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转变了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授人以渔”,促其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探求知识,学会化学思维,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本文中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进行剖析。
关键词:思维能力;化学思维;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85-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吃鱼只不过是最终的目的,如何钓鱼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施舍只能解除暂时之饥,但不会解除长久之饥,只有掌握了钓鱼的技巧,才有吃不完的鱼。好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探求知识,学会思维,终身受益。
一、创设情景,开启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地课堂情景,为学生创造思维作铺垫,学生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问题情景设计要紧扣教材的关键部位,问题内容不能超出教材内容且有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开启思维,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人们吃馒头长时间咀嚼感觉有甜味,为什么?用洗衣粉洗衣服水温要控制在30℃~40℃,水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为什么?能不能用洗衣粉洗头发?喝了酸性饮料还能喝牛奶吗?”学生疑惑重重,情绪高昂,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找寻原因。大量实践证明课堂巧妙设置问题情景,能使学生思维得以更好开启,更好激发。
二、巧设实验,促进思维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就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1)分别将打磨过的铁丝、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2)把金属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3)把打磨过的铜丝插入氯化银悬浊液中。
经过我的不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和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活泼金属(K、Ca、Na)不能置换出它后面金属盐溶液中的金属;难溶性的盐和排在它前面的金属不能发生反应。这样,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可见,只有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一题多果,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实际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现象或问题的多视角思维。培养转换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一题多果”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因此,教师在例题讲解或习题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盐的性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2CO3溶液、NaCl溶液,请你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鉴别。”学生给出的解答方法有:(1)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无色的酚酞或紫色的石蕊试液,根据试液颜色的变化来确定;(2)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稀HCl或稀硫酸H2SO4,根据有无气体产生来确定;(3)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Ca(OH)2溶液,根据有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来确定;(4)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根据有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来确定。通过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推敲,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转换思维。
四、一题多变,变式思维
一题多变就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某一问题进行适当引申、变换和拓展,改变已知条件或问题,变换成不同的题目,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溶液稀释计算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假设的未知量与列式中的未知量总是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1)现在有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1000克,加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2)现在有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1000克,加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加水多少克?(3)现在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硫酸1000毫升,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多少克?(4)现在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硫酸1000毫升,需要质量分数98%,密度为1.84g/ml的硫酸多少毫升?需要水多少毫升?这些题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在不断的变化,但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变”——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样,既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变式思维。
五、精选练习,巩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设置练习,在练习中及时反馈、指导,发现不足。如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习。碳单质主要有金刚石和石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什么,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相同”或“不同”,是因为什么。请写出它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说出对应的用途。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可检查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发现不足,查缺补漏,巩固思维。
六、完美小结,延续思维
完美的小结,可以概括、深化知识;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可以纵览全课要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达到“课结束,趣未了”,延续学生思维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完《金刚石、石墨、C60》时,可这样小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化学性质又如何呢?学生会自觉、主动地预习,找寻答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延续学生的思维。
七、选择开放,创新思维
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多样性、创新性,无标准答案,合理即可。这类题目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合理的选择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某些问题,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重视答案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即使答案不够全面,也应给与鼓励,并正确引导。
例如: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一瓶是固态,一瓶是液态,分别取少量混合,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请同学们完成以下探究:
猜想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________
(1)此气体是什么气体?
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我想制取此气体,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3)我猜想该气体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学生对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兴趣盎然,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既提升综合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总结
思维能力培养的归宿是要学会学习,这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因材施教,逐渐培养,逐渐提高,相信一定能让学生达成学会求知、学会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芦家湾乡初级中学,甘肃 庆阳 745719)
关键词:思维能力;化学思维;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85-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吃鱼只不过是最终的目的,如何钓鱼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施舍只能解除暂时之饥,但不会解除长久之饥,只有掌握了钓鱼的技巧,才有吃不完的鱼。好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探求知识,学会思维,终身受益。
一、创设情景,开启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地课堂情景,为学生创造思维作铺垫,学生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问题情景设计要紧扣教材的关键部位,问题内容不能超出教材内容且有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开启思维,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人们吃馒头长时间咀嚼感觉有甜味,为什么?用洗衣粉洗衣服水温要控制在30℃~40℃,水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为什么?能不能用洗衣粉洗头发?喝了酸性饮料还能喝牛奶吗?”学生疑惑重重,情绪高昂,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找寻原因。大量实践证明课堂巧妙设置问题情景,能使学生思维得以更好开启,更好激发。
二、巧设实验,促进思维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就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1)分别将打磨过的铁丝、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2)把金属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3)把打磨过的铜丝插入氯化银悬浊液中。
经过我的不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和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活泼金属(K、Ca、Na)不能置换出它后面金属盐溶液中的金属;难溶性的盐和排在它前面的金属不能发生反应。这样,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可见,只有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一题多果,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实际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现象或问题的多视角思维。培养转换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一题多果”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因此,教师在例题讲解或习题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盐的性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2CO3溶液、NaCl溶液,请你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鉴别。”学生给出的解答方法有:(1)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无色的酚酞或紫色的石蕊试液,根据试液颜色的变化来确定;(2)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稀HCl或稀硫酸H2SO4,根据有无气体产生来确定;(3)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Ca(OH)2溶液,根据有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来确定;(4)分别取样,再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根据有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来确定。通过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推敲,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转换思维。
四、一题多变,变式思维
一题多变就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某一问题进行适当引申、变换和拓展,改变已知条件或问题,变换成不同的题目,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溶液稀释计算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假设的未知量与列式中的未知量总是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1)现在有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1000克,加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2)现在有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1000克,加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加水多少克?(3)现在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硫酸1000毫升,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多少克?(4)现在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硫酸1000毫升,需要质量分数98%,密度为1.84g/ml的硫酸多少毫升?需要水多少毫升?这些题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在不断的变化,但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变”——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样,既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变式思维。
五、精选练习,巩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设置练习,在练习中及时反馈、指导,发现不足。如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习。碳单质主要有金刚石和石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什么,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相同”或“不同”,是因为什么。请写出它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说出对应的用途。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可检查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发现不足,查缺补漏,巩固思维。
六、完美小结,延续思维
完美的小结,可以概括、深化知识;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可以纵览全课要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达到“课结束,趣未了”,延续学生思维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完《金刚石、石墨、C60》时,可这样小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化学性质又如何呢?学生会自觉、主动地预习,找寻答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延续学生的思维。
七、选择开放,创新思维
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多样性、创新性,无标准答案,合理即可。这类题目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合理的选择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某些问题,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重视答案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即使答案不够全面,也应给与鼓励,并正确引导。
例如: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一瓶是固态,一瓶是液态,分别取少量混合,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请同学们完成以下探究:
猜想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________
(1)此气体是什么气体?
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我想制取此气体,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3)我猜想该气体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学生对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兴趣盎然,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既提升综合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总结
思维能力培养的归宿是要学会学习,这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因材施教,逐渐培养,逐渐提高,相信一定能让学生达成学会求知、学会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芦家湾乡初级中学,甘肃 庆阳 74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