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深入分析优秀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存在的问题,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张爽全程速度节奏波动过大,影响其竞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邢爱华全程速度节奏较合理,但最大速度能力制约了其竞技表现;王北星具有较强的速度控制能力,但其起动加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全程速度节奏的合理分配及两次比赛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缺一不可;入一弯内道和出二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的加速节奏。
关键词:速度滑冰;女子运动员;速度节奏;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88(2013)03-0001-09
1引言
速度节奏是影响体能类竞赛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速度节奏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1-5],而全程速度变化的量化特征是运动员
速度节奏的基本反映。通过对运动员分段时间、分段平均速度及其衍生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变化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征,为归纳总结速度滑冰项目的制胜规律、构建节奏模型以及诊断、优化运动员个性化全程节奏奠定基础。为此,本文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以个案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探析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存在的问题及为把握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群体特征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的比赛数据为依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速度节奏对体能类竞速项目的影响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调查法
就速度节奏问题与国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训练学专家进行交流、访谈,了解他们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及态度。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获取的比赛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并制图。
2.2.4相关说明
本次统计的数据来自荷兰Heerenveen数字滑冰场举行的2008年短距离世锦赛,图1是该冰场测速点示意图,各测速点与起点的距离分别是:1.13 m(L1),11 m(L2),24 m(L3),39 m(L4),56 m(L5),100 m(L6),112 m(L7),153 m(L8),195 m(L9),250 m(L10),305 m(L11),353 m(L12),L13~L18测速点与L1~L6相同。因L1、L2测速点数据不全,文中未对其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女子外道
参加此次短距离世锦赛的中国女子运动员有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3名著名选手,不知道何种原因,王北星没有参加第二轮的外道比赛。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爽和邢爱华的外道成绩分别是38.49 s和39 s,与她们的竞技水平相符,说明该次比赛她们正常发挥,比赛信息能反映各自的竞技能力和特点。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前400 m的竞赛中,两位选手的滑跑节奏基本一致,可以清楚看出速度变化的四个阶段。首先,在起跑到100 m距离内,运动员都是极力加速,整个速度曲线几乎成一直线,说明运动员在该段距离内努力保持一贯的加速节奏,在100 m处将速度提升到最大速度的85%左右(表2)。在100~208 m的距离内,速度曲线也几乎呈直线型,比赛的场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100~112 m的入弯道准备阶段;二是112~208 m的一弯道阶段。