展作出肯定预测者必须注意,教育趋势瞬息万变,且经常出乎意料。以19世纪为例,美国学生成群结队前往德国,为的是就读当时最先进的研究型大学。其后,美国复制该模式,设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不久,美国将此模式发展到极致,并于二战后新设许多世界知名大学。今天,德国人反而必须从美国大学的竞争风
一月中旬的香港还有阵阵冷意。我校考察团一行有幸在2009年开年之初赴港考察。在三天密集的交流和马不停蹄的奔波中,通过与风度翩翩的绅士——香港大学、亭亭玉立的淑女——香港中文大学和风华正茂的才子——香港  科技大学的近距离接触,可谓收获丰硕,感触良多。    一、国际化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访问之前,我们对香港高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已早有耳闻,但认识是零散的、间接的和模糊的。这次得以身临其校实地
摘要:梳理了国外2008~2019年SSCI期刊文献中化学教师PCK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化学教师PCK的组分内涵、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后者则涵盖化学教师PCK的水平测查、发展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据此探讨这两类研究对我国化学教师PCK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化学教师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PCK;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发展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 认识论视角的知识观隐喻教学是一种获得,有违素养为本的教学宗旨。突破课堂教学现实困境需要守望知识教育立场,理解知识多重涵义,追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和知识完整性。以“物质的量”为例对素养为本的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 课堂存在; 知识观和教学隐喻; 素养为本; 知识理解; 教学讨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访谈对象简介:文魁,男,1949年出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国家社科项目理论评审组委员、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济管理组组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等职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  主要科研成果:文魁校长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关 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9年4月6日来到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与青年学生热烈交流,期望他们勤学习、多思考、擅实践,为中韩两国文化教育交流多作贡献。  李长春高度评价梨花女子大学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她们驰骋在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推动韩国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中韩两国有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曾经为东方文化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两国关系发展良好的大
摘要: 科学探究在化学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方式。实验探究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形式。基于实验探究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動,在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建立宏微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建构认知模型,感受学科价值,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实验探究; 核心素养; 高三化学复习; 铁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