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使命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竞争化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視。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就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些探讨。我认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教师本身,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培养。
(一)教师本身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填鸭式的教学不行了,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从早年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千方百计的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再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最终使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要学—我会学—我自己学—我能学;而对于教师来说:支持学生学—指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学—激励学生更多的学这样一个过程。
2.创新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备课过程之中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课堂要成为创新的主阵地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与讨论有关的问题,并且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品尝馒头,从而提出問题“馒头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会根据刚才品尝馒头的亲身实践,提出三种相关问题。这样处理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对学生的培养
1.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锲入点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其求知欲增强,这是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当今世界形势,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地渗透生命科学的新信息、新成就,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的成就——1998年我国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科研人员培育成功的能高效表达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山羊及1999年培育的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牛“滔滔”等。此外,以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许多人类共同关心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问题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兴趣升华到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冲动,来激发和强化学生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他们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涂片、切片,自己独立捕捉鼠妇、蚯蚓、蚂蚁并观察其结构或行为。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的认为:”创造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观察是进行探究实验的一项基本活动,科学的观察是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测,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点,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
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蚂蚁的通讯”这一探究试验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蚂蚁巢穴,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带着疑虑和问题来上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操作,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交流井得出结论: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时代将越来越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炳良.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07).
[2] 杨月娥.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益阳师专学报,2000,(05).
作者简介
刘淑梅(1970—),女,齐齐哈尔阳光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一)教师本身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填鸭式的教学不行了,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从早年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千方百计的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再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最终使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要学—我会学—我自己学—我能学;而对于教师来说:支持学生学—指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学—激励学生更多的学这样一个过程。
2.创新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备课过程之中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课堂要成为创新的主阵地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与讨论有关的问题,并且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品尝馒头,从而提出問题“馒头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会根据刚才品尝馒头的亲身实践,提出三种相关问题。这样处理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对学生的培养
1.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锲入点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其求知欲增强,这是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当今世界形势,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地渗透生命科学的新信息、新成就,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的成就——1998年我国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科研人员培育成功的能高效表达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山羊及1999年培育的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牛“滔滔”等。此外,以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许多人类共同关心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问题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兴趣升华到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冲动,来激发和强化学生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他们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涂片、切片,自己独立捕捉鼠妇、蚯蚓、蚂蚁并观察其结构或行为。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有的认为:”创造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观察是进行探究实验的一项基本活动,科学的观察是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测,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点,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
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蚂蚁的通讯”这一探究试验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蚂蚁巢穴,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带着疑虑和问题来上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操作,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交流井得出结论: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时代将越来越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炳良.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07).
[2] 杨月娥.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益阳师专学报,2000,(05).
作者简介
刘淑梅(1970—),女,齐齐哈尔阳光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