入弯道前的准备阶段属于第一直道的一个部分,但该阶段的加速节奏明显不同于前面,在100 m处有一个显著的拐点。尽管我们获得的是分段平均速度,无法确定拐点的具体位置,但就速度变化的趋势来看,可以确定运动员在入弯道前的准备阶段的确存在调控加速节奏的主观过程,这是为了准确顺利地进入弯道,实现直弯道技术的平稳转换。在112~208 m的一弯道阶段,速度保持平稳上升,在出一弯道时运动员的速度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的98%左右(表2),说明运动员能较好地利用弯道离心作用,借势加速。在208~319 m的第二直道内,运动员基本上是努力维持高速滑行,速度曲线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邢爱华在第二直道的中央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在进入第二弯道后,她们在前半个弯道都有明显的降速过程,在后半个弯道努力维持住速度。运动员从外道出发,在第二弯道时换到内道,内道半径小,曲率大,离心作用大,且运动员高速滑行至此时磷酸盐底物几乎消耗殆尽(约滑跑了25 m左右,表3),乳酸已开始大量累积,机体较疲劳,加上运动员入二弯道的速度都在98%以上,这就给准确顺利的进弯道、实现直弯道技术的平稳转换带来巨大困难[6]。因此,运动员在前半个弯道不可避免地出现降速,以实现安全过渡。
表3显示,邢爱华在前39 m、前56 m和前100 m的分段时间都少于张爽,但领先的时间逐渐减少,在100 m处时,两者时间只相差0.01 s。这说明邢爱华在第一直道的前半段加速节奏非常快,但在过了56 m分段处时,张爽的速度能力开始发挥,在该处实现速度反超(结合表1),致使在前100 m处时,两者的时间基本持平。但表4显示,两者前100 m的分段百分时间相差较大,邢爱华只占全程时间的27.14%,张爽占到了27.5%。尽管相关研究表明,前100 m时间与总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该段是不是越快越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表3还可以看出,就直道与弯道来划分全程的话,张爽的每个分段时间都少于邢爱华,但直道与弯道的趋势并不相同。张爽的第一、二、三直道分别比邢爱华快0.12 s、0.13 s和0.18 s,说明就直道而言,张爽越滑越好。但弯道显示,张爽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分别比邢爱华快0.18 s和0.01 s,说明邢爱华第二弯道滑得相对较好,体现了其疲劳状况下对弯道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从个体直道、弯道的对比分析来看,两者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都是第二直道快于第一直道,第三直道快于第二直道,第二弯道快于第一弯道。但各直道、弯道的时间差显示不同的趋势。张爽的第二直道比第一直道快3.93 s,第三直道比第二直道快0.6 s,而邢爱华的第二直道比第一直道只快了3.72 s,第三直道只比第二直道快0.5 s,说明张爽在直道上的优势在逐渐增大。然而,弯道却是另一种情况,尽管第二弯道距离比第一弯道距离短,两者时间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将运动员横向对比还是能找出两运动员在前后弯道上滑跑节奏的变化。表3显示,张爽第二弯道比第一弯道快了0.9 s,而邢爱华第二弯道比第一弯道快了1.09 s,说明尽管张爽在各弯道上的时间都比邢爱华少,但个体纵向对比再次显示邢爱华第二弯道滑得更好。 在第三直道(401~500 m)内,两位运动员的速度曲线在411 m处出现较大反差,张爽是速度曲线大幅上扬,达到个体最大速度,而邢爱华则表现降速过程。出弯道进入直道时,运动员可以顺势借用弯道惯性保持或加速,再通过一个调整步缓解弯道下肢连续屈蹲蹬冰的紧张,然后再加速并努力维持速度到终点,从图1中可以看出,张爽较好地利用了弯道的惯性作用,而邢爱华则没有利用好。
从运动成绩上来看,邢爱华的39 s和张爽的38.49 s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上述对全程速度曲线的分析,两运动员在前400 m的速度节奏几乎一致,只在出二弯道时表现了不同的速度变化趋势。结合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张爽在全程绝大多数速度点的速度值都大于邢爱华,因此,这是导致运动成绩差异的首要因素。结合表2和图2,尽管张爽在大多数速度点上保持优势,但各点的百分数速度并没有体现同样趋势,而且几乎是邢爱华全程领先。这就说明,抛开速度变化曲线,从加速策略和速度维持能力上来看,两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邢爱华在第二直道中央就已达到最大速度值,且在后程速度波动小,以95%以上的最大速度滑完后程,体现出了较强的速度耐力能力。而张爽的速度曲线出现较大波动,有关研究表明,即使是微小的速度波动也将造成更多的能量损耗[7],反映其速度控制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女子外道
