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言语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一项长期工程。教师应立足课堂,在“微听写”中深化积累的效益;拓展课外,在“微采蜜”中拓展积累的维度;链接生活,在“微运用”中彰显积累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效益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语言积累 微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7
当下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并不代表低效,而是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中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语言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一项长期工程,正需要这种“微”的品质。教师可在班级中设置三项“微活动”来推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立足课堂,在“微听写”中深化积累的效益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公开课上总是习惯于进行生词的听写。笔者深以为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六微”过程:其一,“微商讨”。每天,只要教师走进教室,随时都可能进行听写,这是师生形成的君子协定。但听写的内容与范畴会在前一天公布,让学生既有及早准备的预知,也有不确定具体时间的神秘感。其二,“微数量”。听写的频率增加了,内容就应该相对减少。但为了避免学生频繁地拿本子、订正字词,听写的数量也不宜过少,一般以8到10个为宜。其三,“微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核心词语的听写中要么是教师解释词义,要么是学生根据词义进行听写,一改机械的听写模式,在变化听写形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词语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四,“微拓展”。在听写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其他词语,比如近义词、反义词、构词结构相同的词、描写内容相似的词等,将纯粹的听写转化成灵动的积累。其五,“微运用”。在听写完毕之后,教师不急于收回本子,而是请所有学生从当天所听写的内容中选择一到两个词进行造句,在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积累之后的运用,让积累更加有意义。其六,“微积分”。课堂听写一般安排在检查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桌或者小组评议。教师将正确答案输入幻灯片,学生对照批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地讲解。每周评选出“听写之星”,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这种看似单一的“微听写”,融合了词义理解、实践运用等多种效果,是一种夯实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策略。
二、延伸课外,在“微采蜜”中拓展积累的维度
学生喜欢阅读,但很多都是读过就忘了。笔者一直倡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摘抄、多积累,但不少学生却觉得量大、任务重,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其中量的要求、形式的变化、评价的方式都是一种艺术。
根据不同年级,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蜜”形式:低年级可以相对降低要求,只记录阅读书籍的页码、时间以及有家长的签名印证即可,旨在让学生先读起来;中年级则侧重于对书本中词语、短语的遴选、摘抄,旨在让学生形成积累意识;到了高年级,要求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可以着重于对精彩语段的赏析,撰写阅读后的感受等。
语文学习强调日积月累。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天都要批阅大量作业就会难以应付。因此,教师应优化批改的策略。首先,教师对学生摘录的日量并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在每周达成“采蜜本”的两页即可;其次,教师可利用每周一的实践时间对学生的“采蜜本”进行集中批阅,旨在考察学生的摘抄态度和方法,看学生是否有属于自己阅读之后的体验与感受,并利用每周五半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同桌或者小组进行相互评阅,旨在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品读、赏析来鉴别一些滥竽充数的内容,提升学生摘抄内容的高效性。
正是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摘抄的积极性得到了保障,摘抄、积累的效果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三、链接生活,在“微运用”中彰显积累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只有落实在运用中,学生的积累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当下社会,写微博、晒微博已成为一种潮流,让学生在这方面追赶一次时髦,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表达内驱力、深化阅读积累的好方法。“微表达”在篇幅上要求较低,150字左右即可,要求语言凝练简洁、主题集中、抒发真情实感。在写微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体验观察,撰写素描类的微博。而随着表达训练的不断开展,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关注,如在阅读了《饭桌上的对话》之后,让学生对家庭生活中人物的言行进行细致观察,撰写微博。
微博的撰写讲究的是信手拈来,看到什么写什么,历练的就是学生及时捕捉素材、及时消化素材的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广泛的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紧扣课内外的联系、积累与运用的融合等维度,深化学生的积累效益,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言积累 微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7
当下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并不代表低效,而是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中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语言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一项长期工程,正需要这种“微”的品质。教师可在班级中设置三项“微活动”来推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立足课堂,在“微听写”中深化积累的效益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公开课上总是习惯于进行生词的听写。笔者深以为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六微”过程:其一,“微商讨”。每天,只要教师走进教室,随时都可能进行听写,这是师生形成的君子协定。但听写的内容与范畴会在前一天公布,让学生既有及早准备的预知,也有不确定具体时间的神秘感。其二,“微数量”。听写的频率增加了,内容就应该相对减少。但为了避免学生频繁地拿本子、订正字词,听写的数量也不宜过少,一般以8到10个为宜。其三,“微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核心词语的听写中要么是教师解释词义,要么是学生根据词义进行听写,一改机械的听写模式,在变化听写形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词语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四,“微拓展”。在听写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其他词语,比如近义词、反义词、构词结构相同的词、描写内容相似的词等,将纯粹的听写转化成灵动的积累。其五,“微运用”。在听写完毕之后,教师不急于收回本子,而是请所有学生从当天所听写的内容中选择一到两个词进行造句,在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积累之后的运用,让积累更加有意义。其六,“微积分”。课堂听写一般安排在检查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桌或者小组评议。教师将正确答案输入幻灯片,学生对照批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地讲解。每周评选出“听写之星”,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这种看似单一的“微听写”,融合了词义理解、实践运用等多种效果,是一种夯实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策略。
二、延伸课外,在“微采蜜”中拓展积累的维度
学生喜欢阅读,但很多都是读过就忘了。笔者一直倡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摘抄、多积累,但不少学生却觉得量大、任务重,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其中量的要求、形式的变化、评价的方式都是一种艺术。
根据不同年级,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蜜”形式:低年级可以相对降低要求,只记录阅读书籍的页码、时间以及有家长的签名印证即可,旨在让学生先读起来;中年级则侧重于对书本中词语、短语的遴选、摘抄,旨在让学生形成积累意识;到了高年级,要求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可以着重于对精彩语段的赏析,撰写阅读后的感受等。
语文学习强调日积月累。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天都要批阅大量作业就会难以应付。因此,教师应优化批改的策略。首先,教师对学生摘录的日量并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在每周达成“采蜜本”的两页即可;其次,教师可利用每周一的实践时间对学生的“采蜜本”进行集中批阅,旨在考察学生的摘抄态度和方法,看学生是否有属于自己阅读之后的体验与感受,并利用每周五半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同桌或者小组进行相互评阅,旨在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品读、赏析来鉴别一些滥竽充数的内容,提升学生摘抄内容的高效性。
正是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摘抄的积极性得到了保障,摘抄、积累的效果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三、链接生活,在“微运用”中彰显积累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只有落实在运用中,学生的积累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当下社会,写微博、晒微博已成为一种潮流,让学生在这方面追赶一次时髦,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表达内驱力、深化阅读积累的好方法。“微表达”在篇幅上要求较低,150字左右即可,要求语言凝练简洁、主题集中、抒发真情实感。在写微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体验观察,撰写素描类的微博。而随着表达训练的不断开展,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关注,如在阅读了《饭桌上的对话》之后,让学生对家庭生活中人物的言行进行细致观察,撰写微博。
微博的撰写讲究的是信手拈来,看到什么写什么,历练的就是学生及时捕捉素材、及时消化素材的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广泛的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紧扣课内外的联系、积累与运用的融合等维度,深化学生的积累效益,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