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中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本文主要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形式讲解与分析,其中包括设计项目的确定、项目操作以及项目成果的展示及评定等。通过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实施、改革方案实施计划和教学改革方法可行性分析四方面进行阐述。为了更好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园林建筑设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园林建筑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28-02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能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园林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1-2]。如何让学生通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再结合当今市场的需要,培养出真正适应该行业特点的、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園林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的一些问题有:
  (1)课程在教学设置中缺乏针对性。主要问题包括:学习内容多、课时紧、教学方法陈旧。
  (2)其形式不够新颖。教学没有突出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基本保持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安排相应作业,收作业,记录评分的教学模式,而这个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甚至是必须参与进来的机会。
  (3)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专业市场上需求的从方案开展、成型、修改到方案的落实到施工现场管理、园林建筑装修及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实施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模拟项目教学法贯穿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旨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基础上,达到学生在各个环节勤动手、多分析。
  1.教学改革内容
  (1)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对应的项目阶段教学模式,以此贯穿整个学期。
  (2)针对具体项目,课程设置细化到“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做、学生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去“动手”和“动口”的能力。
  (3)强调园林建筑设计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性绘图练习,而是一种实际创作活动,因此教学设置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实施方法(见表1)
  3.教学改革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安排课程项目任务问题。设计项目需符合学生此阶段的实际设计能力,避免项目选择过程中存在的范围过大或过虚等问题。
  (2)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不强问题。课程中注入模拟项目法,通过分组,分任务,分阶段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激情和能动性。
  (3)教师对学生指导的课时分配问题。从项目任务下达到成果展现,反馈给老师指导或共同讨论,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
  三、改革方案实施计划
  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计划,引入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学期。具体方案实施包括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课程改革的资料,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为后期教学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学期,包括项目设计前期、项目设计中期、详细设计和设计成果表达,把具体的内容分配到分组的学生。整体课程以“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做—学生讲—老师总结”的相互讨论分析总结模式进行。设计的作品可在创建好的微信群和微信公共平台展示,供学校师生相互学习与欣赏。
  (3)第三阶段与团队老师讨论本课程改革的情况,在线抽查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
  (4)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成果的相互交流与展示与推广,指导学生相关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四、教学改革方法可行性分析
  (1)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专业技术型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
  (2)《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课程教学的学时为64学时,其中32学时为实验课,上课班级为2-3个班,分小班授课,因此期间引入项目教学法完全可行。
  (3)授课老师对对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及建筑材料结构方面颇有熟悉,可为课程教学改革做铺垫,从而可保证项目教学法的有效进行。
  (4)教研室的专业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此次课程改革能很好的指导和提、出更好的意见,学生也可找团队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
  五、教学方法改革预期效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设计图纸,小组合作,制作建筑模型,更好的将自己的设计内容、方案理念表达出来,积极探索,完善自己的作品。而制作模型展览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图1—4为部分学生园林建筑设计模型作品)
  (2)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目的
  學生通过项目操作流程进行每个阶段的学习,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3)提升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探讨。
  教师反复修改课件,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的循环学习与创新。学生各自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探讨与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卫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05:94-96.
  [2]张晋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6044-16045+1604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17-02  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显示,在每一所小学校里,在同等的认知条件下,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尚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英语后进生”,不仅大有人在,而且甚至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和严重。英语后进生的形成与存在,不但直接造成潜能生的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味索然、效率低下、效果低差,而且还严重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表达情感、想法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交流,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要想娴熟地运用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丰富幼儿语言环境,有利于促使幼儿的语言运用得到良好发展。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丰富幼儿教育中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幼儿的语言运用得到发展。  【关键词】语言环境;幼儿语言发展;作用;创设  【中图分类号】
在分析逆向工程系统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曲面重建的逆向工程系统模型 ,可以根据现有产品的测量数据直接显示三维图象和快速成型 ,大大缩短逆向工程所需的时间 ,免除了大量复杂曲面建模的困难。同时分析了基于光线追踪的体绘制算法的原理和影响显示效率的因素 ,设计了光线追踪显示体数据的新求交算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对于进一步推动逆向工程的研究和实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结构跨度越大,自重在全部荷载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减轻自重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钢结构强度高而质量轻的优点对大跨度结构来说就特别突出,因此大跨度房屋钢结构常常被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和一些工业建筑中,如体育馆、展览馆、俱乐部、影剧院、食堂、会议室、候车厅、飞机库、车间等。在此我们就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的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加以分析,请各位同业指正。  关键词:大跨度;房屋;钢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通过对某企业装配车间生产过程的分析,给出了一种新的分装流水线设计和实现方法。研究了生产车间的作业状况,分析了流水线作业的特点,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方案。对比分析了采用分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非常重要。把数与形对应起来或者把数与形进行相互转换,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
【摘要】課堂教学效率跟诸多因素有关,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的人格、思想、技艺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和教学效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以外,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关键词】效率 人格 思想 技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37-01  课堂教学效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摘 要: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的施工项目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则是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最后阶段,是工程产品竣工之前的最后一步,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每一个环节工作质量的好与坏都会对工程建设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此种影响是非常难以更改的。由此可见,想要保证工程建设产品整体质量的优质,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控制与监
在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特殊的项目特点,以及教学田径项目教学观念的陈旧,传统教学模式的沿袭等,使得学生在上田径课时显得畏畏缩缩.从而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使得学校田径项目的教学
物理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六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或称为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