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的艺术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本文以湖南过山瑶中的常宁塔山瑶头饰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塔山瑶族头饰是由发式、头饰、帽子、头饰物四部分组成,研究并分析了塔山瑶头饰运用的颜色与色彩审美、图案与构图审美。
  关键词:塔山瑶族;头饰型制;颜色与色彩审;图案与构图审美
  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民族头饰是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因此,在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民族头饰的分析与研究,亦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对一个民族头饰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
  1 塔山瑶来源与分布现状
  常宁塔山瑶族属于过山瑶,使用的语言为勉语,自史载已有1000多年。过山瑶的名称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过山瑶是一个居无定所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过山瑶滥砍滥伐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在过山瑶民中流传着一句话——“山罢拍神坛,这山过那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山瑶民们靠山吃山,当一座山的资源不够他们消耗时,他们会集体迁徙去另一座大山。这样不断地循环重复,可谓是“吃尽一山,过一山”。塔山瑶族乡地处湖南省西南方向的常宁市山区(隶属衡阳市辖的县级市),位于三市(郴州市、永州市、衡阳市)四县(新田县、桂阳县、祁阳县、常宁县)的交界处,其族人大部分来自于宜章县、桂阳县、江华县、蓝山县、宁远县、祁阳县等地区,由于汇集了湘南大部分地区的瑶族,使其文化特征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
  2 塔山瑶传统头饰的型制
  塔山瑶头饰的型制大致可分为发式、头饰、帽子、头饰物。其型制,男女有别,且各年龄段也有严格的区分,女性的比男性的复杂更具装饰性,年轻的比年老的复杂更具装饰性。
  2.1 发式
  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式可分为披发、髡发、髻式与辫式。[1]塔山瑶族的发式则分为髡发与髻式。髡发是指将头发全部或部分剔除,旧时的瑶族女性在五、六岁的时候将头发全部剃光,要到10岁以后才开始蓄发。在10岁以后,她们将额前、鬓角和后颈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脑膜顶中央留一块三寸方圆的头发,待留住的头发长长了,扎成小髻,再在上面戴上铜铃帽。瑶族姑娘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要开始换帽子,这时她们的发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用麻绳将头发一圈一圈地缠绕捆扎成10~12厘米高的发墩,再将预先扎制好的顶板架用布条固定于发墩上,然后再用溶化的蜂蜡将头发胶固在三排竹片中最高的竹片上,最后用小帕将头包好,再在顶板架上盖上顶板帕。在成婚以后,瑶族的女性为了以示与未婚的区别,她们会卸下顶板架,同时发式又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方便佩戴角帽,她们会将长发分成前后两支,然后分别用蜂蜡胶固,再用细麻绳扎成一前一后两个小发墩。塔山瑶族的男性则是在8岁以前都将头发全部剃光,8~10岁左右开始蓄长发,待头发长长扎成发髻,包上头帕。
  2.2 头饰
  塔山瑶族的头饰主要为头帕,有铜铃帕、顶板帕、小帕和包头帕。铜铃帕外层为青(黑色)布,里料为蓝布,被制成铜铃帽佩戴。顶板帕约50厘米长,以青布为底。在青布的四周先用红布围里边、再用蓝布围外边,青布在中间,青、红、蓝三色布的接缝处镶有花边,青布上面绣制了精美的图案。顶板帕上缀满了绒线球和银铃,顶板架上挂有五彩串珠。这种顶板帕一般是在重大节日庆典时佩戴,日常生活中佩戴的顶板帕的青布上没有绣任何图案,顶板帕和顶板架上亦无任何装饰物。小帕是在戴顶板帽和角帽时用于包束头发的帕子,约60厘米长、40厘米宽,瑶语名为“帕端”,一般为青色或蓝色棉布制成,棉布上有红色和白色的丝线绣的平行线条。头帕可分为须帕和无须帕,两种均为青色棉布制成,一般为65厘米宽,180~260厘米长,帕子的两端有彩色丝线绣制的6~9厘米宽的花纹。[2]男性包束头帕时要将头帕的图案处露出来并使其置于头部的正前方。塔山成年男性终身包头帕,不改装束。此外,一些女性,由于年纪大,梳理发髻扎制角帽不方便,所以她们也包头帕。头帕的包法则是将头帕绕头几圈后,在脑后扎好,将帕的两端垂于脑后至肩。
  2.3 帽子
  塔山瑶族女性的帽子有铜铃帽、顶板帽、角帽三种。铜铃帽(如图1所示)因帽子上面缀满了铜钱和银铃而得名,瑶语名为“咚啷木”,是专门供未成年少女佩戴的。帽子的前部为平额,尾部则拖至肩部以下,前短后长,因此又名为拖帽。顶板帽(如图2所示),瑶语名为“绷憋”,是塔山瑶族女性头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头饰,高高架起的顶板帽形似清朝的旗头。顶板帽是女性在成年后到婚前佩戴的,由顶板架、顶板帕、小帕三部分组成。顶板架撑托于顶板帕的后面,由五根竹片构成,为三横两斜的组合。顶板架横着的竹片每根约70厘米长,两斜的略长一些,两斜竹片相互交叉呈一个出头的“人字”形,起支撑固定的作用。顶板帕盖在顶板架上,左右两边分布均匀,前面多后面少,前面要罩到额部的上方。女性在成婚以后被称为“媪勉”,在成婚2~3个月后,“媪勉们”会取下顶板帽而改为另一种头饰装束——角帽。角帽瑶语名为“袅布袅”,其前端形似鸟喙。
  帽
  2.4 头饰物