表4是我国女子运动员内道分段速度表,包括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3名优秀运动员。对于王北星而言,尽管38.49 s的成绩与其最好成绩相去甚远,但速度滑冰本身就是一项不太稳定的运动项目,除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对运动成绩有重要影响外,比赛的场地、温度、海拔等环境因素对运动成绩也有重要影响[10]。参加此次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包括前世界纪录保持者珍妮·沃夫、温哥华冬奥会冠军李相花和欧洲名将安妮·格瑞特森等,其中只有珍妮·沃夫滑进了38 s,第二名安妮特·格瑞特森为38.36 s,第三名李相花为38.46 s,王北星的成绩为第四。因此,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来看,王北星的竞赛成绩也在正常发挥内,其比赛数据能够反映出她具有的速度节奏特征。张爽和邢爱华的成绩分别为38.61 s和38.93 s,同内道一样,她们正常完成比赛。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4 m分段处,王北星的平均速度最低,只有8.46 m/s,邢爱华最高,为8.65 m/s。王北星相对于其他高水平选手(尤其是与其老对手珍妮·沃夫对比),她的启动能力和加速能力并不突出,该次比赛再次反映出同样问题。结合表5也可以看出,该处她不仅速度绝对水平最低,而且个人百分速度也是最低的。有研究[11]
指出,500 m速度滑冰的运动成绩与启动阶段的无氧功率呈高度相关,前三步的加速能力能解释最终成绩差异的50%[12],优秀选手相对于一般选手不是磷酸盐储备更大,而是在开始阶段动员更快,输出功率更高[13]。表4显示,到100 m分段处时,王北星和张爽的平均速度达到12.46 m/s,而邢爱华的只有12.39 m/s,说明在24~100 m这段距离里,王北星的速度提升最多,邢爱华最少。但如果从百分速度来看(表5),邢爱华在该分段处的速度水平仍然最高,说明其加速节奏较快。
100~112 m是入一弯道前的准备阶段,该阶段的滑跑策略对直弯道衔接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内道而言,因为内道半径小,曲率大,要求运动员侧身更低, 对滑跑的稳定性有更大影响[14]。从表4、5可见,王北星在该段距离内平均速度提升了0.76 m/s,邢爱华的速度提升了0.73 m/s,而张爽的速度提升了1.36 m/s。从百分速度上来看,王北星和邢爱华在入一弯道时都是在最大速度的90%左右,而张爽则高达93%。过高的入弯道速度必然会给技术转化带来困难,从一弯道中间处的分段速度就能看出,王北星和邢爱华都利用弯道实现了加速,而张爽则因过高的入弯道速度被迫降速。在一弯道的后半程,3名运动员都实现了加速过程,但在出一弯道时,王北星和邢爱华的速度都在最大速度的97%左右,而张爽的只有93.2%。对比进出一弯道的速度可以发现,王北星和邢爱华利用弯道离心力成功大幅加速,使速度提升了6%左右,而张爽则基本维持原状。说明张爽一弯道滑得不够理想,进弯道速度过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出一弯道后,王北星和邢爱华在二直道中央分段速度提升至最大速度的99%以上,张爽也利用直道大幅加速,使速度提升了近5%,在二直道的后半程,3名运动员都基本上是维持速度,为进入二弯道做准备。就二直道的速度节奏而言,王北星和邢爱华滑得相对合理,经过一个弯道的连续屈蹬滑行后,在出弯道时应充分利用弯道的惯性通过一个调整步来维持或加速,切不可急于加速,然后利用体重蹬冰,使速度缓慢上升,为后半程比赛留有余地。张爽在二直道中央分段处速度提升了近5%,我们可以推断她在二直道前半程必然有一个急加速的努力过程,这对其第二弯道的加速和速度维持是极为不利的。
3名运动员都以极高的百分速度进入了第二弯道,并在弯道的前半程实现了加速,其中邢爱华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运动员第一弯道是内道时,第二弯道则换为外道。外道半径大,曲率小,有利于运动员更好的控制重心平衡,因此尽管3名运动员入二弯道速度都非常快,她们还是可以顺利完成直弯道技术转换,实现弯道加速。二弯道的后半程,只有王北星继续加速至个体最大速度,张爽和邢爱华都小幅降速。
弯道是提频加速的关键区域,张爽和邢爱华在二弯道的后半程降速,说明她们受体能影响,没能继续利用弯道离心作用实现加速。但从出入二弯道的整个过程来看,尽管张爽和邢爱华存在不到0.1 m/s的降速,3名运动员的滑跑节奏较为正常。
