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迅速发展的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研究实践,以寻求切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森林公园改造方式为议题,从具体项目对森林公园的改造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景观改造 生态保护
引言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开发和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森林产业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现已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在产业升级的大形式下,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基于此,本文以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改造研究为例,尝试对当前森林公园的改造出路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项目概况
基本情况
大岭山森林公园地处东莞市南部,横跨“四镇一场”(大岭山镇、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林场),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要功能、以“自然”、“古朴”、“野趣”为特色,可供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74平方公里,是东莞市政府打造生态绿城的市属重点工程。
目前,公园存在现有设计陈旧、景点不成系统、交通混乱、服务配套跟不上、功能不完善、形象不突出等诸多问题,而且由于绿道的最新建设经过,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已成为该片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正因于此,作为公园心脏的核心区迫切需要进行整体、全面的升级和改造。
基地现状
植被状况
石洞景区是整个森林公园的核心区,这一带有近2万亩的原始次生阔叶林。原始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采伐和破坏后天然更新的森林。与人工林相比,原始次生林具有景观多样、物种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强等优点。
水系
公园内水体资源丰富,周边有水库20个,总库容达8000万立方米,面积较大的有横岗水库、大溪水库、怀德水库等。园内分布多处瀑布、山涧、溪流,而最具特色的是长1300多米的石洞溪,堪称集石景、水景、林景于一体的绝佳自然奇观。
地形
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园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米,登上峰顶,可欣赏城市新貌,也可欣赏周边湖光山色。
主要景点
“茶山顶”,作为一个古茶场,为老一辈东莞人熟知。
“东莞城墙”,仿造莞城迎恩门,是保留较为完好的建筑遗迹。
“弥勒佛像”,高约10多米,气派非凡。
“观音寺”,古色古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知青房”,不仅是当年知青下乡驻林场的旧址,更是东莞现存唯一的知青“下乡”旧址。
设计目标
核心区是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交通枢纽、首要形象、最优景观资源和服务核心,必须重点建设。公园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核心区要建设为体现公园特色形象、满足集散和交通功能需求、景点一体化、服务配套完备的,集健身养生、旅游休闲、文化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核心。
設计原则
森林主体、特色原则
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公园改造是基于公园原有资源基础上的。森林公园新规划改造建设,应坚持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突出森林景观,打造形成适合公园自身的主题特色。
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原则
森林公园的改造建设,必须注重景观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同时,新规划设计要挖掘当地特色的风情风俗,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
以人为本原则
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
经济性、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使用功能与效果的前提下,公园建设应有效地控制合理建设投资、规模,市政工程为市民真正做实事、做好事,不宜过度开发。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
功能要求
提出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改造建设要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交通集散功能——公园核心需要重新规划,要能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和公园集散功能;
核心形象功能——新公园核心要体现特色,体现公园的形象功能;
景点整合功能——现有景点和资源要重新梳理,体现核心区的整合功能;
游线组织功能——作为核心区,必须有效地加强和体现公园游览路线组织功能;
服务配套功能——核心区要起到重要的服务配套功能。
改造策略
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要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现有景观、景点,选择合适场地,采取自然结合人工的造景手法来体现场所标志和特色。新核心区要做到有创意、大气和有主题性,形成公园的特色场所标志。
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六大改造策略:
分散停车,解决停车问题;
打造沿湖休闲景观带;
有序的组织各个景点;
重新打造核心景区;
重建集散广场;
绿道与登山道贯通。
改造方案初探
对于核心区的升级改造,综合了诸多因素的反复推敲和研究,以不同手法、不同特色、不同投资做出了四种不同改造方案对项目进行前期方向探索,希望藉此多方对比研究得出最适合公园的改造方向:
改造方案一:利用场地高差,局部的少量填方形成台地广场特色景观。
方案特色:台地广场景观
工程措施:少量填方,形成台地
方案优点:易于实施操作,投资也较低
重点解决:景观手法较简单,特色不明显
投资额度:约2000万元
改造方案二:运用空中廊道景观元素,与地面广场形成空间丰富、多样的双层景观。
方案特色:双层空间景观
工程措施:地面空间+架空平台
方案优点:空间丰富,有利于保留、保护现状
重点解决:有一定施工难度,但利于生态保护
投资额度:约3000万元
改造方案三:结合地形,以双层圆环构架解决广场和交通问题,同时体现独特城市景观特色。
方案特色:大型人造景观
工程措施:地形改造+大型高架构筑
方案优点:形象突出,但投资较大
重点解决:工程量大,过于人工化建设
投资额度:约4500万元
改造方案四:在湖面一侧地势较平缓处,依据地形改造出独具特色的湖边错级广场景观。
方案特色:错级广场景观
工程措施:少量地形改造+湖边广场
方案优点:新位置湖色景观好,广场视线开阔
重点解决:水库边建设对水源有一定程度影响
投资额度:约2500万元
改造方向的探索是对项目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项目的前期研究的考虑角度、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最终方向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最终可能达到的效果。四个方向各有优劣,都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改造方向对项目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结语
森林公园改造问题涉及的内容、涵盖的方向相当广泛,本文结合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特性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思考。森林公园改造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优秀森林公园的形成与发展要不断地巩固和完善。对公园改造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改造的思路、途径作不断的归纳总结,森林公园改造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森林公园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对于迅速发展的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研究实践,以寻求切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森林公园改造方式为议题,从具体项目对森林公园的改造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景观改造 生态保护
