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善事件看公众研讨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简述:
  
  一、湖北受助大学生没有表达谢意,被取消受助资格
  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受助一年多,没主动给资助者打电话、写信表示感谢,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二、河南慈善总会推出“道德协议”,要求受助者回捐
  河南省慈善总会设立“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的捐助,附带“道德协议”,规定受助学生毕业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爱心传递”疑似“强制执行”。
  
  三、深圳脑瘤打工妹手术后携款回家,未将善款转捐
  深圳打工妹郭小娟,因患脑瘤,曾一度为手术费用而焦虑。奥一网的论坛“爱心特区”得知后为其筹得善款15万元。小娟接到善款时表示,用不完会将其转捐他人。然而手术后,郭小娟将余款10万元携带回了山西老家。
  三块石子几乎是同时投到河面,激起巨大涟漪,各大报刊、网络论坛即刻讨论,抬杠质疑,观点对立,令素日冷僻的“慈善”话题一下子热到了混乱,令人兴奋至极。先收起自家轻车熟路的门内观念,在混乱中抽丝剥茧,急急忙忙地捆好三束鲜活的草根言论,来个三轨并行、三脚着地的摩登结构。一句话:锐利的透视力在踩着门槛的“好事者”当中。
  
  第—个事件:直接涉及“感恩”问题
  
  持“贫困生凭什么非要感恩”观点的综合如下:
  1.强扭的瓜不甜,逼人家说出来的话不好听。不愿意写信不代表不感恩。用自己的思维去套别人的想法,肯定会弄得自以为是想当然。感恩应该是由被资助人主动提出的才好。
  2.农业为工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真要感恩的话,应该是城里人对农村同胞感恩,在你享受大量的国家福利时,享受大量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便利的时候,是否想到,农村的纳税人是享受不到这种回报的。
  3.资助就是一种施舍,资助方同时也奠定了自己的优越感。感恩就是自卑,是承认自己比别人低下,受助方不要感恩,只需奋斗。
  4.汇报什么呢?报喜?有骄傲、撒谎不诚实的嫌疑!报忧?伸手要钱啊!什么也不说?不知道感恩!如果没那么好运气遇到那种真正想做善事的人,选择国家助学贷款吧!
  5.捐了一点钱就想要别人感激涕零、涌泉相报,这种心理包含了多少善良的成分?捐款给贫困生这种行为直接的结果有下面几条:帮别人解了一时之急;为国家分忧解难;自己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受助者感不感恩和这几个结果有关系吗?
  6.所谓“感恩”是否就能成为成年资助人终止资助这些来成年孩子的正当理由呢?资助人开始提出过需要受助生感谢的附加条件吗?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们宽容一点?
  7.无声的资助最动人,应该让善举如一泓清泉在脚下流淌,清澈明亮而又平淡无奇。一个真正想帮助别人的人,是不会在意有没有报答的,更不会在意那一声“谢谢”。
  
