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度测量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测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刻度尺的使用必须弄明以下三点.
一、学会观察
1.首先观察外形,刻度尺是否因热胀冷缩或其他原因发生变形,刻度分布是否均匀.
2.观察“0”刻度线是否磨损.
3.观察量程,即一次测量的范围.每次测量前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然后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4.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出的结果越准确.分度值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测量情况而定,并不是每次测量都是越精确越好.
二、学会正确摆放
1.首先要放正,刻度尺与待测边平行放置,若放歪则会出现偏差.
2.“0”刻度线要与待测边起始端对齐,末端所对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若起始端与其他刻度线对齐则要将待测物首尾所对应的刻度值均读出,然后相减方能得到待测长度.
3.刻度尺有刻度的边需紧靠待测边,如果是比较厚的刻度尺需“立”起来放置,见下图:
三、学会正确读数
1.视线与待测边末端对准的刻度线垂直即“正视”,不可斜视、俯视、仰视,否则结果会偏大或偏小.见下图:
2.读取测量结果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下一位,见下图:
该物体长度介于2.7cm和2.8cm之间,超出2.7cm部分要进行估读,不同人、不同时刻估计结果不一定相同,可以估计为0.01或0.02或0.03等均可,所以最终结果为2.71cm或2.72cm、2.73cm.
值得注意的是,若末端正好与刻度线对齐,此时估计值仍需读取,可估读为“0”,见下图: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为5.00cm,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5.00-3.00=2.00cm.
3.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要有单位.物体学科里没有单位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数据.
四、测量误差
测量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差,误差即为测量出的结果与物体真实长度之间的差异.误差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结果越精确,误差越小.但实际测量过程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越好,要看实际需不需要.例如制作窗帘时,常用测量工具,其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即可,没有必要用毫米刻度尺或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而配窗户玻璃时测量长度就需用毫米刻度尺,不需用厘米刻度尺.刻度尺的质量优劣,刻度是否均匀,是否标准,尺是否发生变形等都是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
第二,人的因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估计值不一定相同.为了减小这方面的误差,我们一般采用多测几次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过程中刻度尺需移位,即各次待测物体起始端对应于刻度尺上的不同位置.算得的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个数要与测量结果的个数一致.例如,某同学几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分别为25.78cm、25.75cm、25.78cm、25.74cm,则课本平均长度计算为25.7625cm,测量结果有四个有效字,而计算出六个有效数字,后面0.0025cm数值显然没有意义,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处理,故课本长度的最后结果应为25.76cm.
第三,测量的方法.不同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是各不相同的.
前面叙述的测量方法为基本测量方法,长度测量还有许多特殊、巧妙的测量方法,下面列举几种.
1.化曲为直法:例如测量地图上长江的长度,由于弯弯曲曲不好直接测,我们可以用棉线顺着长江路线摆放,在两端做记号,然后拉直棉线测棉线的长度,再乘以比例尺就可以得到长江在的长度了.
2.累积法:例如测一张纸厚度,可以用多张同样规格的纸累叠起来测量,用测出的结果除以纸的张数就可得到一张纸的厚度.再例如测细铜丝直径,直接测不好测,我们可将其自然地绕在铅笔上(注意两圈之间不留空隙)测其多个直径并列的总长度,再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可达到目的,计算结果需注意有效数字保留问题.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测出50张纸的总厚度为1.12cm,其中1.1cm为准确值,0.02cm为估计值,有效数字有3个,那么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0.0224cm,有效数字比测得的结果多,多出的最后0.0024cm,不可用四舍五入法处理,可保留超出的两位,这与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不同.
3.平移法:例如测圆锥的高、球的直径、砖最长对角线的长等,不好直接测,可将其平移出来再测量,如下图
4.比例法:例如测大楼的高h,可以测大楼影长l,再测同一时刻q米长的直尺竖直放置时的影长p,利用同一时刻,不同物体影长与高度比值相同,可求出大楼的高为ql/p.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巧妙的方法,需同学们留心生活,积极动脑得来,不再一一列举.