第三直道是比赛的最后阶段,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意志品质和技术控制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我们在各类大赛上就能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最后阶段的反超与滑倒现象。从表4可以看到,张爽在出二弯道后411 m处达到个人最高速度14.86 m/s,而王北星和邢爱华都有小幅降速。出弯道进直道的衔接过程运动员可以利用离心力继续保持或加速,因此可以说张爽的这个过程较为合理,遗憾的是她在后一个阶段出现大幅降速。在后面的近80 m滑跑过程中,3名运动员技术动作都较为合理,始终保持个体最大速度的95%以上,其中王北星做的更好,在456 m分段时速度仍高达97%以上,表明她有超强的速度耐力能力。
关键词:速度滑冰;女子运动员;速度节奏;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88(2013)03-0001-09
1引言
速度节奏是影响体能类竞赛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速度节奏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1-5],而全程速度变化的量化特征是运动员
速度节奏的基本反映。通过对运动员分段时间、分段平均速度及其衍生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变化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征,为归纳总结速度滑冰项目的制胜规律、构建节奏模型以及诊断、优化运动员个性化全程节奏奠定基础。为此,本文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以个案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探析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存在的问题及为把握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群体特征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的比赛数据为依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速度节奏对体能类竞速项目的影响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调查法
就速度节奏问题与国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训练学专家进行交流、访谈,了解他们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及态度。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获取的比赛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并制图。
2.2.4相关说明
本次统计的数据来自荷兰Heerenveen数字滑冰场举行的2008年短距离世锦赛,图1是该冰场测速点示意图,各测速点与起点的距离分别是:1.13 m(L1),11 m(L2),24 m(L3),39 m(L4),56 m(L5),100 m(L6),112 m(L7),153 m(L8),195 m(L9),250 m(L10),305 m(L11),353 m(L12),L13~L18测速点与L1~L6相同。因L1、L2测速点数据不全,文中未对其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女子外道
参加此次短距离世锦赛的中国女子运动员有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3名著名选手,不知道何种原因,王北星没有参加第二轮的外道比赛。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爽和邢爱华的外道成绩分别是38.49 s和39 s,与她们的竞技水平相符,说明该次比赛她们正常发挥,比赛信息能反映各自的竞技能力和特点。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前400 m的竞赛中,两位选手的滑跑节奏基本一致,可以清楚看出速度变化的四个阶段。首先,在起跑到100 m距离内,运动员都是极力加速,整个速度曲线几乎成一直线,说明运动员在该段距离内努力保持一贯的加速节奏,在100 m处将速度提升到最大速度的85%左右(表2)。在100~208 m的距离内,速度曲线也几乎呈直线型,比赛的场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100~112 m的入弯道准备阶段;二是112~208 m的一弯道阶段。入弯道前的准备阶段属于第一直道的一个部分,但该阶段的加速节奏明显不同于前面,在100 m处有一个显著的拐点。尽管我们获得的是分段平均速度,无法确定拐点的具体位置,但就速度变化的趋势来看,可以确定运动员在入弯道前的准备阶段的确存在调控加速节奏的主观过程,这是为了准确顺利地进入弯道,实现直弯道技术的平稳转换。