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红火,《唱吧》的困境与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2012~2013年手机网络音乐的使用率由50.9%上升到58.2%,与其他如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等手机应用相比,呈现压倒性的优势,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用户对于网络音乐应用的需求量巨大,此类软件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而《唱吧》正是此类软件中的佼佼者。
移动音乐软件前景广阔
2012年下半年,随着草根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迅速崛起,一款能够在智能手机上唱卡拉OK的免费社交K歌软件《唱吧》也突然走红,仅仅上架5天就蹿升为中文世界里最火的新兴软件,使用量近百万。继《唱吧》之后,《K歌达人》、《K到爆》和《天籁K歌》等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面上类似的手机K歌软件数量不下50款,《唱吧》也在2012年的苹果应用商店官方榜单中与《手机QQ》、《微信》和新浪微博等巨头共同列入“2012年免费APP十强”,K歌软件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唱吧》创始人陈华认为,这款软件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原因在抓住了刚性需求,“生活里有大量喜欢唱歌的人,唱歌的需求是不会随着时间衰减的,同时,很多人希望被围观,也有很多人想看美女和打发时间。”即便如此,陈华也承认《唱吧》的红火超出了最初设计时的预期。
《唱吧》盈利模式陷窘境
在市场潜力巨大的光环下,《唱吧》也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清晰和如何在众多同质软件中保持优势的难题。归根结底,K歌软件的线上盈利方式无非就是四种:一是在软件内植入广告。二是销售虚拟物品。三是软件收费。四是与运营商合作,定制与K歌有关的个性化服务,从运营商处获得一定的流量配送。无论主打哪一种盈利方式,还是多管齐下,都无法维持大量、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还要面对同类软件的不断涌现及各类产品在界面到功能的雷同。根据《唱吧》的最新公开数据,目前其拥有1.5亿注册用户,500万左右的日均活跃用户。然而,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却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可以这么说,不管《唱吧》多么火热,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种成熟的盈利模式,最终结果都只能是等死。但若找到正确的生存之道,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很多人会认为,《唱吧》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K歌软件,再发展又能怎么样呢?事实上,一个软件能做到什么程度?QQ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超过6亿的用户和以QQ为中心延伸的各种消费渠道,QQ在PC时代堪称最大的赢家。同时,QQ也代表了一种能量,产品的能量不可小觑。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各种应用的时代,任何一个软件都有鲤鱼跃龙门的可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陈华才立志涉足O2O领域进行探索,希望将线上的活跃用户转化到线下,从而寻求更好地盈利模式,打破目前的窘境。
发力线下KTV寻求突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O2O成为了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众企业只要一有机会便将业务往O2O上靠,《唱吧》也不例外。早在 2013年10月,《唱吧》用户量突破1亿时,陈华就已经透露了进军线下KTV的打算。但那时的想法是与线下KTV,包括钱柜、温莎和麦乐迪等传统连锁KTV进行合作,从线上往线下引流,与这些商家进行分成。毕竟相对于投资创建自有KTV品牌,与已经经营完善的KTV合作可能更为保守可靠。然而,也许因为利润分成和资源配置上的分歧,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合作意向。
