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产业机遇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是天量待业人口,一方面是招人难的抱怨。是政策出了偏差,还是企业太挑剔?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劳动力研究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今年1月访华期间应邀做客《商界》杂志,探讨外需急剧萎缩、内需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界如何破解劳动力难题。
  
  用工荒是个伪命题
  中国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益于“人口红利”。但如今,这项“红利”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开始惠及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了。于是,这些沿海的企业开始抱怨,因为那些内迁的企业,他们很难找到廉价的工人。
  “招工难”似乎不是中国应该遇到的问题。这里每年会新增2000万左右的就业人口,其中大约1400万是来自农村,这其中又有绝大部分是非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理应对应的是低成本。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类似的困惑也曾在英国同样发生过。但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到使原本希望迁入的农村劳动力很难离开他们的土地。原先英国的很多社会福利不能随地域转移,这给大城市吸引低廉劳动力制造了障碍。后来,这些规章取消了,社会保障全国化了。此外,地方政府还在城市提供了大量保障房,等这些劳动力能够自食其力时再让他们出去租房子。两方面同时并举,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人们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才能在城里面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教育背景不足,农村人就会缺乏进入城市工作的能力。
  政府做到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据说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强行把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业强行赶到别的地方,以期引进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结果事与愿违。的确,从长时间看,劳动力总是从低端行业、增长率比较低的行业向高端行业、增长率比较快的行业去转移。但是从短期内,也会出现一些逆向流转,生产力不太高的公司反倒能更好地吸引劳动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公司薪资更高,提供的岗位就更少,而相反的公司有更多职位空缺可以吸引更多劳动力。
  政府不应该根据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来给予企业不同的待遇。政府靠自身解决不了就业问题,除非是那些直接由政府承担工资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个数量很小。扩大就业,关键还是要依靠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
  
  工资上涨趋势难以逆转
  其实,“失业”与“招工难”同时并存是正常现象。劳动力跟工作岗位永远达不到最优分配,总有一部分人没有就业,而另外一些岗位没有人。对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这个问题尤其明显。
  经济高增长反而会出现就业市场的动荡。
  就业和失业的产生,生产力变化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新技术的普及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从相关经济行业转移到这个行业来。但对于相关行业来说,劳动力就会出现流失。渐渐地,这个效应就会蔓延到其他与新技术关联不密切的行业。所以说,社会生产率提高的时候,反倒是在就业人口流失最严重的时候。
  不要把我的意思曲解为放任劳动力跟工作岗位的不对接。这正是我的研究领域。犹如经济增长是一部发动机,上述问题就是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当这个摩擦的阻力很小时,并不阻碍发动机的运行,甚至会磨平这个摩擦。但是一旦阻力很大,就会影响机器的运行,甚至破坏整部机器,让它停下来。
  减少摩擦的办法就是让“失业人口”和“岗位”流动起来。“就业公平”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说一些人群长期垄断着某些岗位,或者有些人占有比其他人优先的就业机会,就会导致很多由于“产业升级”暂时失业的人群成为长期失业的人群,加大我前面所说的摩擦。这不是通过对高收入者进行征税就能化解的。
  薪资也是润滑上述摩擦的良方。如果薪资定得非常低,工人就会更倾向于领失业保险。提高工资即便只是起到安慰的作用,对于吸引低端劳动力也是有必要的。
  企业应该认识到,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个必然的趋势。
  随着制造行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尤其在最近几年技术型公司的增长很快,技术不断发展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技术性人才,这方面的需求推动工资上涨尤为突出。实际上,即便原材料成本不增长,或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工资依然会上涨。经济学术语“鲍尔默成本病”解释的就是这一现象。中等收入国家最容易患上这种“成本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到了九十年代,劳动力已经非常昂贵,以至于它的世界地位都有所丧失。其实每个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免走到这一步。对于中国来说,既然阻止不了这个趋势,就应该让这个过程尽量漫长些。一方面要给劳动力在周边范围内的流转制造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审视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方式。
  
  服务业是下一个机遇
  中国有庞大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这样的疑问: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何处消化?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自发和渐进的过程:农业机械化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富裕劳动力,这部分人进入到城市,引发了内需的增加,而正好制造业又需要从农业获得劳动力。农业机械化间接提升了工业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此前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出现了很多富人,他们赶上了工业发展的浪潮。在早期的制造业发展中,这些企业的就业比例很高,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很低的成本促进了出口,这一度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关键。
  正如我此前提及的,工业的迅速升级已经很难吸引低工资的劳动力了。出路在何方?
  好在收入上涨让人们有能力享受更多的服务,而技术进步对于这个领域——尤其是服务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并不大。服务业需要从农业和工业获得劳动力,以跟上人们的消费水平和需求。
  从规律上看,工业发展起来之后,下一步就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非熟练劳动力迁移——无论他们是来自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同时依然能短时期内保持偏低的工资支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需要有质量的服务业,所以那些曾经借助工业发展浪潮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如果发现自己的工厂招不到足够的廉价工人,不妨尝试转型为服务业。
  但是,这并非是终极的解决方案,服务成本上升一定会步工业成本上升的后尘。最典型的是医疗及其相关领域的支出会在接下来迅猛增长。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下一步会怎样,这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和欧美同行要共同面临的问题。
  