在112~208 m的一弯道阶段,速度保持平稳上升,在出一弯道时运动员的速度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的98%左右(表2),说明运动员能较好地利用弯道离心作用,借势加速。在208~319 m的第二直道内,运动员基本上是努力维持高速滑行,速度曲线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邢爱华在第二直道的中央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在进入第二弯道后,她们在前半个弯道都有明显的降速过程,在后半个弯道努力维持住速度。运动员从外道出发,在第二弯道时换到内道,内道半径小,曲率大,离心作用大,且运动员高速滑行至此时磷酸盐底物几乎消耗殆尽(约滑跑了25 m左右,表3),乳酸已开始大量累积,机体较疲劳,加上运动员入二弯道的速度都在98%以上,这就给准确顺利的进弯道、实现直弯道技术的平稳转换带来巨大困难[6]。因此,运动员在前半个弯道不可避免地出现降速,以实现安全过渡。
表3显示,邢爱华在前39 m、前56 m和前100 m的分段时间都少于张爽,但领先的时间逐渐减少,在100 m处时,两者时间只相差0.01 s。这说明邢爱华在第一直道的前半段加速节奏非常快,但在过了56 m分段处时,张爽的速度能力开始发挥,在该处实现速度反超(结合表1),致使在前100 m处时,两者的时间基本持平。但表4显示,两者前100 m的分段百分时间相差较大,邢爱华只占全程时间的27.14%,张爽占到了27.5%。尽管相关研究表明,前100 m时间与总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该段是不是越快越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表3还可以看出,就直道与弯道来划分全程的话,张爽的每个分段时间都少于邢爱华,但直道与弯道的趋势并不相同。张爽的第一、二、三直道分别比邢爱华快0.12 s、0.13 s和0.18 s,说明就直道而言,张爽越滑越好。但弯道显示,张爽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分别比邢爱华快0.18 s和0.01 s,说明邢爱华第二弯道滑得相对较好,体现了其疲劳状况下对弯道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从个体直道、弯道的对比分析来看,两者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都是第二直道快于第一直道,第三直道快于第二直道,第二弯道快于第一弯道。但各直道、弯道的时间差显示不同的趋势。张爽的第二直道比第一直道快3.93 s,第三直道比第二直道快0.6 s,而邢爱华的第二直道比第一直道只快了3.72 s,第三直道只比第二直道快0.5 s,说明张爽在直道上的优势在逐渐增大。然而,弯道却是另一种情况,尽管第二弯道距离比第一弯道距离短,两者时间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将运动员横向对比还是能找出两运动员在前后弯道上滑跑节奏的变化。表3显示,张爽第二弯道比第一弯道快了0.9 s,而邢爱华第二弯道比第一弯道快了1.09 s,说明尽管张爽在各弯道上的时间都比邢爱华少,但个体纵向对比再次显示邢爱华第二弯道滑得更好。 在第三直道(401~500 m)内,两位运动员的速度曲线在411 m处出现较大反差,张爽是速度曲线大幅上扬,达到个体最大速度,而邢爱华则表现降速过程。出弯道进入直道时,运动员可以顺势借用弯道惯性保持或加速,再通过一个调整步缓解弯道下肢连续屈蹲蹬冰的紧张,然后再加速并努力维持速度到终点,从图1中可以看出,张爽较好地利用了弯道的惯性作用,而邢爱华则没有利用好。
从运动成绩上来看,邢爱华的39 s和张爽的38.49 s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上述对全程速度曲线的分析,两运动员在前400 m的速度节奏几乎一致,只在出二弯道时表现了不同的速度变化趋势。结合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张爽在全程绝大多数速度点的速度值都大于邢爱华,因此,这是导致运动成绩差异的首要因素。结合表2和图2,尽管张爽在大多数速度点上保持优势,但各点的百分数速度并没有体现同样趋势,而且几乎是邢爱华全程领先。这就说明,抛开速度变化曲线,从加速策略和速度维持能力上来看,两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邢爱华在第二直道中央就已达到最大速度值,且在后程速度波动小,以95%以上的最大速度滑完后程,体现出了较强的速度耐力能力。而张爽的速度曲线出现较大波动,有关研究表明,即使是微小的速度波动也将造成更多的能量损耗[7],反映其速度控制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女子外道
