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熟的女郎
朋友的女儿恋上崭露头角的某歌手,打算放弃家乡闲适的工作,追随男友北漂寻梦。朋友心急如焚,但在决心已定的女儿面前,除了批评她太过幼稚,无话可讲。
怎么说呢?爱上头顶隐约罩着光环的潜力股,未必代表幼稚;接受看上去安闲舒适的生活,也不见得是成熟的表现。
1917年5月,18岁的宜兴望族少女蒋棠珍,戴上一枚镌刻着“碧微”二字的水晶戒指,与穷小子徐悲鸿踏上了私奔之旅。碧微,是徐悲鸿替她取的名字。
私奔,看上去极其冲动,但蒋碧微绝非幼稚的女孩。未婚夫苏州查公子不思进取,考试作弊;时常来她家做客的徐悲鸿,则被所有人视为必将成名的才俊。蒋碧微的选择,自有她的道理。
十个月后,徐悲鸿以公费生资格赴法留学。在巴黎,蒋碧微从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到一名需要为一日三餐操心的艺术家的妻子,她“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妻子,因为我发觉他所欠缺的正是我之所长”。
蒋碧微有胆有识,像早熟型的品丽珠葡萄,既可独立成为一款佳酿,也可与更强劲的葡萄混酿。在法国波尔多等产区,单独用赤霞珠酿出的葡萄酒结构太强,需要用单宁含量少、结构较弱的品丽珠调和,才能酿出结构适中又耐陈酿的葡萄酒。蒋碧微选择徐悲鸿,如同品丽珠选择了葡萄酒中最有辨识度的赤霞珠,他们的结合,必将成为一段佳话。
艺术家与生活家的矛盾
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赤霞珠颇为相似。在同一座葡萄园里,品丽珠的发芽和成熟都比赤霞珠要早一个星期,且更容易完全成熟,在采摘时节也不易遇到恶劣天气。
品丽珠为葡萄种植者提供了多一层的保险。可是,婚姻不为爱情保险,艺术不为生活保险,它们的关系虽然密切,却常常发生矛盾。
徐悲鸿“特立独行”,视艺术为生命,蒋碧微则是个生活家。由于物质生活匮乏,蒋碧微和徐悲鸿难免产生罅隙,但这些并未对夫妻之间忠贞、信任的感情产生影响。几乎可以说,因为蒋碧微,徐悲鸿才能在留学期间心无旁骛地追求艺术,为他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1年夏天,在一次聚会中,蒋碧微结识了正在英国伦敦学画的贵州才子张道藩。
张道藩对蒋碧微一见钟情,百般克制,还是写信向她表白。
年轻人总是喜欢热烈的情感,特别是像蒋碧微这样,会为爱情而私奔的女子,如同品丽珠喜欢炎热的沙质或砾质土壤。然而,品丽珠葡萄酒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酒樱桃红色的酒裙会逐渐变深,香味浓烈,成品酒有时微酸,它的单宁质地却总是圆润细腻的。
成熟、柔和的蒋碧微,理智地拒绝了张道藩。
1927年,徐悲鸿夫妇归国,次年春天,徐悲鸿担任了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声誉鹊起。蒋碧微非常快乐,“我常常想,像我这样结合十年方始有家的女人,在世间恐怕不多;此后,上天再不会把我的幸福、快乐夺了吧。”
可是,没过多久,徐悲鸿向妻子坦白了一件事:他喜欢上了女学生孙多慈。
徐悲鸿不仅为孙多慈画了像,还画了一幅题名《台城月夜》的油画。画面上是徐悲鸿和孙多慈在一座高冈上,天际一轮明月,徐悲鸿悠然席地而坐,孙多慈侍立一旁,项间一条纱巾随风飘扬。
夫妇俩的感情自此有了深深的裂痕,生活上的更多矛盾在这期间也越来越激化。种种分歧和矛盾,小报上多次对徐悲鸿与孙多慈“师生恋”的大肆渲染,都让蒋碧微痛苦万分。她想大闹一番,徐悲鸿的身份和地位又使她不得不采取隐忍的态度。
并不是非要在一起
1936年,徐悲鸿受邀前往广西筹办美术学院。已在政坛取得巨大成功的张道藩,此时再次走入蒋碧微的生活。
一个是遭遇了丈夫感情上的背叛,一个是把多年的爱慕之情埋在心底,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下,蒋碧微和张道藩的感情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契机。
人生如酒。品丽珠的选择不止一种:单独酿酒,与赤霞珠混酿,与美乐(Merlot)混酿。最后这一种,与美乐调和的葡萄酒,品丽珠丰富的果香,能使成酒香气更浓郁,富有层次感。
回顾年轻时的选择,蒋碧微终于明白,她爱上的是徐悲鸿头顶的光环,是徐悲鸿夫人的头衔。而张道藩给予她的,才是更有层次的绵绵爱意。
人到中年,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否为时已晚?
