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荼禅一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文化是人类最生活化的成就。范围广泛。包含的主要元素有茶学、茶道、茶德、茶艺、茶礼、茶技、茶俗等等,禅、道、儒等宗教哲学融和了这些元素而形成的“茶文化学”,现在逐渐形成为一门显学。
  禅茶,是茶文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所谓的茶中“禅”,不单是禅宗所说的“禅”,而是通宗通教的“禅”;于是,“禅茶一味”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的最高原则。茶文化应该根据禅茶方法来从事活动,荼文化事业才可能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茶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是人们满足感官享受的东西;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部分,是属灵的宗教修持状态。讲究修行的宗教为什么会与追求感官享受的茶连在一起?何以用物化生活的必需品与讲求精神境界的禅相结合?何以平凡的茶与强调放下修心静虑的禅搭成桥?是茶禅茶,还是禅茶禅?
  佛教自东汉明帝年间(公元58年~公元76年)正式以道家为桥梁传入中土。自来就与中土的儒学、道家两大思想形成相互吸收又彼此竞争的局面,在发展上是走向三教合一的道路,从适应到成长。历经了五六百年之久,最后转化成中国佛教。当时印度佛教的传人,是必须面对西汉初年以董伸舒为首的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东汉以后所流行的黄老道家思想的;到了唐代,大体上还是维持三教并行发展的形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
  佛教为了适应在中土的生存。就必须设法与儒、道思想相融合,从《牟子理惑论》就可看出清晰的轮廓。《牟子理惑论》说:“孔子以五经为道教。”《五经》中的“道”就是儒家之“道”。又说“佛道至尊至大”,“佛道”就是佛教之“道”;儒家讲“三纲五常”之道,佛教讲涅盘寂灭的“八正道”,“佛”、“茶”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信仰层面上,佛、禅、茶与“神”、“仙”的观念经常联系在一起。
  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诚敬,而茶本具有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坐禅离不开茶,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而必然的事。过去的僧侣,多半居住于山林中,很容易种茶,也认为种茶、采茶、喝茶皆是修行、参禅。在禅堂里,每天早上有早茶,下午有午茶。到了过年过节,则以普茶招待寺里大众,可知茶与寺院僧侣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茶,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物质属性,一是精神属性。物质属性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关;精神属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与人文科学相关,这两个属性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结构中,品茶悟禅就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表述,如果要详细地说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很难以言语文字完满地表述出来。所以,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法语。被认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具有深意的公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茶艺是相互依存的,无法须臾离开。中国禅茶文化的影响传到日本形成茶道;韩国为茶礼,主敬存诚;流行于欧美就有所谓的基督禅、午后茶。如果,茶只专注在“色、香、味”上做工夫,品尝茶的滋味,引发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享受,提倡人们去分别、体会某种物质上的感受,最多只能达到思维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在心灵上真正升华到一种体认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
  世间人人都在忙,忙什么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忙是为了不断地追求物欲,由于忙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珍贵的宁静世界,不知向内自我反省,以至于心灵都处于空虚的状态,因为心灵空洞无依而感到空虚,所以要找寻刺激;因为心无所依,所以容易造恶,社会乱象因此滋生。人要在静中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人要能静下来,除了宗教的力量之外,就是借助社会文化的方法得到自觉的智慧,因此,茶艺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最适合现代人的助缘。茶艺是因生理的需求而喝茶,心灵的必须而品茗所形威的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仪轨。
  茶道,是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返还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同样饮茶,同样“色香味”,搞茶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益。
  至于文化的内部结构有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次,2、制度文化层次,3、行为文化层次,4、心态文化层次。茶艺是茶文化结构中的行为文化层次和心态文化层次两个部分的体现;因此,“休去参禅且问茶”,如何在茶中悟禅?应该将茶道精神、禅茶方法,始终关注在茶艺实践过程中。