引言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开发和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森林产业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现已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在产业升级的大形式下,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基于此,本文以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改造研究为例,尝试对当前森林公园的改造出路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项目概况
基本情况
大岭山森林公园地处东莞市南部,横跨“四镇一场”(大岭山镇、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林场),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要功能、以“自然”、“古朴”、“野趣”为特色,可供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74平方公里,是东莞市政府打造生态绿城的市属重点工程。
目前,公园存在现有设计陈旧、景点不成系统、交通混乱、服务配套跟不上、功能不完善、形象不突出等诸多问题,而且由于绿道的最新建设经过,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已成为该片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正因于此,作为公园心脏的核心区迫切需要进行整体、全面的升级和改造。
基地现状
植被状况
石洞景区是整个森林公园的核心区,这一带有近2万亩的原始次生阔叶林。原始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采伐和破坏后天然更新的森林。与人工林相比,原始次生林具有景观多样、物种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强等优点。
水系
公园内水体资源丰富,周边有水库20个,总库容达8000万立方米,面积较大的有横岗水库、大溪水库、怀德水库等。园内分布多处瀑布、山涧、溪流,而最具特色的是长1300多米的石洞溪,堪称集石景、水景、林景于一体的绝佳自然奇观。
地形
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园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米,登上峰顶,可欣赏城市新貌,也可欣赏周边湖光山色。
主要景点
“茶山顶”,作为一个古茶场,为老一辈东莞人熟知。
“东莞城墙”,仿造莞城迎恩门,是保留较为完好的建筑遗迹。
“弥勒佛像”,高约10多米,气派非凡。
“观音寺”,古色古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知青房”,不仅是当年知青下乡驻林场的旧址,更是东莞现存唯一的知青“下乡”旧址。
设计目标
核心区是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交通枢纽、首要形象、最优景观资源和服务核心,必须重点建设。公园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核心区要建设为体现公园特色形象、满足集散和交通功能需求、景点一体化、服务配套完备的,集健身养生、旅游休闲、文化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核心。
設计原则
森林主体、特色原则
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公园改造是基于公园原有资源基础上的。森林公园新规划改造建设,应坚持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突出森林景观,打造形成适合公园自身的主题特色。
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原则
森林公园的改造建设,必须注重景观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同时,新规划设计要挖掘当地特色的风情风俗,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
以人为本原则
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
经济性、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使用功能与效果的前提下,公园建设应有效地控制合理建设投资、规模,市政工程为市民真正做实事、做好事,不宜过度开发。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
功能要求
提出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改造建设要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交通集散功能——公园核心需要重新规划,要能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和公园集散功能;
核心形象功能——新公园核心要体现特色,体现公园的形象功能;
景点整合功能——现有景点和资源要重新梳理,体现核心区的整合功能;
游线组织功能——作为核心区,必须有效地加强和体现公园游览路线组织功能;
服务配套功能——核心区要起到重要的服务配套功能。
改造策略
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要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现有景观、景点,选择合适场地,采取自然结合人工的造景手法来体现场所标志和特色。新核心区要做到有创意、大气和有主题性,形成公园的特色场所标志。
大岭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六大改造策略:
分散停车,解决停车问题;
打造沿湖休闲景观带;
有序的组织各个景点;
重新打造核心景区;
重建集散广场;
绿道与登山道贯通。
改造方案初探
对于核心区的升级改造,综合了诸多因素的反复推敲和研究,以不同手法、不同特色、不同投资做出了四种不同改造方案对项目进行前期方向探索,希望藉此多方对比研究得出最适合公园的改造方向:
改造方案一:利用场地高差,局部的少量填方形成台地广场特色景观。
方案特色:台地广场景观
工程措施:少量填方,形成台地
方案优点:易于实施操作,投资也较低
重点解决:景观手法较简单,特色不明显
投资额度:约2000万元
改造方案二:运用空中廊道景观元素,与地面广场形成空间丰富、多样的双层景观。
方案特色:双层空间景观
工程措施:地面空间+架空平台
方案优点:空间丰富,有利于保留、保护现状
重点解决:有一定施工难度,但利于生态保护
投资额度:约3000万元
改造方案三:结合地形,以双层圆环构架解决广场和交通问题,同时体现独特城市景观特色。
方案特色:大型人造景观
工程措施:地形改造+大型高架构筑
方案优点:形象突出,但投资较大
重点解决:工程量大,过于人工化建设
投资额度:约4500万元
改造方案四:在湖面一侧地势较平缓处,依据地形改造出独具特色的湖边错级广场景观。
方案特色:错级广场景观
工程措施:少量地形改造+湖边广场
方案优点:新位置湖色景观好,广场视线开阔
重点解决:水库边建设对水源有一定程度影响
投资额度:约2500万元
改造方向的探索是对项目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项目的前期研究的考虑角度、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最终方向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最终可能达到的效果。四个方向各有优劣,都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改造方向对项目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结语
森林公园改造问题涉及的内容、涵盖的方向相当广泛,本文结合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特性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思考。森林公园改造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优秀森林公园的形成与发展要不断地巩固和完善。对公园改造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改造的思路、途径作不断的归纳总结,森林公园改造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森林公园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