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制中的融资偏好与约束: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萎缩研究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的技术改造贷款萎缩现象,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为典型,对近年来技术改造投资和技术改造贷款增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第一,在目前民企业以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进行技术改造投资时,存在选择内部留利融资的偏好,对银行固定投资贷款的需求不及国有企业强烈;第二,结构和统计偏差导致了技改贷款“低估”问题;第三,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限制了民营企业对技术改造贷款的获得;第四,当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后,其融资困境无疑将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据此提出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金融体制创新和信贷管理改革的有关设想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视角讨论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化所造成的局部性风险、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国家长期风险。其内在逻辑关系是,第一,可耗竭资源的开采是不存在“不确定性”的,即总有一天其必然面临枯竭;如果没有预先的准备性产业衔接,在某个经济局部,就可能出现产业缺位风险;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化往往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味着金融资产投向结构的单一化,产业缺位风险将直接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即经典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是无能为力的;第三,产业与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如有不当,可能形成国家风险-高失业率、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不良资产比
本报告前一部分简单勾勒了养老基金投资的国际经验,对养老基金投资采取的限制手段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为参保职工提供稳定合理退休待遇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后面的内容以国际经验作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适用性。
本文运用目前国际上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方向所广泛采用的两类指标-市场集中率和H指数,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中国银行业正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向竞争性较强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转变的重要结论。该结论不仅揭示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演变,而且为WTO下中国商业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各项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现实依据。
金融交易中委托一代理关系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金融监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矫正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但金融监管并未完全消除道德风险,本文从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入手,具体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下的道德风险以及监管者自身的道德风险,最后提出了几条有效的防范措施。
根据国际上运用信用评级进行金融监管的趋势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惯例,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业西方信用合作社在全球化和金融机构并购浪潮中所面临的战略抉择: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指出了各信用社在融资层面的不同做法,以及由此导致在合作制观念上的思路分歧和实践。
本文在一个银行是古诺博弈模型中,综合考虑了银行管理者的费用与规模偏好对于银行市场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银行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那么管理者的费用与规模偏好都会导致银行的效率损失,虽然原因不尽相同:规模偏好会诱使管理者选择大于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规模水平;而费用偏好会诱使管理者增加在职消费,减少银行利润。理论上存在的我国国有独资银行非利润偏好行为,为两个经验证据所支持:(1)国有独资银行规模与配置无效;(2)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检验均未获得经验支持。规模无效意味着国有独资银行存在规模偏好;而配置无
当前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在县域金融安排上进退维谷:一方面,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在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不完备的地区,国有银行(除农业银行外)已基本退出。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从实际出发,构筑符合我国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实情的金融支持体系是理论上要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要工作。
关于国债(本文中指内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有许多论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阐述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国债的发行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的特性,即:考虑衡量国债发行的三个主要指标:国债的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累积负担率的现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对这种趋势作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最优化模型,用以讨论国债的发行规模。
中国加入WTO后,资本账户管理的两难-保持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矛盾将愈加突出,走出两难的怪圈,较理想的办法是寻找一种屏蔽机制,它既能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外来游资的冲击,又不影响国内企业到海外进行股本融资,存股权证(Depository Re-ceipts)是实现这种屏蔽机制的较好工具,其主要作用有:将具有波动性的股权投资转换成较稳定的资本流入,从而阻断大量短期外资的直接内流,消除由此产生的资本外流和汇率风险;便于宏观部门调控外汇的供求,维持汇率稳定;提高海外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