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阅读是读者自愿、自主地在与文本发生对话的理论,文章分别以读者的鉴赏心理过程和古诗词文体特征为起点,试图寻找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在文本细读中扫清障碍、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这样,既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又能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水平,遵循古诗词的文体特征。只有以此为起点,不断摸索教学的有效路径,古诗词教学才有趣味,才有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并使其轻松地应对考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鉴赏心理;文体特征
  古诗词鉴赏教学要寻找有效路径,就必须先弄明白古诗词鉴赏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想,鉴赏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阅读,所以鉴赏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读者自愿、自主地在与文本发生对话。因此要寻找路径,就应该以读者的鉴赏心理和古诗词文体特征为起点,寻找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从读者的鉴赏心理过程寻找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识字明义,感知意象
  由于古诗词是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含蓄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首先需要鉴赏者识字明义,感知诗词中的意象,并把它转换成知觉形象,仿佛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当鉴赏者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时,自然会把这些文字转换成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并形成以下画面:古道的一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树上盘旋着即将归巢的乌鸦;另一边溪水潺潺,水上是一架通往村落的小桥;秋风凛冽,老马瘦骨嶙峋;如血残阳徐徐落下。
  (二)勾连意象,想象补白
  古诗词是空白的艺术,由意象所构成的每一幅画面只是一个艺术“空框”,鉴赏者必须学会“完形填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去推敲,才能发掘诗词的意义和领悟诗人的感情。正如我国古代文论所说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如果视“寻言以观象”为鉴赏的第一步,那么“寻象以观意”就是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思,就是往“空框”里“补白”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把握诗词的精髓。《天净沙·秋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最后一句,前四句都是一个个具体的“象”。鉴赏时,运用想象,勾连意象,一幅萧瑟暮景就呈现眼前,沉浸在孤寂漂泊心情中的游子形象就会浮上心头,鉴赏者自然被一种失意艰难的氛围所包围:深秋的黄昏,一位游子风尘仆仆,他顶着凛冽的西风、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沿着苍凉的古道踟蹰前行。他举目四望,路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都已在老树枝丫上盘旋,而自己,虽然看到溪流上小桥那边人家林立,炊烟袅袅,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能抚平漂泊异乡的孤独的家,又在哪里?
  综上,鉴赏古诗词的心理过程可概括为:感知语言符号,并在脑海里呈现诗中所表现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和再创造,并产生一定的情感。这一过程节节呼应,环环相扣。因此,这一鉴赏心理过程给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心理发展,多调动学生的积極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从古诗词文体特征寻找教学的有效路径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就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动而辞发”说明了诗词创作的动因,作者在客观事物的激发下触景生情,把情感转化成抽象的文字;“披文以入情”,点出了诗词鉴赏的路径,鉴赏者通过语言媒介在抽象的、有限的文字中体会出无限的情感来,并产生艺术共鸣,得到审美享受。另外,古诗词其中一个文体特征就是以意象来组成基本抒情单位。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文(言)”到“象”、由“象”到“情(意)”的路径来进行教学设计,是尊重古诗词的创作原理和文体特征的体现。具体的教学活动可包含以下几步:
  (一)反复诵读,获取整体的审美体验
  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写作者进入状态时,形象、语言、情感会齐涌笔头,脑海中总有一种“声音”始终伴随笔尖颤动。因此,诗人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体验当然也应该从反复诵读中寻找、接近、体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关注诗词中的一字一词,而是对意象作整体感知。还是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并不难感受出作品传递出来孤独寂寞之感,但如果把作品中每一个词拆开再让学生单独来谈一些零散的印象,恐怕就有损诗歌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存在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开展诵读活动,并给予一些诵读指导,如要尊重古典诗歌中相对固定的节奏,四言诗二二拍,五言诗一般读成二二一拍或二一二拍,七言诗一般读二二三拍等;又例如一些韵脚的处理,苏轼的《水调歌头》的韵脚字“天、年、寒、间、圆、缺、全、娟”,由于都是ɑn韵,所以应引导学生将这些字的发音处理得饱满响亮,且声音宜适当拖长,这样更能体会到词人深长的思念和豁达的心胸。诵读环节结束,应该让学生畅谈对作品的初始的整体感受,并且鼓励他们尽可能把作品之于内心的感受细致地描述出来。