  持“贫困生应该感恩”的观点的综合如下:
  1.付出者是普通人,不能要求对方必须有高尚的品质。说到慈善,有种声音总是强调贫困孩子脆弱的自尊,要求捐助者具备极高的品质,这是个误区。不正视慈善行为的层次,只对着最完美的定义去要求慈善家,天下无慈善家矣。
  2.基于常态心理就足以去完成一个慈善行为。同样的,得到资助而心存感谢,心有感谢而略加表达,也不超出人的常态心理。政府济贫属于必须,不能要求人感谢;民间慈善并非必尽的义务,希望受助者有所联系,并不苛刻。
  3.孔子一个学生做了好事,政府要给赏金,问老师应不应该拿,孔子坚定地说应该拿,因为你不拿赏金,别人也就不好意思拿了。都不拿,就等于没有赏金了,做这件事情的人必定会大大减少,这危害才真正大呢。同理,受助者感恩,有利于更多的人自愿捐钱帮助贫困生,这是不辩的事实。受助者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又何言“爱心传递”呢。
  4.捐助是个自愿的行为,捐不捐,怎么捐,捐给谁,都是捐助者的事。生在穷人家,起点比别人低很多,艰难困苦也很多,但不能把账算到资助人身上。社会可能不公,官员可能腐败,可这和帮助你的人没有关系。
  5.不懂得感激的人,很难获得别人的帮助,一个总也得不到他人帮助的人,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个世界上又有谁可以宣布自己是从来也没有,永远也不需要别人帮助的人?那种极度敏感的自尊是健康的么?谁愿意和这种极度自尊的人接触?
  6.为什么委屈呢?有委屈的必要吗?不应该一味地同情他们,支持他们的“委屈”。正确的处世为人,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面对挫折,保持阳光心态,是一个学生必备的素养。要让他们明白“感恩”不是卑躬屈膝,是一份健康的亲人朋友问的情谊。
  7.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受助生该怎样学会向人表示感谢,而不是仅仅理解他们心理上的脆弱。受人资助,向人表示谢意,并不有损尊严,也不降低人格。至于资助人,希望受助者能够说声谢谢,也不能说就损害了慈善的意义。
  折射出来的问题:
  1.宪法规定的义务教育也只有九年,但媒体却总在宣传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上不起全家悲情的消息。有必要吗?父母养育他成人,他是否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舆论和媒体在大肆渲染的公开活动中让他们以受助者身份亮相,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做公益绝不是简单的捐助,把好事做好不容易。
  2.在贫穷、低下,常遭人白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感受到太多的世态炎凉,也对社会持有极度的不信任和不公平感,对他们而言,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读书了,而我们的社会体制也在告诉他们,穷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要读好书其他都不重要。
  3.如今开个什么大会都要请贫困生代表台前讲话。而且总是那么几个人。演讲者对这演讲并不陌生,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毫不怯场。无非就是自己的苦难家史以及对党对社会的感恩,千篇一律,听多见多很难让人感动,难道就没有别的方式了?
  4.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捐赠仪式不恰当。受捐助的贫困大学生不管有多么强的知恩感恩之心,在大庭广众之下亦很难开口。如果受助者在接受捐助过程中不得不有伤自尊地作了表示,可能会产生“情义两清”的感受,而如果没有勉强的表态,也许会一辈子感恩。
  5.如果感谢已经到了要的地步,还不一定要得来,这恐怕才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给予者真正想要的不过是一种道义的肯定:即我的付出是否真的于人有助?如果能得到正面回应,这种心理满足愉悦就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好回报。
  6.如果受助者有义务定期向捐助者汇报的话,那他们就构成了契约关系。这些群体更加需要心理辅导而非“学习面对挫折”,他们站出来接受公开的检阅,被迫接受一个原来不应该由他们接受的标签。天生的不平等令他们拥有更加敏感的自尊。所以我们的捐助制度应该通过第三方来连接捐助者和受助者,这第三方应有公信 力。这些群体可能有的“冷漠、仇视”心理其实继承自成人社会。义工服务有没有到位,捐助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有没有做好受助人隐私的良好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应该充分考虑的。
  7.建议对接受具体人资助而没有感谢的贫困生数量作一个公正的调查,然后再来讨论。这一个或几个人被挖出来披露,并将其放大成普遍的受捐助者。这很不科学,很不公允。正常来讲,绝大部分人受人之恩都会表达感谢的。这极少数没有进行感谢的学生中,是否内心真的都阴暗?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更理智地来看待这件事情。
  
  第二个事件:直接涉及“理念”问题
  
  持“道德协议”是“慈善种子”观点的理由如下:
  1.道德协议像一个雪球,在受助者与捐助者之间的不断滚动中,扩大了慈善基金的受益面和影响力。受助者帮助受助者,受捐赠人又成捐赠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捐助的生生不息,谁能说它不像是一颗慈善种子呢?
  2.人在付出时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情也无法比拟的。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份深刻的喜悦。自愿捐赠让受助者变成捐助者,充分享受这个成就感。
  3.慈善绝不仅仅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民众才是慈善事业的主体。“道德协议”更深刻的期待是:启蒙受助者的慈善意识,进而普及全体参与的平民慈善。
  4.回捐资金不会回流到捐助方手中,而是用来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学生,能有效缓解善款来源不稳定的压力,保证基金的长久运行。
  5.道德协议的“回捐”有个前提,就是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下。也没有规定回捐年限。助学贷款要求受助学生6年内必须还清贷款,否则会有相应的处罚。相比之下.“道德协议”则侧重自我约束,如受助者不履行协议。不会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戒和损失。
  6.道德协议正在逐渐完善中,如果受捐助者没能力回捐资金,可以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回捐”,如帮助孤寡老人,做义工等,奉献劳务、爱心。
  