  茶艺是茶文化凝聚在外的形式表现;茶文化内涵的禅,则透过艺作为载体传达出来。于是,茶可入禅;于是,茶禅一味。自佛禅传入中土借着本土的儒、道信仰得以传承发展,又因儒、道学说与佛禅的道理借着茶的桥梁,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佛禅与茶结合更充实了茶文化的内容,形成了“禅茶”,使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其他文献
茶鳆、茶臼、执壶、茶入、茶匙、茶筹……这些词儿是不是听着很陌生?不过,望文生义,猜猜也能知道肯定是跟茶有关——没错,这些都是茶具。而这些今天让我们听着陌生而新奇的茶具,却是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它们默默地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信息,等着有心的后人读懂它们,从中了解悠久的中国茶文化。  7月18日,“荼香千年一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并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共展出164件(套)
期刊
老友送了1斤珍藏的西岩乌龙,据说这茶也是朋友所赠,是某届茶王赛的比赛用茶,于是不管茶好不好,够不够味,还没打开包装,便已闻到友情的味道了。  高级西岩乌龙茶系选用海拔1250米大浦西岩山顶峰之名贵乌龙茶,一尖两叶茶青为材料,采用特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香、甘、清、滑、醇等特点,素有“西岩茶王”的美誉,是西岩乌龙茶中的极品。打开包装,映入眼帘的是“特制内供”字样,朋友们便有些迫不及待了。古人说喝茶
期刊
“功夫茶”是明清以来风靡于闽北、闽南、粤东以及台湾(即志书中所说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的民间饮茶风习,亦是唐宋以来中国品茗艺术的流风余韵。直至现在,闽、粤、台三地不但此风一仍其盛,而且随着乌龙茶营销区域的扩大,功夫茶的品饮人群更日益增多,功夫茶风已延及东南亚。  近年来,在遍布全国各地的茶艺馆中,“功夫荼”几乎成为茶艺小姐表演或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道节目。虽然各地表演功夫茶的程仪简繁有别,使
期刊
对于钟情茶艺的朋友而言,拥有独具风格的茶席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设计不同风格的茶席设计,茶友们亦体会到了茶艺生活的乐趣。常听茶友介绍,如何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布置茶席,每每谈起,都是眉飞色舞,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不论您的审美情趣如何,借用哪一类的艺术表达形式,首先都要了解设计茶席的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设计茶席需要有一个主题。主题是茶席设计的灵魂,有了明确的主题,我们在设计茶席时才能有的放矢。季
期刊
我走过很多地方,心中最向往的是那圣洁的雪山;我也喝过很多的茶,觉得最能刻画浓密的爱恨情仇的就是武夷肉桂。  在一个夏日的下午,睡醒之后便觉得特别倦怠,于是开始冲泡一壶武夷山马头岩的肉桂,这次尝试用冰川的雪水,没有想到,茶汤刚入口就如同电触一般,一下子惊艳于武夷肉桂在这个时刻所特有的霸气与甘冽,每饮一杯,就特别能沉浸于其间的甘爽岩韵,心头自是感慨无限,口内却一句话也不能表达。  我以前用过自来水,用
期刊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昊钧。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予过龙醢,果馔瑜蟹婿。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  张载这个名字,对中国古典文学没有什么研究的朋友,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提起潘安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看过“星爷”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
期刊
从古至今,闽东就是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沃壤,自产茶之始,就与横亘绵延千年的中国茶业一起闪耀,一起黯淡,一起复兴。爬梳悠悠闽东茶史,它的轮廓逐渐在袅袅的茶烟中清晰,如同它的茶一般醇厚而绵长,令人饮之适然,品之悠然。    千年回眸闽东茶  西晋:闽东茶业的第一道曙光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闽东境内设“温麻船屯”,而有史可考的闽东茶业则肇始于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晋太
期刊
神州大地,茶的品种多种多样,喝茶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同样是茶,甚至是同一种茶,到了不同地方,就被注入不同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彰显出了地域上自然与人文的特点和差异。  南方人爱喝茶,可以说是家家有茶、处处有茶,尤其福建、广东独特的功夫茶更是闻名遐迩。但说实在的,功夫茶的舞台注定只能主要在中国的南方,在其它的地方只能作为一种点缀、一种表演或一种鉴赏。因为,南方相对湿热
期刊
在武夷山当地,有关下梅和赤石究竟谁才是万里茶路的起点的口水仗从来就没停过。尽管下梅村抢先在村口竖立起了一块“万里茶路起点”的石碑,但赤石村的村民仍不断地用赤石宽阔的河面、19座船运码头与下梅村清浅的当溪和4座小码头作对比,试图以此说服来访者赤石才是万里茶路的真正起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茶》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据说昔日的赤石(有青茶号60余家),星村(
期刊
很多人一定都还记忆犹新,去年的8月8日晚8时整,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在开幕式上奏响的华彩乐章中得以圆满,那一刻,那一夜,北京——中国,成了世界的焦点。短短几个小时的开幕式。中华民族璀璨的5000年文明都巧妙地浓缩在了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上,向全世界奉上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中华文化盛宴。其中有一幕,恐怕是令所有茶人都感到无比振奋的:在大浪滔天的大海上,长长的画卷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茶”字,伴随着绿色茶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