1937年起,张道藩和蒋碧微之间通信往来频繁,感情发展得如火如荼。徐悲鸿也与他的学生孙多慈在广西相聚。徐蒋夫妇关系名存实亡。
这场情感拉锯战持续了整整八年。性格和追求上的不同,让他们越走越远。蒋碧微要的是世俗世界的安宁、舒适,徐悲鸿却属于他的那个艺术天地。
反对“慈悲恋”的,还有孙多慈的父亲。他将徐悲鸿骂了出去,不久之后,经人牵线,孙多慈嫁给了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1945年,徐悲鸿与图书管理员廖静文产生感情,第二次登报与蒋碧微脱离关系,并与廖静文订婚。
蒋碧微向徐悲鸿提出办理离婚手续的要求,离婚条件十分苛刻。没有结婚仪式的蒋碧微,用一份奢华的离婚协议为她与徐悲鸿的关系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身为一名女子,她真心想要的是一名合得来的男子的缱绻深情、体贴照顾,她已不再看重虚名,要的只是切实的感情和陪伴。
可惜,时间之水不能倒流,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出选择,注定充满遗憾。
1978年12月,蒋碧微在台湾辞世。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悲鸿为她绘制的《琴课》;在客厅里悬挂的,则是张道藩为她绘制的肖像。
朋友的女儿恋上崭露头角的某歌手,打算放弃家乡闲适的工作,追随男友北漂寻梦。朋友心急如焚,但在决心已定的女儿面前,除了批评她太过幼稚,无话可讲。
怎么说呢?爱上头顶隐约罩着光环的潜力股,未必代表幼稚;接受看上去安闲舒适的生活,也不见得是成熟的表现。
1917年5月,18岁的宜兴望族少女蒋棠珍,戴上一枚镌刻着“碧微”二字的水晶戒指,与穷小子徐悲鸿踏上了私奔之旅。碧微,是徐悲鸿替她取的名字。
私奔,看上去极其冲动,但蒋碧微绝非幼稚的女孩。未婚夫苏州查公子不思进取,考试作弊;时常来她家做客的徐悲鸿,则被所有人视为必将成名的才俊。蒋碧微的选择,自有她的道理。
十个月后,徐悲鸿以公费生资格赴法留学。在巴黎,蒋碧微从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到一名需要为一日三餐操心的艺术家的妻子,她“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妻子,因为我发觉他所欠缺的正是我之所长”。
蒋碧微有胆有识,像早熟型的品丽珠葡萄,既可独立成为一款佳酿,也可与更强劲的葡萄混酿。在法国波尔多等产区,单独用赤霞珠酿出的葡萄酒结构太强,需要用单宁含量少、结构较弱的品丽珠调和,才能酿出结构适中又耐陈酿的葡萄酒。蒋碧微选择徐悲鸿,如同品丽珠选择了葡萄酒中最有辨识度的赤霞珠,他们的结合,必将成为一段佳话。
艺术家与生活家的矛盾
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赤霞珠颇为相似。在同一座葡萄园里,品丽珠的发芽和成熟都比赤霞珠要早一个星期,且更容易完全成熟,在采摘时节也不易遇到恶劣天气。
品丽珠为葡萄种植者提供了多一层的保险。可是,婚姻不为爱情保险,艺术不为生活保险,它们的关系虽然密切,却常常发生矛盾。
徐悲鸿“特立独行”,视艺术为生命,蒋碧微则是个生活家。由于物质生活匮乏,蒋碧微和徐悲鸿难免产生罅隙,但这些并未对夫妻之间忠贞、信任的感情产生影响。几乎可以说,因为蒋碧微,徐悲鸿才能在留学期间心无旁骛地追求艺术,为他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1年夏天,在一次聚会中,蒋碧微结识了正在英国伦敦学画的贵州才子张道藩。
张道藩对蒋碧微一见钟情,百般克制,还是写信向她表白。
