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程是增进学生实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课程。实验探究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个性,培养科学素质。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科学素质培养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战”的理论。生物实验探究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寻理等教育功能。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生物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要因地制宜
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认识生物的种类还很有限、很模糊,同时又没有任何一个场所能把所有生物都挂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学校内及周边的生物,尽量交代其生物学名。当学生们认识了身边常见的生物,就好像参加了一次野外实习,因此,在生物实验中,要考虑学生原有实际水平,选择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要降低成本,就地选择实验材料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是实验成败的关键,选择生物实验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可操作性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教材提供的做法是四个腐乳瓶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四个一样的腐乳瓶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还是比较有困难的,因此可将容器改为自封袋,每位同学发两个,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设计并实施,有效化解了实验难度,拓宽了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2.2可控性
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不好控制,对光、振动、声响都有反应,通过对比,蚯蚓的可控性更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就可看到明显效果。这样,操作难度降低,缩短了时间,而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一致。
3.注重对学生的教育
3.1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意识、爱护环境意识
德育教育是“行”与“知”的结合。在生物实验探究中经常用到各种药品,特别是各种小动物、花草等。如不加以节约和爱护,既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又会破坏环境。如在《叶片的结构》教学中,可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轻摇小树,观察树叶落下的情况。但要强调:动作要轻,不要只摇一棵小树,否则小树会受不了的。这时,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摇小树了,而是捡起地上刚刚落下的叶子,随手一抛来观察叶子落下的情况。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某某同学不仅仅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创新精神。把摇落树叶改成洒落树叶来实验,多好啊!”在生物探究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贯彻这一教育,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或创设情境。
3.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的协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在二人分组实验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分工协作,或二人共同协作去完成一个实验,从而人人成为实验者,而非旁观者。要努力避免在实验中个别同学“独揽大权”,不让别人插手;要对表现好的组别提出表扬,从而使学生养成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4.在实验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科学素质教育
4.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一节实验课最为重要,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比如在学生上黑板板书时,我叫所有同学注意观察:他拿起粉笔,写好后又放回到粉笔盒中。就这一点小事(粉笔用后归位),我大加表扬:该同学做事有条理,粉笔头不乱丢,在平时生活中他一定也是一位做事勤勤恳恳、有条理的好同学。进而讲到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显微镜的取用、安放和收取,以及其他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这样,长此以往,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2学会有效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学生之所以对实验探究感兴趣,积极性高,主要是对实验有神秘感、好奇心。但为满足新鲜感而盲目地走进实验室,看什么,怎么看?做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对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观察不到,或认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全面。因此,从实验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重视学生在实验中各种议论、发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见解,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指导其学会科学地观察。
4.3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实验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在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仪器的改革,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源泉。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有好奇心、敢动手、善于新发现、能提出有突破性的见解,有时也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科学素质培养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战”的理论。生物实验探究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寻理等教育功能。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生物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要因地制宜
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认识生物的种类还很有限、很模糊,同时又没有任何一个场所能把所有生物都挂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学校内及周边的生物,尽量交代其生物学名。当学生们认识了身边常见的生物,就好像参加了一次野外实习,因此,在生物实验中,要考虑学生原有实际水平,选择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要降低成本,就地选择实验材料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是实验成败的关键,选择生物实验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可操作性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教材提供的做法是四个腐乳瓶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四个一样的腐乳瓶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还是比较有困难的,因此可将容器改为自封袋,每位同学发两个,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设计并实施,有效化解了实验难度,拓宽了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2.2可控性
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不好控制,对光、振动、声响都有反应,通过对比,蚯蚓的可控性更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就可看到明显效果。这样,操作难度降低,缩短了时间,而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一致。
3.注重对学生的教育
3.1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意识、爱护环境意识
德育教育是“行”与“知”的结合。在生物实验探究中经常用到各种药品,特别是各种小动物、花草等。如不加以节约和爱护,既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又会破坏环境。如在《叶片的结构》教学中,可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轻摇小树,观察树叶落下的情况。但要强调:动作要轻,不要只摇一棵小树,否则小树会受不了的。这时,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摇小树了,而是捡起地上刚刚落下的叶子,随手一抛来观察叶子落下的情况。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某某同学不仅仅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创新精神。把摇落树叶改成洒落树叶来实验,多好啊!”在生物探究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贯彻这一教育,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或创设情境。
3.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的协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在二人分组实验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分工协作,或二人共同协作去完成一个实验,从而人人成为实验者,而非旁观者。要努力避免在实验中个别同学“独揽大权”,不让别人插手;要对表现好的组别提出表扬,从而使学生养成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4.在实验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科学素质教育
4.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一节实验课最为重要,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比如在学生上黑板板书时,我叫所有同学注意观察:他拿起粉笔,写好后又放回到粉笔盒中。就这一点小事(粉笔用后归位),我大加表扬:该同学做事有条理,粉笔头不乱丢,在平时生活中他一定也是一位做事勤勤恳恳、有条理的好同学。进而讲到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显微镜的取用、安放和收取,以及其他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这样,长此以往,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2学会有效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学生之所以对实验探究感兴趣,积极性高,主要是对实验有神秘感、好奇心。但为满足新鲜感而盲目地走进实验室,看什么,怎么看?做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对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观察不到,或认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全面。因此,从实验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重视学生在实验中各种议论、发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见解,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指导其学会科学地观察。
4.3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实验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在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仪器的改革,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源泉。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有好奇心、敢动手、善于新发现、能提出有突破性的见解,有时也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