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的差距与成长建议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其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程度始终引领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调查报告,在过去10年间。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赢家。2008年,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继续快速增长。继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后,2007、2008年中国一直保持着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二的地位。由于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快速走弱,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甚至预测,中国制造业在2009年有望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届时中国将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而美国只占16%。
  各项最新数据显示,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7.49%、31.21%,均高于2005-200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20.79%、18.73%,但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下降18.27%,入围门槛值的增长幅度为10.71%,低于2005-200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19.19%。在《财富》200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公司群体呈现出最为稳定的抗跌性,中国内地共有34家企业入围,有13家制造业企业达到世界500强标准,比上年多3家,沙钢集团成为唯一入围的内地民营制造业企业。
  
  一、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在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其发展的素质并未同步跟上,有些深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展而适时转型升级。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些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造业步入高成本时代
  我国制造业长期高速发展是以低劳动力成本和诸多要素低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工业企业的工资年增幅在10%左右,而净利增幅却高达30%左右,这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某种程度上是靠挤压劳动力成本获得的。这在经济起步期为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一直以来享受的“低成本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要素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的提高以及各种资源、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等因素都一再推高了制造业成本。有港商戏称,近年来在内地从事制造业的外资企业已经被迫吃下了“8个馒头”:民工荒、电荒、最低工资上调、贸易摩擦引起的配额设限、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以及出口退税政策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一些制造业行业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存在着因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而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自2004年开始显现,2005年以后一直呈现日益凸显、加剧的状况。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水泥、电力、煤炭、纺织、医药制造、电器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印刷等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或潜伏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以钢铁业为例,2005年我国就已形成4.7亿吨炼钢能力,当年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钢铁产量约为5.02亿吨,考虑到出口的大幅回落,将减少2100万吨出口。2009年钢铁业产能过剩1.6亿吨。
  
  (三)部分企业应对危机能力不强
  许多制造业企业更多是受益于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水涨船高”式成长,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企业自身内在的成长能力并未同步提升,抗击外界扰动的能力还较弱。目前,世界金融危机首先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是制造业。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比2008年大幅下降18.27%,就是例证。再据国资委统计,2008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17.9%,利润下降了34.1%;地方国有控股的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9%,利润总额下降24%。而从2009年1-4月份,央企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利润下降58.1%。上述业绩水平都远低于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
  
  (四)核心技术缺失和研发能力较弱
  从制造业演变过程看,技术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究竟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两个决定性指标。中国目前只是制造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但是产业技术方面还很不乐观。我国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与应对危机能力较弱的现实只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实质上是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长期存在的缺乏核心制造技术与高端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的残酷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而且多以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我国近些年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大量承担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装配等工序,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并没有转移过来。如我国发展快速的电子工业,产品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如大屏幕彩电显像管、DVD机芯、解码板、激光头技术完全依赖进口,缺少自主开发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附加值很低,基本上处于“打小工,挣小钱”的状况。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领域,增加值率仅2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如此状况产生了矛盾尖锐的现实: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制造第一”的神话;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事实上已经成为外国的“装备车间”或“组装工业”,只能沦落为“世界打工仔”的地位。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品和产业,而高和中技术密集的产品和产业则大多数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几年出口增长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份额高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大部分是技术密集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
  
  (五)工业创意相对落后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附加值多以加工劳动附加值为主体,占最终产品附加值的比例很低,而大比例的设计(包括技术、品牌)附加值几乎全部被发达国家获取。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工业创意水平普遍较低,体现在:
  一是企业创意投入不足。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还停留在以模仿和加工国 外产品的制造旧观念中,对工业创意认识水平较低。从投入结构分析,大部分投入都用于研究国外技术,而用于工业创意的投入比例较小。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工业创意投入对产品附加值提升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忽视对设计、包装等创意的投入,缺少自己的核心专利设计,在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和品牌包装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是知识产权环境恶劣。同样以浙江省为例,据调查,为数不少的浙江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设计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存在模仿甚至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许多企业在工业设计外包过程中有所顾虑,为了减少风险,对工业设计的投入也相对有限。工业企业对申请外观专利等保护工业创意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从源头上造成了创意的风险。
  
