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云南通海6000名蒙古族同胞而言,每年的那达慕大会,其重要程度等同于汉族春节。通海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县城西部兴蒙乡,蒙古人在700多年前因为“历史原因”留居于此,从此繁衍生息,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作为蒙古人传统而保留下来的那达慕大会,是一个联系民族悠远历史的象征,它表明这些已经化身农耕的草原后人,与758年前蒙古忽必烈大军有直接的血脉联系。现在,这个每两年一度的盛会,已近成为通海知名的民俗之旅重要品牌,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和民俗爱好者,其中甚至有远自蒙古、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纷至沓来,对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一探究竟。
2011年的那达慕大会,显得格外盛大和隆重。随着当地人都穿上本民族的服饰“三叠水”,各地蒙古人云集兴蒙,小小的兴蒙乡节日气氛浓郁,狂欢庆祝再次拉开序幕。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那达慕期间,正值兴蒙蒙古族历史文化展馆落成开馆。这座具有南方殿宇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在一片红墙灰瓦的乡村建筑中显得十分庄严气派,但与所有云南庙宇不同的是,里面供奉的是当年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蒙哥和忽必烈。这三位蒙古族先祖在700多年前的南征北战,正是蒙古族出现在云南的直接原因。展馆的一角,几片古老斑驳的碑刻上写道:“吾家籍原蒙古……”,明确告知后人“我从哪里来”。
然而,如果今天旅游者要习惯性地从当地蒙古族服饰、语言、建筑造型上,一眼找到内蒙蒙古族的相同之处,估计已经有些困难,事实上他们的服饰已经更接近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筑上也与通海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建筑相差无几。很显然,在700多年这样一个充足的时光隧道里,已经与原乡隔离的蒙古先民们,不断与当地人通婚,学习当地生产技术,逐渐在服饰、语言、建筑上完成了蜕变。
祭祀先祖的仪式非常隆重,当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断断续续,修葺一新的三圣宫小广场上,穿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老人正在准备祭祀的贡品。与内蒙那达慕不同的是,兴蒙蒙古族在祭祀中加入了五谷作为祭品,带有浓厚的农耕社会特征。不过,随着与内蒙蒙古族人的交往日益增多,古老的蒙古祭祀传统也在逐渐嫁接到仪式之中。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之后,老人用当地特有的“喀卓语”宣布正式开馆,人们鱼贯而入,纷纷聚集在大殿上体验正统的祭祀仪式。2011年度的这场仪式,由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主持进行,在这座温暖的南方小镇,一场南北交融的祭祀仪式,显得别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内蒙古的纯金成吉思汗雕像隆重交接,成为本届那达慕大会的一大亮点。
祭祀活动之后,盛大的那达慕庆祝演出正式开始。彪悍的马队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数百年从事农耕的通海蒙古人来说,这意味着久远传统再次回归。马蹄声得得过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手持哈达列队走来,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祝福。射箭方队、摔跤方队的表演,均有浓郁的蒙古族传统风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历史。突然间,锣鼓四起,炮竹齐鸣,两条威龙出现在会场,男女两只舞龙队身着本土蒙古族服饰,舞动金龙,场面顿时达到高潮,兴蒙蒙古人对龙的崇拜,源于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兴蒙少女阿扎拉做成一条龙,飞回北方草原,飞到了元大都。兴蒙的那达慕,处处能感受到民族交融的痕迹。
四里八乡,大约有近万人涌入了这场盛会,不仅有来自内蒙古的同胞,也有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同胞和各地游客。其中,间或也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老外手持相机,记录眼前难得一见的瞬间。一名法国艺术家在村中徜徉,他告诉记者,在法国就从互联网上偶然知道了这个奇特的蒙古族聚居地的存在,在中国旅行期间,很高兴居然没有与这场南方的那达慕错过。
傍晚,炊烟从村庄中升起,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屋顶,在山下连绵不绝。这就是兴蒙蒙古族乡。这里的人民生存环境、状态与内蒙古已截然不同,草原与马背,早已成遥远的记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达慕。
链接:
通海蒙古族何时定居于此?1252年忽必烈十万大军进入云南,由此蒙古人随之进入。然而不足百年后,1381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30万大军远征云南,这批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繁衍至今,成为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社区。
通海蒙古族还说蒙语吗?兴蒙特有的喀卓语完全不同于周边的语言,它由古老的蒙语同彝族、哈尼族等多种语言混合组成,只有口头流传而没有文字记载,仅在当地的五千多同胞中使用,不能用于对外交流。