一、学会观察
1.首先观察外形,刻度尺是否因热胀冷缩或其他原因发生变形,刻度分布是否均匀.
2.观察“0”刻度线是否磨损.
3.观察量程,即一次测量的范围.每次测量前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然后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4.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出的结果越准确.分度值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测量情况而定,并不是每次测量都是越精确越好.
二、学会正确摆放
1.首先要放正,刻度尺与待测边平行放置,若放歪则会出现偏差.
2.“0”刻度线要与待测边起始端对齐,末端所对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若起始端与其他刻度线对齐则要将待测物首尾所对应的刻度值均读出,然后相减方能得到待测长度.
3.刻度尺有刻度的边需紧靠待测边,如果是比较厚的刻度尺需“立”起来放置,见下图:
三、学会正确读数
1.视线与待测边末端对准的刻度线垂直即“正视”,不可斜视、俯视、仰视,否则结果会偏大或偏小.见下图:
2.读取测量结果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下一位,见下图:
该物体长度介于2.7cm和2.8cm之间,超出2.7cm部分要进行估读,不同人、不同时刻估计结果不一定相同,可以估计为0.01或0.02或0.03等均可,所以最终结果为2.71cm或2.72cm、2.73cm.
值得注意的是,若末端正好与刻度线对齐,此时估计值仍需读取,可估读为“0”,见下图: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为5.00cm,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5.00-3.00=2.00cm.
3.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要有单位.物体学科里没有单位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数据.
四、测量误差
测量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差,误差即为测量出的结果与物体真实长度之间的差异.误差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结果越精确,误差越小.但实际测量过程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越好,要看实际需不需要.例如制作窗帘时,常用测量工具,其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即可,没有必要用毫米刻度尺或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而配窗户玻璃时测量长度就需用毫米刻度尺,不需用厘米刻度尺.刻度尺的质量优劣,刻度是否均匀,是否标准,尺是否发生变形等都是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
第二,人的因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估计值不一定相同.为了减小这方面的误差,我们一般采用多测几次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过程中刻度尺需移位,即各次待测物体起始端对应于刻度尺上的不同位置.算得的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个数要与测量结果的个数一致.例如,某同学几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分别为25.78cm、25.75cm、25.78cm、25.74cm,则课本平均长度计算为25.7625cm,测量结果有四个有效字,而计算出六个有效数字,后面0.0025cm数值显然没有意义,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处理,故课本长度的最后结果应为25.76cm.
第三,测量的方法.不同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是各不相同的.
前面叙述的测量方法为基本测量方法,长度测量还有许多特殊、巧妙的测量方法,下面列举几种.
1.化曲为直法:例如测量地图上长江的长度,由于弯弯曲曲不好直接测,我们可以用棉线顺着长江路线摆放,在两端做记号,然后拉直棉线测棉线的长度,再乘以比例尺就可以得到长江在的长度了.
2.累积法:例如测一张纸厚度,可以用多张同样规格的纸累叠起来测量,用测出的结果除以纸的张数就可得到一张纸的厚度.再例如测细铜丝直径,直接测不好测,我们可将其自然地绕在铅笔上(注意两圈之间不留空隙)测其多个直径并列的总长度,再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可达到目的,计算结果需注意有效数字保留问题.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测出50张纸的总厚度为1.12cm,其中1.1cm为准确值,0.02cm为估计值,有效数字有3个,那么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0.0224cm,有效数字比测得的结果多,多出的最后0.0024cm,不可用四舍五入法处理,可保留超出的两位,这与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不同.
3.平移法:例如测圆锥的高、球的直径、砖最长对角线的长等,不好直接测,可将其平移出来再测量,如下图
4.比例法:例如测大楼的高h,可以测大楼影长l,再测同一时刻q米长的直尺竖直放置时的影长p,利用同一时刻,不同物体影长与高度比值相同,可求出大楼的高为ql/p.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巧妙的方法,需同学们留心生活,积极动脑得来,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