  二、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高价值创造型企业转型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制造业应当依据比较优势演化理论,渐次改变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实现产业内的产业链梯度升级和产业间的知识、技术跨越式升级。制造业企业应当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遵循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配比的原则,立足于打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确立适合的战略及实施步骤,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一)着力开展自主创新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企业保持竞争力度秘诀之一就是实行“差异化战略”,即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分,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开展自主创新更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首选。这一点已经为国内外的无数案例所反复证实。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有不少工业企业仍然保持稳健的经营状况,有些企业出口还逆势增长,比如华为、潍柴等。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因此,中国制造业要能化危为机,着力开展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企业研发历来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一直较弱,以汽车工业为例,以国企为龙头的中国汽车业在研发投入上极少,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2%,而国外一般在5-10%。以中国制造业500强为例,在经历了2004(1.88%)、2005 (2.29%)、2006(2.41%)连续3年研发比例的上升后,2007、2008年该值分别为2.13%、1.95%,继而出现下降。这无疑不利于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企业还是应当摆脱各种因素影响,坚持正确的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的激励导向,还可通过实施认股权制度对现行薪酬制度激励弱化进行矫正,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当前环境下,创新仍要以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为基础。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条件成熟时,尽快从单纯引进的模式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过渡。
  3、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
  要做到的就是,“创新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种企业文化”。要塑造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上深化自主创新的认识。要鼓励尝试,允许失败,这样才能有成功而持久地创新。
  4、完善自主创新的形式与结构
  企业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从横向看,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的协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从纵向看,企业要与同类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共同进行研发活动,这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案例,如信息产业领域的闪联产业联盟就涵盖国际上多个国家的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
  
  (二)以运营模式转变实现战略转型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只有掌握前期研发设计和后期的品牌营销、服务等才能占据高利润,而劳动密集型的中间生产环节是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且容易被同行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取代。因此,着眼于提升发展素质的需要,中国制造业要逐步转变以制造、加工环节为主的运营模式。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应该把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转移到周边不发达国家,或从国内发达地区转移到国内不发达地区;从企业层面看,行业龙头企业、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分拆产业链,将自己认为是核心的部分留在企业内部,而把制造环节等非核心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有选择地外移或外包出去。目前。管理界流行的“去制造化”可以最好地诠释这种模式。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这个链条中,“去制造化”的路径通常就是将资源更多集中在研发或者营销、服务等环节,在企业价值组合中制造活动所占比重下降。
  国际上。选择“去制造化”的企业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全生产外包,自己只做设计,连样品都由代工厂生产。例如,日本索尼公司、美国耐克公司,自己没有制造能力,专心做品牌和营销;另一种是部分外包,形成产品才会寻找代工。企业选择“去制造化”战略后管理边界从企业内部扩大为产业链管理,这对运作要求比较高,做的好可以解决成本问题,做的不好同样会带来其他风险。譬如,当客户需要快速拿货时,无法保证供货速度。另外,一些大企业客户因为定制量大,有更多的个性化设计,一旦交给代工厂,这些环节很难控制。当然,“去制造化”更多是价值链条的完善和延伸,而不是对制造的抛弃,不过制造环节所产生的价值在明显下降。实行“去制造化”后,企业的精力可以从追求制造规模上解脱出来,进行资源整合与资本经营,如吸引优秀人才、整合研发和渠道、进行产业链整合等。
  
  (三)推行流程再造与桑性生产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规模上已居世界第二,但总体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于产业链低端并不必然等于产品一定是低附加值。对于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成熟产业,产品创新无疑是永远的发展方向,但在一定时期内产品趋近、趋同的情况下,努力的重点方向应当是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有两个方法可以考虑运用:
  1、实行流程再造
  在制造技术相对成熟,短期内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流程再造、运用新工艺,或重构生产组织来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 国内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海尔集团。海尔集团从物流开始一直到最后生产,全是按“订单流”制造。即服从用户需求把企业内部与市场联结成一个流程。通过研发提高竞争力,创造用户新的需求,最终创造新的订单。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订单。将商流获取的订单和研发创造的订单付诸生产,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变为大批量定制。形成直接面对市场的研发、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体系,提升了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2、借鉴柔性生产方式
  柔性生产以其反映迅捷、生产弹性、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等优势逐步取代刚性生产。柔性生产可以解决大批量生产方式中规模经济与多品种的矛盾,同时提高制造工业的柔性和生产效率,使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最终使中小批量生产能与大批量生产抗衡。实际运用中,柔性生产线是把多台可以调整的设备(多为专用设备)联结起来,配以自动运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柔性生产线系统包括自动加工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软件系统。近年来,包括邯钢在内的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都力图在自己的生产线上运行柔性生产方式。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均可考虑运用柔性生产方式,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性能,满足消费多样性的需求。
  