  编 辑 潘 灯
  E-mail:pandeng@vip.sina.com
其他文献
按照老祖宗的观点,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那么,资本凭什么赚钱?  其实,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劳动,考验顶风冒险的才华与能力。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内经济环境下,这个风险大小究竟合不合理?比如房地产行业。  与竺稼的对话,不仅是了解他曲曲折折的人生经历,摸清贝恩特立独行的商业模式,更是在不差钱的中国资本环境下,追问一个问题——资本赚钱的理由是什么?    资本大鳄的艺术气质   
期刊
靠养鹌鹑起家的刘永好今年收了一名养山鸡的创业者为徒弟。企业家与创业者成师徒,徒弟能从师傅那儿学到什么?    2011年的春天,“遛鸡哥”成了网络红人。  即便只是和邻居闲聊,他也能感觉到对方眼里掩藏不住的艳羡。每到这时候,他就觉得身上好似有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开关键词,却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看,这就是遛鸡哥,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最近被刘永好看上收为徒弟了!”语气怪异,
期刊
编者按:去年冬季以来,厉以宁先生频繁参加各种会议和调研,在多种场合谈论“国进民退”背景下民企的困境和出路。“两会”结束后,厉以宁先生在家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并在率全国政协经济委赴重庆调研期间不辞辛劳,就本刊整理的采访实录进行了亲笔审定。本文的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计划经济还没有退出舞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大家都很关心“国进民退”的话题。其实经济紧缩的时候,民营企业受到宏观调控
期刊
律师卖凉粉,是炒作还是背后有故事?是牛刀杀鸡还是隔行如隔山?    两年前,我的职业是一名律师。在别人看来,这份职业稳定又体面,只有我知道光鲜背后的枯燥与乏味。  转机出现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得知每天仅卖两小时凉粉的舅舅已连续几年纯赚10多万元,大吃一惊。有钱又有闲的自在生活让被工作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上班、做生意都是靠人情练达,我下海当然得是小学文化的舅舅的升级版。    创业第一坎
期刊
大浪淘沙,云起云灭,或许只有为数不多的卖家能在转型这一仗中最终得以完成“凶险一跃”。    淘宝是个江湖。对于80后女孩肖安娜而言,她曾有驰骋江湖的快意,也曾有“身不由己”的感叹,从最初的无名小卒到叱咤风云的五皇冠大卖家,荣耀的背后是挥之不去的质疑;从深陷“假货门”差点身陷囹圄的惊魂再到之后的形单影只,肖安娜不知道这番挫折是寻梦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还是早在某个节点,就已经和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了。 
期刊
编者按  在上一期中,柯纳通过摩洛哥的地毯生意验证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不想却在苏丹经历了“骆驼危机”。旅行的第一站就意外地遭遇了滑铁卢,不过出师不利并没有打消柯纳的信心。他认为,在非洲赚钱从来不是件容易事儿,但他仍然坚信,这儿的机会是属于爱冒险的投资客的。在这一期中,柯纳将从非洲来到亚洲……    第二站:赞比亚  项目:咖啡  投资(含运费及其他费用):7400美元  银行账户余额:42450美元
期刊
一个充当婚姻专家的朋友曾指点说,伴侣能力差你一截,要不你帮她补上,要不你就要放下姿态,多点宽容。林云元都试过了,但是……或许他们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订婚吧  3月14日,白色情人节,林云元和蒙莉订婚了。  为什么先要走个订婚的过场,林云元的解答是,认识大半年就订婚已经很快啦,现在就结婚太仓促,家里天南海北的亲戚都要杀过来观礼,新人难免手忙脚乱招待不周。不如留出大半年的筹备期。蒙莉笑了,
期刊
因为国美之争,在很多人心目中,陈晓已经成为一个被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  然而,真正让这个上海男人感到疼痛的,不是那些妖魔化的谣言,与天风海雨般的责骂,而是中国商业流通环节的多年沉疴,以及中国市场的混沌乱象。  其实,陈晓的个人遭遇折射了一个群体现实——中国不乏破陈推新的商界精英,但却缺乏适合他们的生存土壤。也许,这种土壤是一种对商业本质的尊重与遵循。    舆论之伤  风轻云淡,茂林修竹。在上海
期刊
一个56岁的男人,究竟要经历怎样的内心挣扎和坎坷求索,才能搭建起一条短短100公里的管线?才能支撑起生命中最后一次奋力拼搏?  谭传荣的心路历程和商业智慧,无疑对所有在原国有垄断行业门外踯躅不前、频频张望的民企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参考坐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会议室外的走廊中,传来谭传荣一口地道重庆话:“来来来,见见我们家乡的老朋友!”声若洪钟,热情豪爽。  今年56岁的老谭,梳着卷卷的大
期刊
当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都情不自禁地设想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并踌躇满志地迈向“后危机时代”时,他撰写了《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一书,惊醒世人:历史总会反复、危机可能还会再来。——巴曙松    最近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的危机已经清楚地表明,人类在未来数年更大的可能是“大动荡”而非“大稳健”。资产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会更加频繁,一度被认为一个世纪才能发生一两次的那种危机也将更为频繁地冲击全球经济。  当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