年轻人总是喜欢热烈的情感,特别是像蒋碧微这样,会为爱情而私奔的女子,如同品丽珠喜欢炎热的沙质或砾质土壤。然而,品丽珠葡萄酒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酒樱桃红色的酒裙会逐渐变深,香味浓烈,成品酒有时微酸,它的单宁质地却总是圆润细腻的。
成熟、柔和的蒋碧微,理智地拒绝了张道藩。
1927年,徐悲鸿夫妇归国,次年春天,徐悲鸿担任了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声誉鹊起。蒋碧微非常快乐,“我常常想,像我这样结合十年方始有家的女人,在世间恐怕不多;此后,上天再不会把我的幸福、快乐夺了吧。”
可是,没过多久,徐悲鸿向妻子坦白了一件事:他喜欢上了女学生孙多慈。
徐悲鸿不仅为孙多慈画了像,还画了一幅题名《台城月夜》的油画。画面上是徐悲鸿和孙多慈在一座高冈上,天际一轮明月,徐悲鸿悠然席地而坐,孙多慈侍立一旁,项间一条纱巾随风飘扬。
夫妇俩的感情自此有了深深的裂痕,生活上的更多矛盾在这期间也越来越激化。种种分歧和矛盾,小报上多次对徐悲鸿与孙多慈“师生恋”的大肆渲染,都让蒋碧微痛苦万分。她想大闹一番,徐悲鸿的身份和地位又使她不得不采取隐忍的态度。
并不是非要在一起
1936年,徐悲鸿受邀前往广西筹办美术学院。已在政坛取得巨大成功的张道藩,此时再次走入蒋碧微的生活。
一个是遭遇了丈夫感情上的背叛,一个是把多年的爱慕之情埋在心底,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下,蒋碧微和张道藩的感情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契机。
人生如酒。品丽珠的选择不止一种:单独酿酒,与赤霞珠混酿,与美乐(Merlot)混酿。最后这一种,与美乐调和的葡萄酒,品丽珠丰富的果香,能使成酒香气更浓郁,富有层次感。
回顾年轻时的选择,蒋碧微终于明白,她爱上的是徐悲鸿头顶的光环,是徐悲鸿夫人的头衔。而张道藩给予她的,才是更有层次的绵绵爱意。
人到中年,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否为时已晚?
1937年起,张道藩和蒋碧微之间通信往来频繁,感情发展得如火如荼。徐悲鸿也与他的学生孙多慈在广西相聚。徐蒋夫妇关系名存实亡。
这场情感拉锯战持续了整整八年。性格和追求上的不同,让他们越走越远。蒋碧微要的是世俗世界的安宁、舒适,徐悲鸿却属于他的那个艺术天地。
反对“慈悲恋”的,还有孙多慈的父亲。他将徐悲鸿骂了出去,不久之后,经人牵线,孙多慈嫁给了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1945年,徐悲鸿与图书管理员廖静文产生感情,第二次登报与蒋碧微脱离关系,并与廖静文订婚。
蒋碧微向徐悲鸿提出办理离婚手续的要求,离婚条件十分苛刻。没有结婚仪式的蒋碧微,用一份奢华的离婚协议为她与徐悲鸿的关系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身为一名女子,她真心想要的是一名合得来的男子的缱绻深情、体贴照顾,她已不再看重虚名,要的只是切实的感情和陪伴。
可惜,时间之水不能倒流,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出选择,注定充满遗憾。
1978年12月,蒋碧微在台湾辞世。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悲鸿为她绘制的《琴课》;在客厅里悬挂的,则是张道藩为她绘制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