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报道称仙桃市大学生村官6个月未发工资,湖北官方表示“情况属实”,原因是中央、省级补贴资金下拨滞后。早在2009年,辽宁新民就有多名大学生村官赴国家信访局上访,说当了村官9年,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转不了正式干部却要改签为临时工。这种情况其实相当普遍,并非一时一地偶发。
政府设置大学生村官,既有出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考虑;同时,也期望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贡献。不能否认,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但国家是否需要在农村基层培养大批量的干部,农村社区是否真有那么多行政工作需要大学生去做?有无必要每村配一名或以上拿国家工资的村官呢?
从体制上看,大学生村官属编外干部,只是临时性措置。大量農村党组织村支书也无正式干部编制,但国家仍要“补贴”其工资。如此,农村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编外干部群体,国家为此要投入巨额财力,将转移支付给农村的钱部分用来养“官”,而不能真正下达贫苦农民之手。各级政府为此背上更重的财政负担,村官的工资却也无保障。
从村官自身看,大学生村官虽没有国家干部正式编制,却统一由国家财政发工资,所以被看作是“准官”。照理说,“准官”的直接前途就是升正式官,地方政府也着力把来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当干部培养,规定县乡公务员应重点从其中招录,任职两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村官,可享受放宽条件、加分等优惠。但目前从各方反映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区基本上是“打杂”,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干部,境况尴尬;那些一心想当官,想从基层做起,步步升上去的人,也只有极少数能如愿,绝大多数村官拿不到正式干部编制;虽有优惠政策,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从村官的“跳板”上过渡到公务员。
“官路”既然如此狭窄,不如打破“官本位”,转变思路。大学生下乡不求当官,而是服务;其前程不在于升公务员,而是创业。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早已使行政性的人民公社解体,试办村民自治,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若再村村设官强化行政,实在有违改革潮流。
编外设村官,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文革”时为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难题,曾进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农村并非不需要有文化的知青、大学生,知青下乡也确曾提高了落后农村的技术文明程度,但农村更需要的是科技人才而不是官,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行政化而是市场化。国家既然为农村下拨资金,让大学生下乡,与其用之于设村官,不如用于创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创业的好基地。大学生服务农村,发育农村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其前程不限定为公务员,还可以当能人企业家,其路径也不限于农村,可以向城镇扩展。
如此看,村官既然不是编制内的“官”且需费尽周折才能当上“官”,不如称“村倌”恰当。倌,旧时称服杂役的人,如堂倌、猪倌、牛倌,其实就是打杂。但大学生与旧杂役不同,他们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加上国家划拨的创业基金,可在农村引领农民创业致富,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帮助了广大农民兄弟,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村倌”只是暂时的身份,不能干一辈子,国家发给“工资”,也只定为三四年。如果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眼睛盯着基层农村创业,走市场而不走官场,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出路,而且为政府解了套。如此,大批大学生“村倌”下乡,必能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农村城镇化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政府设置大学生村官,既有出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考虑;同时,也期望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贡献。不能否认,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但国家是否需要在农村基层培养大批量的干部,农村社区是否真有那么多行政工作需要大学生去做?有无必要每村配一名或以上拿国家工资的村官呢?
从体制上看,大学生村官属编外干部,只是临时性措置。大量農村党组织村支书也无正式干部编制,但国家仍要“补贴”其工资。如此,农村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编外干部群体,国家为此要投入巨额财力,将转移支付给农村的钱部分用来养“官”,而不能真正下达贫苦农民之手。各级政府为此背上更重的财政负担,村官的工资却也无保障。
从村官自身看,大学生村官虽没有国家干部正式编制,却统一由国家财政发工资,所以被看作是“准官”。照理说,“准官”的直接前途就是升正式官,地方政府也着力把来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当干部培养,规定县乡公务员应重点从其中招录,任职两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村官,可享受放宽条件、加分等优惠。但目前从各方反映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区基本上是“打杂”,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干部,境况尴尬;那些一心想当官,想从基层做起,步步升上去的人,也只有极少数能如愿,绝大多数村官拿不到正式干部编制;虽有优惠政策,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从村官的“跳板”上过渡到公务员。
“官路”既然如此狭窄,不如打破“官本位”,转变思路。大学生下乡不求当官,而是服务;其前程不在于升公务员,而是创业。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早已使行政性的人民公社解体,试办村民自治,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若再村村设官强化行政,实在有违改革潮流。
编外设村官,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文革”时为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难题,曾进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农村并非不需要有文化的知青、大学生,知青下乡也确曾提高了落后农村的技术文明程度,但农村更需要的是科技人才而不是官,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行政化而是市场化。国家既然为农村下拨资金,让大学生下乡,与其用之于设村官,不如用于创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创业的好基地。大学生服务农村,发育农村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其前程不限定为公务员,还可以当能人企业家,其路径也不限于农村,可以向城镇扩展。
如此看,村官既然不是编制内的“官”且需费尽周折才能当上“官”,不如称“村倌”恰当。倌,旧时称服杂役的人,如堂倌、猪倌、牛倌,其实就是打杂。但大学生与旧杂役不同,他们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加上国家划拨的创业基金,可在农村引领农民创业致富,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帮助了广大农民兄弟,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村倌”只是暂时的身份,不能干一辈子,国家发给“工资”,也只定为三四年。如果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眼睛盯着基层农村创业,走市场而不走官场,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出路,而且为政府解了套。如此,大批大学生“村倌”下乡,必能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农村城镇化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