表4是我国女子运动员内道分段速度表,包括王北星、张爽和邢爱华3名优秀运动员。对于王北星而言,尽管38.49 s的成绩与其最好成绩相去甚远,但速度滑冰本身就是一项不太稳定的运动项目,除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对运动成绩有重要影响外,比赛的场地、温度、海拔等环境因素对运动成绩也有重要影响[10]。参加此次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包括前世界纪录保持者珍妮·沃夫、温哥华冬奥会冠军李相花和欧洲名将安妮·格瑞特森等,其中只有珍妮·沃夫滑进了38 s,第二名安妮特·格瑞特森为38.36 s,第三名李相花为38.46 s,王北星的成绩为第四。因此,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来看,王北星的竞赛成绩也在正常发挥内,其比赛数据能够反映出她具有的速度节奏特征。张爽和邢爱华的成绩分别为38.61 s和38.93 s,同内道一样,她们正常完成比赛。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4 m分段处,王北星的平均速度最低,只有8.46 m/s,邢爱华最高,为8.65 m/s。王北星相对于其他高水平选手(尤其是与其老对手珍妮·沃夫对比),她的启动能力和加速能力并不突出,该次比赛再次反映出同样问题。结合表5也可以看出,该处她不仅速度绝对水平最低,而且个人百分速度也是最低的。有研究[11]
指出,500 m速度滑冰的运动成绩与启动阶段的无氧功率呈高度相关,前三步的加速能力能解释最终成绩差异的50%[12],优秀选手相对于一般选手不是磷酸盐储备更大,而是在开始阶段动员更快,输出功率更高[13]。表4显示,到100 m分段处时,王北星和张爽的平均速度达到12.46 m/s,而邢爱华的只有12.39 m/s,说明在24~100 m这段距离里,王北星的速度提升最多,邢爱华最少。但如果从百分速度来看(表5),邢爱华在该分段处的速度水平仍然最高,说明其加速节奏较快。
100~112 m是入一弯道前的准备阶段,该阶段的滑跑策略对直弯道衔接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内道而言,因为内道半径小,曲率大,要求运动员侧身更低, 对滑跑的稳定性有更大影响[14]。从表4、5可见,王北星在该段距离内平均速度提升了0.76 m/s,邢爱华的速度提升了0.73 m/s,而张爽的速度提升了1.36 m/s。从百分速度上来看,王北星和邢爱华在入一弯道时都是在最大速度的90%左右,而张爽则高达93%。过高的入弯道速度必然会给技术转化带来困难,从一弯道中间处的分段速度就能看出,王北星和邢爱华都利用弯道实现了加速,而张爽则因过高的入弯道速度被迫降速。在一弯道的后半程,3名运动员都实现了加速过程,但在出一弯道时,王北星和邢爱华的速度都在最大速度的97%左右,而张爽的只有93.2%。对比进出一弯道的速度可以发现,王北星和邢爱华利用弯道离心力成功大幅加速,使速度提升了6%左右,而张爽则基本维持原状。说明张爽一弯道滑得不够理想,进弯道速度过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出一弯道后,王北星和邢爱华在二直道中央分段速度提升至最大速度的99%以上,张爽也利用直道大幅加速,使速度提升了近5%,在二直道的后半程,3名运动员都基本上是维持速度,为进入二弯道做准备。就二直道的速度节奏而言,王北星和邢爱华滑得相对合理,经过一个弯道的连续屈蹬滑行后,在出弯道时应充分利用弯道的惯性通过一个调整步来维持或加速,切不可急于加速,然后利用体重蹬冰,使速度缓慢上升,为后半程比赛留有余地。张爽在二直道中央分段处速度提升了近5%,我们可以推断她在二直道前半程必然有一个急加速的努力过程,这对其第二弯道的加速和速度维持是极为不利的。
3名运动员都以极高的百分速度进入了第二弯道,并在弯道的前半程实现了加速,其中邢爱华达到了个体最大速度。运动员第一弯道是内道时,第二弯道则换为外道。外道半径大,曲率小,有利于运动员更好的控制重心平衡,因此尽管3名运动员入二弯道速度都非常快,她们还是可以顺利完成直弯道技术转换,实现弯道加速。二弯道的后半程,只有王北星继续加速至个体最大速度,张爽和邢爱华都小幅降速。
弯道是提频加速的关键区域,张爽和邢爱华在二弯道的后半程降速,说明她们受体能影响,没能继续利用弯道离心作用实现加速。但从出入二弯道的整个过程来看,尽管张爽和邢爱华存在不到0.1 m/s的降速,3名运动员的滑跑节奏较为正常。
第三直道是比赛的最后阶段,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意志品质和技术控制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我们在各类大赛上就能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最后阶段的反超与滑倒现象。从表4可以看到,张爽在出二弯道后411 m处达到个人最高速度14.86 m/s,而王北星和邢爱华都有小幅降速。出弯道进直道的衔接过程运动员可以利用离心力继续保持或加速,因此可以说张爽的这个过程较为合理,遗憾的是她在后一个阶段出现大幅降速。在后面的近80 m滑跑过程中,3名运动员技术动作都较为合理,始终保持个体最大速度的95%以上,其中王北星做的更好,在456 m分段时速度仍高达97%以上,表明她有超强的速度耐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