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再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在《又来了,爱情》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妇人萨拉的心路历程。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梦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萨拉内心世界,从而发现外在的平静也许并不能反映老人内心世界的全部。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精神分析梦境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萝西·布鲁斯特将莱辛称为“年轻一代小说家中一位最富天才的作家”。[1]莱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以一部《野草在唱歌》一鸣惊人,随后又创作了五部曲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小说等。步入80年代后莱辛重返现实主义题材。《又来了,爱情》正是完成于这个时期。莱辛非常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很多当下的热点问题,如:战争问题、种族冲突、妇女问题、老人问题等。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莱辛的作品中不乏女性主人公,然而对于外界给予的“女性主义者”的称号莱辛总是否认,“对于热情的女权主义信徒,莱辛与他们都警觉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2]从表面上看,莱辛的作品确实有很多在讨论女性的问题,但是它却蕴含者更加深刻的人生的哲学含义、心理的探究与辩证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应当对这些作品进行粗浅的划归。“莱辛本人也拒绝所有试图对她的作品进行的划分”。[3]
  莱辛曾经深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书,深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自我净化法,是治疗神经症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精神病学领域中产生以来,它最初曾是一门纯医学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分析也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它不仅得到了医学界的承认,而且得到了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法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的承认。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原理和原则作为解释个体个性、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已被应用于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之中。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莱辛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小说《金色笔记》中,荣格的精神分析痕迹相当明显。荣格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包括对情节的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发现,以及对原型的理解,等等。由于同弗洛伊德是师承关系,荣格的一些理论是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也许后来荣格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但是他们最初的出发点还是相似的。比如对情节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情节的产生和形成,在于一个人童年时代所曾经受过的压抑性与创伤性的体验。荣格最初也持此观点,但是随后荣格有了另一个重大的发现:集体无意识,为情节的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对于梦的看法,两人的观点倒是很接近。
  无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乃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与环境,即来源于各种被压抑的欲望。这些压抑性的欲望于是只好通过梦的形式来寻求满足……这是弗洛伊德对梦的实质作出的解释。[4]
  荣格也同意梦是一种补偿,对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感情的补偿。
  ……梦又具有补偿性作用:它们试图补偿那些心灵的被忽略的、因而尚未分化的部分,从而试图导致至今尚未有的心灵平衡的产生。[5]
  梦的总体机能是试图通过生产重建……总体心灵平衡的梦的材料来恢复我们的心理平衡。[6]
  《又来了,爱情》写于1995年,是莱辛步入晚年的代表作。经历了76年的岁月沧桑,莱辛作为一位老者,用她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技法为读者描写了一名年逾六旬的女主人公萨拉德拉姆。萨拉是青鸟剧团的团长兼编剧,一名守寡多年而风韵犹存的知识女性。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朱莉·韦龙这个传奇女性,于是她将朱莉的故事改编成了剧本,并将它搬上舞台。在排练的过程中,萨拉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导演亨利及男主角比尔掀起了感情上难以名状的纠葛,萨拉在这段感情中的反应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人在面对种种诱惑时对内心欲望的压抑和压制。剧中的男主角比尔是一位英俊的年轻小伙,有着吸引人的外表和性格。比尔一出场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当然也包括萨拉。而比尔尤为喜欢出现在萨拉周围,并且不断地用暧昧的语言打动着萨拉,这令长年寡居的萨拉为之心动,“那个周末她不得不承认她有一点爱上了那个年轻人”。[7]但是由于年龄的差距,萨拉心里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欲望被暂时压抑。然而在一个星期六的黄昏,比尔将一张卡片塞入了萨拉的门里,上面写道:“我必须告诉您,有缘与您相识,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献上我全部的爱,比尔。”于是萨拉的欲望又一次被燃起。比尔来了,但带着很多其他人。萨拉很失望,最后压下欲望。在彩排的过程中,比尔和年轻女演员莫莉很亲密,这令萨拉很羡慕。但她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因为时间不可能倒转,她也不变成回到年轻时的她。“被抛弃在一旁的萨拉羡慕他们,同时又感到心如刀割”。[7]所有的这一切使得萨拉被压抑的欲望终于无法再继续隐藏在心底。
  (在一天晚上,)她又恢复了她性欲旺盛的自我……现在她又成了她自己,这是因为被比尔所拥抱,她感受到他对她如此强烈而露骨的欲望。她躺在那儿,与比尔嘴唇相贴,他那粗壮而血红的阴茎深入她体内,一直延伸到她她剧烈跳动的心房。性欲的饥渴和怒火一阵阵向她袭来,像波浪一般传遍她全身,而女性的温柔把这两者都加以吸纳。[7]
  可以看的出萨拉的这种幻想是因为现实中的感情长期被压抑,而她的内心又需要这种感情的慰藉,因此会有这种幻想的出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她的梦境。
  她的目光似乎并不局限于这个房间,仍然可以看到那梦境,或者另一个梦境,因为在她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梦境,而她就沉浸在这些梦境中……她看见一颗头颅,年轻,英俊,是比尔(或保罗)的头,露出自恋的笑容,对着镜子顾影自怜,但是他傲慢地、诱惑地慢慢转过脸来,这不是男人的脸,而是姑娘的脸,一位鲜美娇艳的姑娘……这位姑娘把笑容收起,重新变为年轻男人。[7]
  这个梦境发生在萨拉意识到比尔是以女性情人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爱众多女性。比尔是将对母亲的感情倾倒在了萨拉的身上。当萨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是很复杂的。她又恨又无奈,同时又有一些悲伤。作为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萨拉经历了世间百态,可以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已尝过。因此尽管这场感情风波看似汹涌,但凭借着这么多年对生活的理解和掌控,萨拉终于从这段感情漩涡中走出。这一点在荣格的动力学理论上也有所体现,那就是“老年期的宁静”。荣格是这样对其进行解释的:“关于所谓的老年期的宁静,年龄其实与之无关。与之有关的恰恰正是人所具有的种种生活经验,正是这些被并入具有某种和谐程度的心灵中的生活经验导致了内心的宁静。”[5]
  可以说这些梦对于萨拉的恢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的补偿作用,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感情也许会导致主人公精神方面的严重问题。在梦的作用方面,萨拉本人其实也有类似的看法:“通常她惬意地睡着,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想,那里既可以躲避又有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7]