  (二)细读品味,化解诗词的语言障碍
  “在把握‘细读’的方法与尺度下,对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挖掘,见微知著,以使学生收获语言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这两个方面帮助学生:一是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二是常用表现手法的认知。
  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词汇非常必要,而且必须下扎扎实实的功夫。众所周知,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只有穿越语言屏障,排除文字障碍,消除古今汉语的距离,才是深入诗歌艺术殿堂的桥梁。例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五岳之首谓“宗”;王维的《使至塞上》、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出现“燕然”一词,那不仅是一个地名,当它进入古诗词中,更多与英雄建功立业有关。又例如“归雁”“子规”“的卢”“易水”“蓬山”“后庭花”“黄金台”“建安骨”“弄扁舟”“闻笛赋”“烂柯人”“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分麾下炙”等,这些教材中的典故,都应该让学生铭记于心。
  (三)鉴赏意象,领略意境
  当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感悟与准确地理解后,就应进入“意象”和“意境”层面进行鉴赏。意象即诗歌的形象,是经过诗人加工的包含作者心志的自然物象,而意象的组合就形成了意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列组合,这里教师起码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让学生懂得寻找意象,学会区分自然物象与诗词意象;二是要理解诗词意象的连接方式,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欣赏诗词的艺术美;三是不可拘泥于意象本身,要“得意而忘象”,才可领悟诗词意境。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把意象一一找出,然后推断意象之间的联系,分辨其色彩、气氛、情调,由此感受它们所寄托的思想情感,看其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如果诗词中有意象群,还需要分辨核心意象。同时,还要判别作者用了怎样的方式来组合意象、创造意境。如李商隐的《嫦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的意象有“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星”“嫦娥”“海”“天”,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几个场景:深闭昏沉的屋内,星汉灿烂的夜空,碧海青天的旷景。连起来,呈现出嫦娥的种种情感、情态——悔恨、孤独、彻夜无眠、度日如年。根据古诗“得意而忘象”的鉴赏原理可知,它并不是要抒写嫦娥,而是和嫦娥一样处境孤寂的人。
  综上,尽管教无定法,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路径选择是应该从尊重读者和文本出发:第一,尊重读者的鉴赏心理,即应当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挂钩,设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第二,尊重教学内容的文体特征,这应为一切阅读教学的起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贻渊.理想为何难以着陆——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目标与内容”献疑[J].中学语文教学,2015(02).
  [3]钱建江.古诗词鉴赏的有效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5(02).
  [4]禇树荣.古诗文阅读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王忠臣74岁,乔廼如75岁,两人结婚53年。  王忠臣喜欢跑步。他每天早上4点出门,6点回家时,老伴已经把热腾腾的早餐摆在桌上了。后来,老伴也开始跟着他一起跑。一开始,她跟不上他,一边追一边喊,吓唬他“不等我就不给你做饭”。他就慢下来等她,拉着她跑。  每天牵手出门跑步,牵手散步,牵手一起买菜。他们跑遍了沈阳,哪儿都去过。沈阳大二环刚建成时,老两口买来面包、矿泉水、火腿肠,王忠臣骑车驮着乔廼如。有
生态翻译学自中国学者提出后十多年来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进展,其在翻译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作者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石,基于斯达克(天水)项目总验配师比
一、引子rn夷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到章武二年,其起因在于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而造成的孙刘交恶,刘备之战略目标在于夺回荆州,重新取得对峙三方中的优势地位,
宪法的生命在于宪法的实行,宪法的实行是宪法效力的外在表现,宪法效力是宪政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对宪法效力的研究关系到我国宪政体系的构建。很多时候我们仅将宪法效力归
期刊
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序幕的重头戏,“河套人”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及其文化曾经以“三步曲”长期掌控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舞台.萨拉乌苏河的旧石器时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大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公司在发展中利用人才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和
这是一起背景复杂的纠纷,谁是合法有效的董事长涉及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及众多企业职工的意愿。2003年2月19日,我们到许昌采访时,见到了180多名职工签名的请愿书,厂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