去兴蒙旅游还有啥好玩的?通海是云南知名的人文兴盛之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兴蒙离昆明行车时间不足2小时。蒙古族聚居区离县城不远,除了探访蒙古族风情,不容错过的还有闻名遐迩的通海秀山、里山仙人洞,以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杞麓湖,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前往海东村探秘远古“贝丘遗址”。
好玩还要好吃:“太极黄鳝”是兴蒙最著名的特色食品,原生态的田间黄鳝,卷成太极图形状,非尝尝不可。通海也有诸多的小食品可做馈赠佳品,例如豆末糖,斯贝佳食品,以及蒙古族最早聚居的曲陀关出产的美味甜白酒等等。尽可大快朵颐。
2011年的那达慕大会,显得格外盛大和隆重。随着当地人都穿上本民族的服饰“三叠水”,各地蒙古人云集兴蒙,小小的兴蒙乡节日气氛浓郁,狂欢庆祝再次拉开序幕。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那达慕期间,正值兴蒙蒙古族历史文化展馆落成开馆。这座具有南方殿宇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在一片红墙灰瓦的乡村建筑中显得十分庄严气派,但与所有云南庙宇不同的是,里面供奉的是当年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蒙哥和忽必烈。这三位蒙古族先祖在700多年前的南征北战,正是蒙古族出现在云南的直接原因。展馆的一角,几片古老斑驳的碑刻上写道:“吾家籍原蒙古……”,明确告知后人“我从哪里来”。
然而,如果今天旅游者要习惯性地从当地蒙古族服饰、语言、建筑造型上,一眼找到内蒙蒙古族的相同之处,估计已经有些困难,事实上他们的服饰已经更接近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筑上也与通海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建筑相差无几。很显然,在700多年这样一个充足的时光隧道里,已经与原乡隔离的蒙古先民们,不断与当地人通婚,学习当地生产技术,逐渐在服饰、语言、建筑上完成了蜕变。
祭祀先祖的仪式非常隆重,当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断断续续,修葺一新的三圣宫小广场上,穿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老人正在准备祭祀的贡品。与内蒙那达慕不同的是,兴蒙蒙古族在祭祀中加入了五谷作为祭品,带有浓厚的农耕社会特征。不过,随着与内蒙蒙古族人的交往日益增多,古老的蒙古祭祀传统也在逐渐嫁接到仪式之中。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之后,老人用当地特有的“喀卓语”宣布正式开馆,人们鱼贯而入,纷纷聚集在大殿上体验正统的祭祀仪式。2011年度的这场仪式,由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主持进行,在这座温暖的南方小镇,一场南北交融的祭祀仪式,显得别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内蒙古的纯金成吉思汗雕像隆重交接,成为本届那达慕大会的一大亮点。
祭祀活动之后,盛大的那达慕庆祝演出正式开始。彪悍的马队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数百年从事农耕的通海蒙古人来说,这意味着久远传统再次回归。马蹄声得得过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手持哈达列队走来,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祝福。射箭方队、摔跤方队的表演,均有浓郁的蒙古族传统风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历史。突然间,锣鼓四起,炮竹齐鸣,两条威龙出现在会场,男女两只舞龙队身着本土蒙古族服饰,舞动金龙,场面顿时达到高潮,兴蒙蒙古人对龙的崇拜,源于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兴蒙少女阿扎拉做成一条龙,飞回北方草原,飞到了元大都。兴蒙的那达慕,处处能感受到民族交融的痕迹。
四里八乡,大约有近万人涌入了这场盛会,不仅有来自内蒙古的同胞,也有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同胞和各地游客。其中,间或也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老外手持相机,记录眼前难得一见的瞬间。一名法国艺术家在村中徜徉,他告诉记者,在法国就从互联网上偶然知道了这个奇特的蒙古族聚居地的存在,在中国旅行期间,很高兴居然没有与这场南方的那达慕错过。
傍晚,炊烟从村庄中升起,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屋顶,在山下连绵不绝。这就是兴蒙蒙古族乡。这里的人民生存环境、状态与内蒙古已截然不同,草原与马背,早已成遥远的记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达慕。
链接:
通海蒙古族何时定居于此?1252年忽必烈十万大军进入云南,由此蒙古人随之进入。然而不足百年后,1381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30万大军远征云南,这批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繁衍至今,成为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社区。
通海蒙古族还说蒙语吗?兴蒙特有的喀卓语完全不同于周边的语言,它由古老的蒙语同彝族、哈尼族等多种语言混合组成,只有口头流传而没有文字记载,仅在当地的五千多同胞中使用,不能用于对外交流。
去兴蒙旅游还有啥好玩的?通海是云南知名的人文兴盛之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兴蒙离昆明行车时间不足2小时。蒙古族聚居区离县城不远,除了探访蒙古族风情,不容错过的还有闻名遐迩的通海秀山、里山仙人洞,以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杞麓湖,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前往海东村探秘远古“贝丘遗址”。
好玩还要好吃:“太极黄鳝”是兴蒙最著名的特色食品,原生态的田间黄鳝,卷成太极图形状,非尝尝不可。通海也有诸多的小食品可做馈赠佳品,例如豆末糖,斯贝佳食品,以及蒙古族最早聚居的曲陀关出产的美味甜白酒等等。尽可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