  塔山瑶族帽子上的装饰物件有很多,铜铃帽上的物件有银铃、铜币、丝穗、绒球、串珠。顶板帽上的物件有银铃、绒球、丝穗、串珠。角帽上的物件有银铃、银链、银牌、丝穗、串珠。其中,铜铃帽上的绒球有红、绿两色,而顶板帽上只有红色的绒球。铜铃帽和顶板帽上的银铃均是圆形的,而角帽上的银铃是锥形的。串珠有红、黄、蓝、黑、白五色,一般为木制或石制材料,颜色是由植物染制,现在的串珠一般为塑料珠。
  3 头饰上运用的颜色与色彩审美
  塔山瑶在服饰颜色上尚黑、尚蓝,其头饰的主体色是黑色和蓝色。这是由于在历史上,瑶族多居住于山林之中,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和狩猎来维持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砍山烧荒的过程中,到处都会有灰烬和烧过的黑土,穿黑色或蓝色的衣服相对会比较耐脏。二是,在狩猎时,穿黑色、蓝色这些深颜色的衣服不显眼,使得狩猎者在狩猎过程中更易于隐藏自己。   在头饰纹样的配色上,塔山瑶喜用暗底亮花,即在黑色或蓝黑色的底布上用亮色丝线绣花。刺绣花纹所选用的丝线主要为形成强烈对比的颜色,一般在对比色中,再适当地配有一些中性色来予以调和,使得整个图案的色彩趋于协调。丝线常选用的颜色有红、蓝、白、黄、黑、绿等。
  4 头饰上运用的图案与构图审美
  塔山瑶女性在选取头饰刺绣图案的题材时,大部分取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山水禽兽等。在处理刺绣图案时,塔山瑶女性往往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于形象的处理,并不拘于刻板的规律和形式,而是灵活而巧妙地随意变化,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运用综合、夸张、变化等手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进行设计改造。塔山瑶头饰运用的纹样内容有自然纹样、几何纹样、生产生活纹、文字纹。在构图时,将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文字纹样有机地结合,使得整个构图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铜铃帽上的纹样一般有夫字纹、八角花纹、桂花纹、界形纹(一般是由曲线、折线、直线、斜线等几组纹样构成,是用于将不同类型的纹样隔离开来的分界线)、鹿蹄纹(形似鹿蹄,起界形纹作用)、鱼骨纹。从纹样的构图形式上来说,铜铃帽上的纹样主要为二方连续纹样,呈带状一层一层地分布于整个帽子的前额处,铜铃帽上的花纹一般有十多层,每层花纹中间以界形纹相隔离。铜铃帽的构图饱满,层次丰富。
  顶板帕上运用的纹样有太阳纹、桂花样、八角花纹、窗格花纹、鱼骨纹、鹿蹄纹。从构图形式上来说,有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角隅纹样。在整张顶板帕的构图中,采用的是将主体纹桂花组合纹(由桂花纹、窗格花纹、鱼骨纹、鹿蹄纹、界形纹共同组合成的正方形适合纹样)放在画面的最中心位置,其余的边花(界形纹、太阳花纹、单独八角花纹)、角花在画面的周边起均衡或呼应烘托的作用,以美化主体纹样。
  男士包头帕上运用的纹样有界形纹、莲花纹、大羊角花纹,每种纹样均是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分布于头帕的两端,除首层和尾层绣的是界形纹外,每种不同类型的纹样中间均是以界形纹隔离。
  5 结语
  塔山瑶族头饰是塔山瑶服饰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历代塔山瑶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的集中体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设计涉及塔山瑶族的历史文化变迁、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文杰.论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型制及象征意义[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
  [2] 《常宁瑶族》编委会.常宁瑶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3] 李彦.湖南瑶族服饰文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4] 李芳萍.塔山瑶族服饰纹样艺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5] 周云.湖南瑶族女性头饰造型图艺术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6]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尹咏(1991—),女,湖南人,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优秀的风景油画能够传递并抒发情感,其中中国的风景油画艺术家拥有独特且不同的构图方法及色彩理念,而油画中构图和色彩的独特性,既能帮助艺术家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及情感的表达,同时其也为油画作品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一些优秀风景油画作品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证明优秀的风景油画艺术家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还懂得借助自身的思想与心境,在构图和色彩重构的过程
期刊
摘 要: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山水画领域开宗立派式的人物,他长期的研习传统经典绘画笔墨基础上,足迹大江南北的写生实践和深入观察研究生活,形成了独具一格山水画笔墨风格,这种笔墨是打破传统绘画藩篱,独辟蹊径的笔墨形式,在于他变革不忘传统,继承而能创新绘画实践。  关键词:笔墨;创新;传统;精神  李可染虽一生致力于中国画革新,先生曾论述:“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由此可见他的
