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汉文化的角度琐谈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读书》一九九七年十一期载贺次军《朗读与默读》,觉得作者从朗读与默读二者的关系上,对解构主义底蕴有创造性发挥,尤令人联想到世界文化中一些类似的变化,如由史诗到小说的变化等。但文中对所谓的“汉语哲学家”面对解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即由声音本位论入手,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课题,“就不知所从,很被动地从汉字的象形角度去体验对汉文化的解构是什么滋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皆大欢喜”的批评,似乎尚嫌暧昧。如果的确有把“由‘声音’转向‘书写’的思维革命”,“想像为从意义转向审美的文字游戏”,因此而把“‘后现代’,‘解构’的真正底蕴”“冲洗得苍白失色”的汉语哲学家的话,有必要了解为什么他们在“不知所从”之后,却挑选汉字的象形角度去解构汉文化?
  或许其中有一定道理。但我在这里想补充的只是,在解构主义入关之初,“汉字的象形角度”,曾经是一些“汉语思想家”绎析解构主义中心立论的重要角度之一。汉语本质上更属于表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这一问题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就大的方面说,在西方传统的知识界,一般人都接受这样的说法:汉语不同于表音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德里达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成见,把中国文化作为异质的参照物,纳入他对西方文化声音本位论的批判的。八十年代中期,张隆溪曾撰文对德里达立论的出发点作了很大补充。张文通过引用“说文”对词一字的解释和《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段话,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亦如德里达所拈出的西方形而上传统一样,一开始也是以声音为中心的,即是说,在中国古人的眼目中,说话(言)亦是比文字(书)更近于意义的。
  沿着张文的思路,我们还可以补充以下两点:第一,书、言、意这种等级差别也为庄子所注意。庄子斥世人“贵言传书”,把书、言、意作了极世俗的功利的区分,所以,自己则独取“意之所随者”,以示与俗世清浊有别。虽然庄子的形而上学往往为不求精确的语言表达所累,但书、言、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他是明确的:“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其二,中国文化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一股延续不断的将声音视为通往意义之锁钥的释经传统。离我们较近的例子,是清代发展到顶极的声训理论。这不但是一套繁复的、形而下的操作程序,而且还是一种形而上的、对意义与文字、意义与声音、以及声音与文字及文化传统的关系的规定和预测。譬如,顾炎武说:“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这里所谓的音,乃是古人“其性驯化于中和”而后发、“无不协于正”之音。对他们(我们?)而言,惟有知音之后,方才能获得正确的经义。
其他文献
《读书》一九九八年七月号的一组有关“等待”话题的文章,以及探讨知识分子伦理的几篇文章,还有颇具只眼的“编辑手记”,之所以放在一起读,是受到林兆华的启发,各种观点在内心中冲撞一番后,便有了另一个话题:等待的伦理。  本世纪初的契诃夫用他的《三姊妹》发出了等待的信号,娥尔加、玛莎和衣丽娜“去莫斯科”的等待虽漫长无奈,却又美丽忧伤,这种等待的姿势在世纪初平添了一道坚忍的风景。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不那
期刊
冷战的结束(当然,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大体上结束),在中国一如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一劳永逸地战胜了社会主义;照弗郎西斯·福山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最终结束人类历史的历史进步。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中国被大部分知识分子心照不宣地全盘接受了。这个反差意味深长,它表明当“历史”、“意识形态”以及其他一些烦人的东西全都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间,中国文坛一直没有离开两大话语中心:一个以反右、文革为诉说对象,以当年错划为右派的作家为话语主体;另一个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诉说对象,以知青出身的作家为话语主体。  在世纪之交的未来几年间,中国文坛将会逐步浮现出第三个话语中心。它将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诉说对象,话语主体正虚位以待那些超出个人遭际、为民请命的文化人。  本世纪里,中国还有最后一桩特大冤案没有个说法,这就是“三年自然
期刊
从虎跳峡往上,金沙江两岸壁立的山体像双手合十的手掌往外摊开。江水呈S形往下,一反湍急汹涌,出奇地平缓下来,臂弯里便抱出了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坝子。上面是一个个自然村落,链珠般串起来铺在两岸。车轴村就是其中之一,有纳西、傈僳、汉等六种民族,计四百六十户,一千六百六十六人,行政上刚好为一个村治。    家号    “车轴”这个地名并不是汉语的车轱辘之意。江边传统地名是纳西语,“车轴”旧称“竹”,后渐唤作“
期刊
第一期张群的文章《清华图书与法学图书馆》提到“清华法学的重建,不过是一九九九年的事情”,此说不确。  一九二九年,清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下设政治、经济专业两系,法学课程附设于政治学系。一九三二年法学院正式添设法律学系。嗣后教育部责令清华大学停止法律学系招收学生,法律学系遂于一九三五年中断,但法律课程仍然在政治学系中进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共建法商学院,下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四系。一九四六年十
期刊
《读书》二○○四年第一期杨小彦《性感的自然》一文中,引用了一首“豪迈且夸张”的民歌:“我就是玉皇,我就是上帝,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说李泽厚在其一篇文章里也引用过这首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民间也就是中国农民间流传的歌。中国农民头脑里有“玉皇大帝”(道教神至尊),有“如来佛”(佛教神至尊),惟独没有“上帝”。除少数信了“洋教”的,中国农民口里不会有“上帝”一词。  据我所知,这首“民歌”的
期刊
达尔文主义不仅影响人们对自然历史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人们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理解,达尔文学说的说服力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任何减弱。三月的英国,在大学里以及主要报纸,广播和电视都进行了关于达尔文主义的讨论。大学里介绍达尔文主义的讲座场场爆满。在伦敦经济学院,一个题为达尔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讲座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和学者。现代达尔文主义的权威学者如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古尔德(S
期刊
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二○○○年初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钱颖一教授做了一个《市场与法治》的讲演,他不是从政治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而是从经济学角度提出问题。他说,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是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易,如果不是靠一套规则来维系,就会出现混乱和无序。这种无序状态如果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将导致所谓坏的市场经济。而要想争取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就需要把交易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也
期刊
八十七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虽屡遭批斗、身陷囹圄,却“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残暴、混乱
期刊
《三峡饮食诸题》(载《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五期)一文中引用的顺口溜、民间故事和俗语有些欠准确,兹举两例:  一、文中“湖北人(不包括三峡人)不怕辣、四川人(不包括三峡人)怕不辣、三峡人辣不怕”这一“当地流行的顺口溜”并非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语,因为三峡地区的原住民历来分属川、鄂两省,惯以行政区划来称自己为四川人或湖北人,没有以“三峡人”自称的习惯。现今虽有“三峡人”的说法,那也是专指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