  持“慈善本身不带强制义务”看法的理由如下:
  1.理想的捐助者和捐助组织者,应该使事情悄然进行,不应该使捐助一事成为喧哗的事件。至于以后对社会的回报,这是一个道德感的问题,而不是法定责任问题。
  2.“道德协议”既然是协商而非强制,就可以不执行,因此协议无用;既然不执行也没有违反协议,会在客观上起到鼓励人们选择道德下限的作用。
  3.从法律这个角度来说,既然捐助者无偿捐助(之前约定条件除外),那么被捐助者就获得该获赠物的所有权,至于受助者是否后来感谢捐助者,那只是道德层面了。
  4.根据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于受助者来说,知恩图报是理所当然的;相对于主动回报来讲,签订协议的回报则相对被动,会让受助者的回捐成为一种负担。
  5.“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对受助者而言,他们渴望社会的关注,更渴望能得到社会的平等待遇,“道德协议”不能代替“感恩教育”。
  不同的慈善理念冲突:
  西方发达国家的捐助方可以完全不认识受助者,通过中介提供经济援助,捐助方和中介之间的协定必须尽可能地详尽;捐助方得到税收方面的一定减免,从国家那里得到一些回报。整个过程中,捐助方和受助方可以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当然也就谈不上感恩、汇报学业或者承诺以后对任何方面的报效。受助方愿意去看看捐助方,可以像好朋友一样聊天。
  我们国家的慈善与捐助则不依靠体制来进行,强调人性化,讲究一对一面对面;捐助者和受助者在地位上不平等,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法律性、契约性的,而是约定俗成或者一厢情愿的;受助者需付出一定代价,这可能是自尊心,也可能是必须承担一定的人情或道德义务,比如向资助人感恩,汇报自己的表现,或者保证自己今后做善事等等。
  如果捐助方和受助方的慈善理念和运作方式相同,对彼此权利义务的理解一致,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便极小;如果错住,产生误解和怨气则在所难免。这是一个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慈善理念,古代和现代运作方式的距离和冲突。
  在慈善事业中更应该关注的,是资产千万的中国富豪热衷于哪些生治方式,他们中的多数人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赞赏有加,却对美国富翁的另一个特点:热衷于社会捐赠不甚关注。他们理应是慈善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第三个事件:直接暴露民间募捐的财务监管漏洞
  