期刊
摘 要:舞蹈《谢公屐》以谢灵运发明的“屐”为切入点,成功地将舞蹈引入一种魏晋的文化规范之中,看似潇洒轻灵狂放不羁,终日与诗歌美酒相伴的魏晋名士,实则体现了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的悲哀,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凝聚并显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关键词:魏晋雅士;古典舞;《谢公屐》  汉唐男子群舞《谢公屐》,由中国著名编导、教育家和理论家孙颖先生创作,在舞蹈界享有盛誉。首次亮相已备受关注,直到今天其传递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涉及了关于中国画中线条表现艺术的探讨。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中国绘画中造型之根本,意蕴之灵魂。通过研究线条的表现,让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绘画。  关键词:中国画;造型;线条;表现意味  1 中国画线条艺术的产生  中国画线条的产生,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就已经对线
期刊
摘 要:以对于传统艺术京剧脸谱视觉上分析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京剧脸谱净角的配色,构图,以净角脸谱研究为例,根据平面设计视觉上的分析,抛去京剧脸谱的传统意义,仅仅从视觉上去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第一,京剧脸谱从色彩上来看是运用颜色的寓意性与象征性,色彩的配色选用颜色的对比,冷暖对比突出角色,黑色的五官勾画,突出人物的性格与特点。第二,在构图上,以对称的构图为主,然后在对称的构图上进行变化,遵循人脸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本文论述了歙县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并就此指出一些不足以及对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歙县;徽文化;保护;传承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畔,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渔梁坝等众多的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徽州先民智慧
期刊
摘 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秦派二胡”流派就得以形成。随着该流派的发展,“秦派二胡”也形成了日渐成熟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秦派二胡经典作品《秦风》为例,对“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秦派二胡”;艺术风格;《秦风》  0 引言  二胡经典作品《秦风》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金伟教授创作,其乐曲的创作吸收了陕西一带的
期刊
摘 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将随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今天,影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传播兼具了独特的视听语言,生动的记录功能真实地还原了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将探讨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传播手段,促进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扩宽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少数民族文化
期刊
摘 要:当今学界,跨学科研究已成“新常态”,学科互涉就要跨越边界,这关乎学术研究创新性与多元化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新艺术史崛起以来,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越来越趋向于以“外围”切入的方式展开研究,且业已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主流方法。  关键词:人文学科;艺术史;跨学科;“外围”;研究方法  在工业社会,人文学科的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科学主义至上、实用主义风靡使人们开始普遍质疑虚无缥缈、纸上谈兵的
期刊
摘 要:一年一度的“超级碗”是美国乃至全球的体育盛事,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目光。而如今的“超级碗”已不仅仅是一场球赛,它凭借突出的商业价值摇身一变成为超强印钞机。其中,“超级碗”广告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以巨额的广告费用,优质的制作水准以及独特的营销方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并产生了持续的效应,被观众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  关键词:“超级碗”;超级碗广告;营销策略;全面娱乐模式  美国每年通过电视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