无奈之下,《唱吧》只能选择自立门户,在不断更新产品功能的同时,积极创建自有KTV品牌。《唱吧》的目标很明确,即充分利用庞大的上亿级音乐爱好者资源,将线上的活跃用户转换成线下的活跃度,并继而找到将海量目标用户转化成消费力的盈利模式,将用户转移到极具潜力的实体KTV中消费,从而实现盈利。这类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在KTV唱歌的趣味性和社交性,也让线上KTV不再单调,变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据了解,与传统的KTV连锁店不同,《唱吧》要发展迷你KTV模式,每个店大概只会有20来个包厢,大量开设线下迷你KTV,用数量取胜,保证每家门店的饱和度和高换房率,从而实现高利润率的增值回报。事实上,《唱吧》此前添加的新功能“包房K歌”除不能合唱外,均与线下KTV活动无异。它实现了用户创建或者加入包房,点歌并排麦在线演唱收听。该功能尤其适合与《唱吧》所开展的线下迷你KTV计划结合,让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和线上线下的用户歌手互动,实现在线点歌和在线支付等操作。
路难行,首吃螃蟹阻碍多多
《美团》和《大众点评》已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但至今也没有传出“美团土菜馆”或者“大众点评烤肉店”开业的消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唱吧》选择线下突围确实勇气可嘉。无论在传统KTV行业,还是K歌软件领域,《唱吧》的举措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然而想法虽好,能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却是个未知数。
阻碍一:高额成本与人才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常驻人口大约300万的城市目前差不多能容纳200家左右的KTV,其中规模较大(超过50个包间)的约有90家。这是一个大家都能做生意的数量,超出以后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而在一个二线城市,KTV前期投入大约每个包间15万,包含房租、装修以及运营费用。一线城市装修、器材费用差不多,但租房成本会高出很多。对于《唱吧》这种盈利情况很尴尬的公司来说,每个包间十几万的投入便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除了前期的资金投入,《唱吧》自建KTV的另一大门槛就是经营人才。据陈华表示,现在《唱吧》产品团队只有60多个人,如何找一群懂互联网又懂线下经营的KTV人才是个难题。陈华最初选择与传统连锁KTV合作,想必就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如果《唱吧》不开门店,选择投资合作的方式就能解决实体店面以及人力资源问题,然而现在都只能靠自己了。 阻碍二:K歌系统与歌曲版权
在解决了前期投入和人才的问题后,《唱吧》还必须考虑目前基于手机的K歌系统能否直接平移到KTV设备上。如果不能平移,势必要自行开发新的系统,而这也需要不少时间和资金。即便可以平移,《唱吧》的系统显然也无法在短期内与耕耘多年的视易和雷石等品牌抗衡,用户未必会欣然接受一个陌生的系统。
如果涉足系统,《唱吧》还需要面临歌曲版权的问题。作为一个互联网分享类产品购买的版权能否进一步用在KTV等商业场合,仍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当然,《唱吧》也可以选择不替换K歌系统,只采用对接的方式,但如此一来,要对接就得解决利润分成问题,毕竟谁都不会在稳定盈利的时候无偿分一杯羹给你。
阻碍三:应用场景缺失
据网上公开描述,《唱吧》设想的实际应用场景就是在KTV里唱歌时也跟《唱吧》的客户端互动。你在北京的KTV里唱,我在大理拿着手机听,听完了打赏你一瓶虚拟的嘉士伯啤酒,马上就被《唱吧》转成一瓶真正的啤酒在北京的KTV里被送到你面前。同时嘉士伯这个品牌再付《唱吧》一笔广告费和销售分成。
事实上,此前已有传统KTV做过此类尝试,区别是只基于同一个KTV。用户可以在KTV滚动屏幕上看到附近哪个包间在唱什么歌曲,如果想听可以点击进去听。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对这种社交应用并不买单。因为来KTV消费本身已经在社交状态,有进一步社交需求的用户相对是少数。即便《唱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也拥有传统KTV所没有的社交方式,但显然也无法轻易解决用户需求这个核心问题。因此,《唱吧》必然要做出更加多元化的尝试,找准用户的真正需求。
阻碍四:传统KTV和互联网大佬的夹击
面对《唱吧》咄咄逼人的态势,众多传统KTV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唱吧》之前,传统KTV就借助团购吸引了很大的流量。《唱吧》落地以后,必然会有许多团购商家看到这个市场,加深与传统KTV的合作。另外,移动互联网企业可以冲击传统行业,而传统行业也未必不能逆袭移动互联网。既然一个软件都能开KTV,传统KTV当然也可以鼓捣一个软件。毕竟,娱乐的东西最容易搭上互联网,9158这类视频主播软件长盛不衰就很能说明问题。