  小说的最后,故事中的人物的生活都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女主人公萨拉的苦闷也降到了最低。莱辛在早年深读过弗洛伊德及荣格的著作,对精神分析的内容有着较深的理解。故事中萨拉的心理危机代表了现代都市男女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对真挚感情的需求和追求,以及对遥不可及的爱情的无可奈何。可以说,莱辛在小说中穿插的这些梦境是她在理解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梦的解释后的运用,这种描写非常生动、真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故事中的案例又频频发人深思。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发达,但是它所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却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经济和物质上关心周围的老年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需要也需要我们关注呢?答案是肯定的。萨拉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她年岁已大,也许要孤独终老;幸运的是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回忆也许会成为她证明自己曾经活在这个世上的痕迹。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年朋友都能够多一些美好的回忆,让那些长期压抑的感情不再成为他们晚年要忍受的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舒程.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多丽丝·莱辛[J].世界文化,2000,(4).
  [2][南非]库切著.张月译.论多丽丝莱辛和她的自传[J].译林杂志,2008,02.
  [3]Jean Pickering.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 [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Jean Pickering claimed that:Lessing herself resists all attempts to categorize what she has written),1990:6.
  [4]荣格著.刘国彬,杨德友译.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P6.
  [5]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合著.张月译,李小江校.荣格心理学纲要[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126.
  [6]荣格著.张月译.人及其表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50.
  [7]多丽丝·莱辛著.瞿世镜,杨晴译.又来了,爱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化,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花了很多精力,但事与愿违,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引言    语文课精彩纷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数精彩的生成,但同样每一堂课也有许多遗憾。  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某些问题各执己见,争得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嘴滔滔不绝,那情景真让人为之振奋,但最终却多以“老师是这么说的!”“书上是这样写的!”“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少数服从多数!”等话语收场,使得“赢”者悻悻,“败”者心不甘却又无语。  见此情景,我常常想起一段很有意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犹如源头活水,锻炼了教师,滋润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机。笔者在实施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操作实践中,尤其感到运用动态生成式教学的魅力,现结合案例进行肤浅的描述:    一、当学生的发现与“标准答案”不同时,指导思维,打破僵局,课堂柳暗花明。    1.背景:下面的两个案例是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和研究岩石特征后的研讨片断,在交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综合英语教程》中听说训练活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旨在强调综合英语课堂上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兴趣,以有利于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率。  关键词: 大学综合英语 听说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 课文教学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学习一种语言至少包括两个单
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王梓坤院士指出:今日的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国富,还在于民强。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数学是21世纪公民的重要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小学教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  育中实施创
从近年来的高考看,高考命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构建成科学的知识网络,使学过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学科的内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因此,面对高三复习阶段内容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为了尽快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后进生是班上品学俱差的学生,他们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是班上的不安定因素,有时还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不容忽视。    一、农村小学英语后进生的成因    1.智力因素方面。  (1)缺乏质疑习惯。  勇于质疑是开阔与加深思维的重要方法,而后进生往往不具备这种习惯,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从不在所学材料中发
摘 要:本文将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两大定律与图式理论相结合,探讨了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图式并帮助他们补充新的信息重组图式,循序渐进地培养英语阅读策略,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关键词:阅读策略 阅读定律 图式理论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说得通俗易懂: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随着教学内容的“放开”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设计者。新课改主张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主张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主张学生个性化的挖掘。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的必要条件,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学的安全则是有效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广大体育教师应把
摘要: 贫困学生群体是每个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较一般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更易出现自卑、自尊心强、封闭、嫉妒等心理问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克服心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