  (四)把工业创意作为升奴的新引擎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领域,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把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企业开展工业创意活动可以采取“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一是制造业企业提高对工业创意活动的重视程度,加大创意投入,设立专门的机构、人员,增加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这属于工业创意活动的企业“内部化”,可以看做是制造业企业由制造环节向服务领域延伸;二是工业创意活动从工业企业中剥离出来,交由专业的创意公司完成,扩大整个工业创意产业市场的总量。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后一种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工业创意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创意产业。应当注意两点:
  1、产业链前后端的“重点突破”
  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重点行业领域尽快形成产品设计、制作生产、应用操作和品牌营销等产业业态,形成上下游配套、功能丰富的产业链。针对产业链的前端和末端,要实行重点突破,即着重关注“微笑曲线”的两端,以产品的设计创新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管齐下的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工业企业进一步关注品牌附加值的提升,形成一流的工业创意企业和专业的品牌策划机构,不断壮大工业创意市场的两端,助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空间布局的“集聚联动”
  工业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要实现区域上的集聚联动,以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块,通过重点区域上的集群发展构建上下游环节紧密联系、功能完整的区域产业链,加强创意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要充分结合区域的块状经济,加强特色行业的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经济渗透性的工业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工业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工业创意产业发展的聚集空间。
  
  (五)实行粜群化生产方式
  现在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以及配套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实力的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门槛每年不断提升就是一个例证。实际上,制造业企业的集群化生产一直都在进行。研究表明,1993-2003年,我国20个制造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地域集中指数在增长。目前,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未来更多的是制造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问题。从企业、产业层面看,其升级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集群
  这类集群是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为外围,纵向分工明显,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一般而言,集群已在国内创立品牌并具有较大影响,集群升级主要靠大企业带动,以市场扩张特别是国际扩张为重点,通过集群内产业重组和整合营销战略,开展跨国兼并、重组和收购,或者直接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制定,逐渐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实现集群全方位的外向国际化发展。这类升级需要以大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向配套中小企业扩散为基础,并通过供应链管理,形成互动发展和有机协调的网络,才能有效地实现集群的整体升级。
  2、以高科技和知识为依托的制造业集群
  这类集群以技术和知识创新与扩散为特征,以高技术综合体或工业园区为载体,由生产者驱动,具有明显的知识网络效应。外源型高新技术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学习和模仿比较多,自主创新不足,内部关联较弱,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品牌”,其中研发和设计等再创新活动是集群升级的战略性价值环节。内源型高新技术制造业集群通过“创意-创业-创新”的内生增长机制成长,由自主产权的科研成果推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存在研发与生产脱离、产业配套性差等现象,发展初期多属于“福特制”之前的单件生产方式,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是“科研要素长期累积→专业化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孵化)→技术扩散→模块化生产→市场整合与扩张→品牌”,其中孵化和技术扩散等是集群升级的战略性价值环节。
  
  (六)以循环烃济助推制造业升级
  推行循环经济,采用绿色制造方式正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企业推行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下几点:
  1、技术进步是坚强后盾
  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是要解决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链接技术,包括综合利用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等),开发二次资源(利用“废渣”“废气”等)。在绿色生产过程中防止物料流失,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搞好污染防范及末端处理等。现在的情况是:一是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可用,或有先进适用的技术组装配套;二是没有现成技术,需要科研创新;三是虽有现成技术,但买不起,用不起,不适合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自己研究成本低、效益高、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四是对一些技术难题,甚至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企业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目标,进行攻关。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水平与效率。
  2、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是制度保证
  循环经济要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借助于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作为其制度保证。企业需要努力探索如何利用经济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和途径,使循环经济变得“经济”起来,使循环经济项目能够从中获利,获得财务上的可持续性。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方法,也是长久之计。为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3、生态工业园是优选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闭环经济,只有在封闭的情况下,物质才能得以循环运用。因此,生态工业园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优选模式。因为生态工业园保证了企业的封闭运作,产业链上端产生的废弃物才不会被排放到企业之外,而是进入产业链的下一级继续使用,进而达到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的双重目标。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其他文献
混凝土砌块的原料主要是水泥和集料.这两种原料的资源都很丰富,而且是地方性资源.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多用途的新型建筑材料.其特点是块形变化多,色彩丰富,铺砌简便,更换方便,经
【摘要】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员工积极性。然而,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方法步骤  一、建筑单位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员工的激励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组织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员工激励不足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
一、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rn(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rn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激烈的市场
塑料模板施工是人们研究绿色施工的一个方向,而且这种技术已经被国家认可,并且向全国的建筑施工中推广,建筑行业也在编制塑料模板的应用标准,由于塑料模板在建筑中应用的还比
201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工作按照财政部党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
2011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加大研究和协调力度,不断开拓评估市场;加强评估行业法制建设,完善行业注册监管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会员服务水平;加强理
当今时代,人们对建筑安全越来越重视,在建筑中使用基坑支护技术也更加重要和普遍.本文结合实例着重探究了某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逐步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堤坝设施的建设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和防洪救灾的需求,水里堤坝设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上特殊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