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题”施教,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苏教版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面均编排了练习题。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其实课后练习更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具体呈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导致课后练习形同虚设,课堂教学高耗低效。
   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我认为就要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把课后练习扎实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上,为此笔者做了几点尝试。
  一、因“题”施“读”,读中见效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默读课文”,“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等。由此可见,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因此,教师要把读书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朗读。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一题:
  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个性化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学生分角色朗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同桌分角色练读杂草和小稻秧之间的对话,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当学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读得不到位时,教师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再读一读,让人感觉到它有气无力?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还没“完”呢。(学生笑)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一下。
  (教师做势再朝该生身上“嗤嗤”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喘着气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假如你现在就是文中“有气无力的杂草”,该怎样说这句话?
  生:……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并能适当加上动作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兴致盎然地练读起来)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读书要求可以巧妙地落实在课堂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我们常给学生讲“有感情地朗读”,感情到底是什么,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适当地转变读的角色,带着情绪读出情趣。教师可以说“现在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事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样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适当示范,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来。
  二、因“题”施“问”,力求有效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取舍,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练习。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从整体出发,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是编者依据新课标精神、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三题: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一题中的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合作探究。在这两个“灵魂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好地感悟到了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生长的艰辛和可贵的精神。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大家觉得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呢?
   生1:这株柳树神奇在,它能够生长在苍凉的青海高原上,而且它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生2:这株柳树神奇在,它能够在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一回又一回地起死回生。
   生3: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经够神奇的了。可是,这株柳树长得是那样粗,树阴是那样大,树干树枝是那样硬,叶子是那样绿,这就更神奇了。
   生4:在高原的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个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的情况下,这株柳树却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这的确神奇。
   生5:这株柳树神奇在,命运给了它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还能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自己。
   ……
   师:是啊,柳树生长的环境是那样的恶劣,命运是那样的不幸,可是它却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同学们,是什么让作者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呢?
   生6:是柳树坚韧不拔的精神。
   生7: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8:是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9:是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
   ……
  课后练习中不乏这样的习题,抓住了它们就可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这类习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围绕它们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教师的繁琐提问、繁琐分析,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围绕重点潜心会文,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阅读整体性更为凸显,课堂也更为简约有效。
  三、因“题”施“练”,达到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课后练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牛郎织女》一文课后练习:“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对于这样的练习,教师应尽量结合教学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也要做到有布置、有落实。
  例如,《草原》课后练习第四题:
  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蒙汉两族的真挚感情,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因此,教师围绕这道习题,在课堂结尾当情到深处时,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也迁移内化了课文语言。
  生1: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厚,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客人说:“谢谢你们对我们一天的款待,我们一定常来看你们。”蒙古人民无比深情地说:“虽然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蒙古的大门会永远为你们敞开。”
  生2:夕阳西下,主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但蒙族和汉族的情意是不会断的,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我们也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说道:“真不想离开呀!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愿蒙汉两族友谊天长地久。”他们走了很远还不住地挥手告别。
  课后习题中有相当数量这样的小练笔,因为有了学习课文的铺垫,学生练笔时没有写作文时那种“绞尽脑汁”的痛苦,觉得有东西写,也很乐意写。在教学中,处理好這类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甚至还会成为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经过新课改热后的冷思考,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改变当下阅读教学重感悟轻实践,高耗低效的现状,而是要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谈谈悟练融合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精选悟练契合点  阅读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找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训练的契合点,才能使二者的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丑小鸭》,让孩子在阅读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活动中,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1.(播放欢乐的音乐)同学们好!很高兴又到了读书的时间,又可以和大家在一起愉快地读书了。按照惯例,我们先来读读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吧: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大致经历“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重点探寻——总结全文——领悟表达——拓展延伸”的过程。我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一直以来,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是一个令教师头疼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中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宗旨。  怎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挖掘写作的“源
《乡下人家》一文用恬淡清新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镜头定格在一幅幅纯美、质朴的画面:瓜果错落、鲜花轮绽、竹影悠悠、鸡鸭成群、虫鸣声声……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很多教师往往依循着惯用的教学程序,就是“寻找美——欣赏美——赞颂美”来进行教学。“同学们,乡下人家的美,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种独特、迷人的美呢 ?”教师带领学
一、案例背景  今年,我校进行了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其中有三节语文研讨课,我执教其中的一节。打开教材进行多次筛选,最后确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包括《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片段。这组课文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经过精心备课和不断改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二、案例
儿童诗课堂教学应该既要遵循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感悟等基本理念,也要遵循诗歌这一文本特色,要让儿童诗的课堂上散发出独特的诗歌味。现结合我校举行的童诗教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以《秋天的思考》为例,采撷几个教学片段,和老师们共享。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一首儿童诗,对于诗,你有什么看法?(生交流)  师:请欣赏下面几首小诗(多媒体依次出示三首不同形式的诗歌)  1.小河里的标点符
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化,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传统作文教学依赖于教材,困守于校园,拘泥于方法技巧,沉溺于课堂说教,漠视语言表达基础素养的养成与生活实践的关联,轻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受和体验,背离了在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中发展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这一教育规律,造成了作文课“学生厌烦,教师犯难”的尴尬局面。  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而组织开展以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对话,发展个性,着力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实现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无疑,这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因此,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
【活动要求】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  2.学做社会调查,学写公益广告,提高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温习课文,导入主题  1.《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小结: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