除了传统KTV的反击,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BAT的介入。几乎一切有发展潜力的领域都免不了BAT的参与,倘若K歌软件真的前景广阔,BAT必然不会白白放弃这个市场,毕竟在具备即时通讯和交友功能的软件中加上“包房”功能再简单不过了。当然,若能被BAT收购也未必是一件坏事,陈华就曾直言“在公司未来发展走向上,我们并不排斥被大公司并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2012~2013年手机网络音乐的使用率由50.9%上升到58.2%,与其他如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等手机应用相比,呈现压倒性的优势,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用户对于网络音乐应用的需求量巨大,此类软件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而《唱吧》正是此类软件中的佼佼者。
移动音乐软件前景广阔
2012年下半年,随着草根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迅速崛起,一款能够在智能手机上唱卡拉OK的免费社交K歌软件《唱吧》也突然走红,仅仅上架5天就蹿升为中文世界里最火的新兴软件,使用量近百万。继《唱吧》之后,《K歌达人》、《K到爆》和《天籁K歌》等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面上类似的手机K歌软件数量不下50款,《唱吧》也在2012年的苹果应用商店官方榜单中与《手机QQ》、《微信》和新浪微博等巨头共同列入“2012年免费APP十强”,K歌软件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唱吧》创始人陈华认为,这款软件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原因在抓住了刚性需求,“生活里有大量喜欢唱歌的人,唱歌的需求是不会随着时间衰减的,同时,很多人希望被围观,也有很多人想看美女和打发时间。”即便如此,陈华也承认《唱吧》的红火超出了最初设计时的预期。
《唱吧》盈利模式陷窘境
在市场潜力巨大的光环下,《唱吧》也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清晰和如何在众多同质软件中保持优势的难题。归根结底,K歌软件的线上盈利方式无非就是四种:一是在软件内植入广告。二是销售虚拟物品。三是软件收费。四是与运营商合作,定制与K歌有关的个性化服务,从运营商处获得一定的流量配送。无论主打哪一种盈利方式,还是多管齐下,都无法维持大量、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还要面对同类软件的不断涌现及各类产品在界面到功能的雷同。根据《唱吧》的最新公开数据,目前其拥有1.5亿注册用户,500万左右的日均活跃用户。然而,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却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可以这么说,不管《唱吧》多么火热,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种成熟的盈利模式,最终结果都只能是等死。但若找到正确的生存之道,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很多人会认为,《唱吧》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K歌软件,再发展又能怎么样呢?事实上,一个软件能做到什么程度?QQ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超过6亿的用户和以QQ为中心延伸的各种消费渠道,QQ在PC时代堪称最大的赢家。同时,QQ也代表了一种能量,产品的能量不可小觑。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各种应用的时代,任何一个软件都有鲤鱼跃龙门的可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陈华才立志涉足O2O领域进行探索,希望将线上的活跃用户转化到线下,从而寻求更好地盈利模式,打破目前的窘境。
发力线下KTV寻求突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O2O成为了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众企业只要一有机会便将业务往O2O上靠,《唱吧》也不例外。早在 2013年10月,《唱吧》用户量突破1亿时,陈华就已经透露了进军线下KTV的打算。但那时的想法是与线下KTV,包括钱柜、温莎和麦乐迪等传统连锁KTV进行合作,从线上往线下引流,与这些商家进行分成。毕竟相对于投资创建自有KTV品牌,与已经经营完善的KTV合作可能更为保守可靠。然而,也许因为利润分成和资源配置上的分歧,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合作意向。