  有关问题:
  1.捐款是用来救急还是给受助人买健康保险?是治病还是扶贫?
  2.受助人是拥有捐款,还是拥有捐款的优先使用权?
  3.任何个人和组织可不可以不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自行募捐?
  4.造成小娟事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有关细节:
  1.对于小娟的善款,原定募捐组委会里钱、卡、密码、存折四方监管。募捐组织者承认:“四方监管形同虚设,作为民间爱心组织,我们也没有权权监管,我们本身就是非法的。”
  2.募捐组织者在小娟携款回家后,赶往其家进行经济调查,发现小娟的家境完全能承受康复期的费用。原应在帮助受助人之前进行的资格核定,却安排在捐助之后。
  3.一位救助过小娟的网友因帮助小娟治病时产生过5000元费用,小娟就从善款里将此款报销。一位监管者看到此笔费用产生,就决定不再担负监管责任。
  4.小娟咨询了律师,律师说:“只要把钱用在治疗上,这笔钱由受助者保管就不会违法。”
  5.小娟解释自己携款回家的原因:“只能先保证自己的健康,再考虑其他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
  6.“爱心特区”后来在继续在深圳街头进行募捐活动时,善款数额由过去的3万多元降到1万多元。“小娟事件”财务监管不到位已造成恶劣影响,对团体的公信力是个打击。
  有关原则:
  1.公益捐款使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捐款人的意愿。小娟事件中捐款人的意愿是善款仅限于手术。因此,小娟手术后,就应该按照事前与捐款人的协议去做,将余款交出来,将剩余的钱救助其重病人。是“交”不是“捐”,因为这钱不属于小娟。
  2.募捐助组织者应该对受助人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核,通过综合评审来确定资助金额,设立银行账号来监管,住院费和其他治疗费用凭医院的账单实报实销。善款仅限于救命,康复后的调养不应算在其内。
  3.募捐组织者应该采取正规的方式进行募捐活动,不可把信任建立在对方的良心和道德上,要用合同或法律认可的方式来约定双方的行为,以保证慈善活动的良性发展。
  4.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直接具有接受社会捐赠或公开向社会募捐资格的要求很高:首先必须找到一个业务主管部门挂靠、监管;其次要有相当数额的基本保证资金。处于起步阶段的草根组织可以间接取得资格,选择具备筹款资格的基金会或机构合作,不仅解决了筹款的合法性问题,也有利于草根组织与成熟机构优势互补。
其他文献
中午在学校的餐厅吃饭,下楼后看到三个同学冒雨在进行“爱她永不太多——请加入为一位母亲的祝福”的宣传,原来这是为一位同学患重病的母亲在筹集捐款,身边只带了100元,于是全部捐了出去。也许相对于这位母亲的巨额医药费来说,这点帮助是杯水车薪,但我相信这笔小小的善款依然能传递我真诚的祝福。  能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这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毕业后选择了这样一份清贫但有意义的慈善事业工作,很庆幸自己可以每
为不影响福利院老人和孩子的正常生活,重庆市多家福利院开始对形式主义的“一日雷锋”进行委婉拒绝。(3月5日《重庆晚报》)  往年,一临近3月5日这天,各地的学校、机关、企业纷纷“学雷锋、见行动”,前呼后拥的队伍,一拨接一拨,这边前脚没走,那边后脚即到,被子反复叠,清洁反复搞,秀够玩足,拍照走人……可3月5日一过,一切便恢复如常,福利院中,再无慰问的队伍上门,城市街头,也再难见学雷锋者的影子。如此“一
01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位于海淀区上庄镇,总面积157.16公顷。翠湖湿地以人工修复湿地为特点,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园内建有绕水芳径、夕阳远山、凭栏观鸟、蝴蝶谷等多处景点,被誉为“中关村的后花园”“海淀绿心”。02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延庆区,是由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淹没区、滩涂、河流、芦苇沼泽等组成的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总面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随着倒计时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中国观察者注意到了中国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冰雪潜力”。  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之后,中国政府就立下了“3亿人上冰雪”的flag。《2018年中国冰雪产业白皮书》的预计是,中国冰雪产业正在高速增长,2020年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2025年有望直接突破1万亿元,“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将加速实现。从
各位理事:  我受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中华慈善总会2008年的财务工作,请予审议。  2008年,中华慈善总会财务工作在总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民政部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坚持公开、公正、依法、自律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财务法规制度,以做好“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中的慈善财务保障工作为重点,主动加强内部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筹募的善款善物合理分配使用,对筹募的专款
在李丹看来,学习猴戏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师父传授的技艺“化”为自己的风格  2017年11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在故宫畅音阁共同欣赏了《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三个京剧剧目的表演。  其中,时长4分钟的《美猴王》剧目就是京剧里风靡一时的“猴戏”。  猴戏,也被称作“悟空戏”“大圣戏”,一般用来指由齐天大圣孙悟空担任主要角色的剧目
近期以来,慈善正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并且仍在不断升温。《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各种支持政策频频出台,凸显中央高层对此的深度关注,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中,慈善话题也屡屡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管单位,国家民政部于2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2007全国慈善关爱行动启动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成立仪式”。旨在通过政府的主导,联合国内外所有愿意奉献爱心的个人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倡导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于构建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通俗的理解是: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的
我是一家大型商场的导购员。最近,我发现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每天放学后都会准时来到我的文具柜台前,挨个看那些金光闪闪的钢笔。看完钢笔,他会轻轻叹一口气,然后转到相邻的首饰专柜前,盯着一只象牙白的玉手镯痴痴地发呆。  那男孩穿着朴素却干净的校服,斜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旧书包,眼睛很亮也转得很快。总之,浑身上下透着聪明伶俐。  领班也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小男孩,多次叮嘱我和邻柜的同事要小心这孩子的手。  
国庆刚过,丽江的天气日渐转凉。今年有些特别,由于节前开始就霪雨霏霏,旬月不开。才到十月上旬,寒气就有些逼人了。  永胜梦兰孤儿院的孩子们一定也衣单身寒了,要给他们购置御寒越冬的衣服了。我在上班的路上一面走着,一面思忖着找哪一位老板去动员赞助。  “会长,去年给我们资助了五万元助学善款的那位女士打电话来,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才上楼,周主任就向我报告了那么好的消息。  “把孤儿院孩子们的身高尺码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