无奈之下,《唱吧》只能选择自立门户,在不断更新产品功能的同时,积极创建自有KTV品牌。《唱吧》的目标很明确,即充分利用庞大的上亿级音乐爱好者资源,将线上的活跃用户转换成线下的活跃度,并继而找到将海量目标用户转化成消费力的盈利模式,将用户转移到极具潜力的实体KTV中消费,从而实现盈利。这类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在KTV唱歌的趣味性和社交性,也让线上KTV不再单调,变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据了解,与传统的KTV连锁店不同,《唱吧》要发展迷你KTV模式,每个店大概只会有20来个包厢,大量开设线下迷你KTV,用数量取胜,保证每家门店的饱和度和高换房率,从而实现高利润率的增值回报。事实上,《唱吧》此前添加的新功能“包房K歌”除不能合唱外,均与线下KTV活动无异。它实现了用户创建或者加入包房,点歌并排麦在线演唱收听。该功能尤其适合与《唱吧》所开展的线下迷你KTV计划结合,让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和线上线下的用户歌手互动,实现在线点歌和在线支付等操作。
路难行,首吃螃蟹阻碍多多
《美团》和《大众点评》已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但至今也没有传出“美团土菜馆”或者“大众点评烤肉店”开业的消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唱吧》选择线下突围确实勇气可嘉。无论在传统KTV行业,还是K歌软件领域,《唱吧》的举措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然而想法虽好,能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却是个未知数。
阻碍一:高额成本与人才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常驻人口大约300万的城市目前差不多能容纳200家左右的KTV,其中规模较大(超过50个包间)的约有90家。这是一个大家都能做生意的数量,超出以后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而在一个二线城市,KTV前期投入大约每个包间15万,包含房租、装修以及运营费用。一线城市装修、器材费用差不多,但租房成本会高出很多。对于《唱吧》这种盈利情况很尴尬的公司来说,每个包间十几万的投入便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除了前期的资金投入,《唱吧》自建KTV的另一大门槛就是经营人才。据陈华表示,现在《唱吧》产品团队只有60多个人,如何找一群懂互联网又懂线下经营的KTV人才是个难题。陈华最初选择与传统连锁KTV合作,想必就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如果《唱吧》不开门店,选择投资合作的方式就能解决实体店面以及人力资源问题,然而现在都只能靠自己了。 阻碍二:K歌系统与歌曲版权
在解决了前期投入和人才的问题后,《唱吧》还必须考虑目前基于手机的K歌系统能否直接平移到KTV设备上。如果不能平移,势必要自行开发新的系统,而这也需要不少时间和资金。即便可以平移,《唱吧》的系统显然也无法在短期内与耕耘多年的视易和雷石等品牌抗衡,用户未必会欣然接受一个陌生的系统。
如果涉足系统,《唱吧》还需要面临歌曲版权的问题。作为一个互联网分享类产品购买的版权能否进一步用在KTV等商业场合,仍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当然,《唱吧》也可以选择不替换K歌系统,只采用对接的方式,但如此一来,要对接就得解决利润分成问题,毕竟谁都不会在稳定盈利的时候无偿分一杯羹给你。
阻碍三:应用场景缺失
据网上公开描述,《唱吧》设想的实际应用场景就是在KTV里唱歌时也跟《唱吧》的客户端互动。你在北京的KTV里唱,我在大理拿着手机听,听完了打赏你一瓶虚拟的嘉士伯啤酒,马上就被《唱吧》转成一瓶真正的啤酒在北京的KTV里被送到你面前。同时嘉士伯这个品牌再付《唱吧》一笔广告费和销售分成。
事实上,此前已有传统KTV做过此类尝试,区别是只基于同一个KTV。用户可以在KTV滚动屏幕上看到附近哪个包间在唱什么歌曲,如果想听可以点击进去听。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对这种社交应用并不买单。因为来KTV消费本身已经在社交状态,有进一步社交需求的用户相对是少数。即便《唱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也拥有传统KTV所没有的社交方式,但显然也无法轻易解决用户需求这个核心问题。因此,《唱吧》必然要做出更加多元化的尝试,找准用户的真正需求。
阻碍四:传统KTV和互联网大佬的夹击
面对《唱吧》咄咄逼人的态势,众多传统KTV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唱吧》之前,传统KTV就借助团购吸引了很大的流量。《唱吧》落地以后,必然会有许多团购商家看到这个市场,加深与传统KTV的合作。另外,移动互联网企业可以冲击传统行业,而传统行业也未必不能逆袭移动互联网。既然一个软件都能开KTV,传统KTV当然也可以鼓捣一个软件。毕竟,娱乐的东西最容易搭上互联网,9158这类视频主播软件长盛不衰就很能说明问题。
除了传统KTV的反击,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BAT的介入。几乎一切有发展潜力的领域都免不了BAT的参与,倘若K歌软件真的前景广阔,BAT必然不会白白放弃这个市场,毕竟在具备即时通讯和交友功能的软件中加上“包房”功能再简单不过了。当然,若能被BAT收购也未必是一件坏事,陈华就曾直言“在公司未来发展走向上,我们并不排斥被大公司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