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弱参与型政党政治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多党制的雏形,以西方民主国家为模板的政治体制在俄罗斯建立起来。在普京时期,超级总统制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俄罗斯政党政治越来越呈现出“弱参与型政党政治”的特点,由此产生的政党功能逐渐工具化,失去了政党政治的真正意义,而这正是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俄罗斯 弱参与型政党政治 政党工具性价值
  
  2008年5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誓就职,接替连任两届的普京,成为俄罗斯第三任总统。随即,梅德韦杰夫提名普京为总理。日前,普京再次宣布参选总统,并表示一旦当选,将提名梅德韦杰夫担任政府总理。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风云背后,俄罗斯政党政治格局和体制发生了怎样变化呢?
  叶利钦执政后,俄罗斯实现了由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并且在1993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中确认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然而在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政党政治呈现出与西方多党制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俄罗斯政党功能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疏离。
  弱参与型政党政治的形成
  何谓“弱参与型政党政治”?选举是民主的本质,而政党政治是选举的载体。因此,西方国家的民主制是通过政党政治实现的。现代政党政治的基本框架,就是民众通过政党作用于公共权力的过程。①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对民主作了划时代的界定:“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②这一定义被亨廷顿称为民主的程序定义,拉里·戴蒙德则称之为民主的底线定义。据此,判断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所依据的标准是看其中最具影响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投票,而且基本上所有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③
  苏联解体后,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通过选举获得国家政权的道路被切断,因此政党只能通过选举而存在,与“权力”相分离,因此,俄罗斯政党政治可以被称为“弱参与型政党”。这不但指参加竞争性选举的参与动力匮乏,而且还包涵在政治体制架构中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能力薄弱。
  弱参与型政党政治形成的历史脉络。每一个新的制度设计都是路径依赖的终点,同时成为下一个制度变革的起点。因此历史的转折点“可能带来极其深远持久的影响。”④当前俄罗斯的弱参与型政党政治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制度变迁的历史转折点所形成的。
  受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左右,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一党集权的统治模式,党内缺乏民主,党外缺乏监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主化浪潮中,苏共开启了结构性的、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下来改革苏联的政党制度,以使苏共成为符合西方民主化标准的政党。戈尔巴乔夫认为,党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造成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立即颁布了俄罗斯国家机关非党化的总统令,并于7月份的苏共二十八大最终确立了党的新体制。“8·19”事件后,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可以理解成是其个人出于保住苏联总统位置的考虑,他想以超党派身份继续保留苏联的一个尝试。“保位不保党”也反映了俄罗斯人对政党政治的工具化认识逻辑。
  普京担任总统后,2001年颁布了《政党法》,俄罗斯政党政治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但是普京政党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有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⑤。然而,时至今日,俄罗斯政党政治并非按照严格的多党制原则组织起来,而是按照专业的原则建立的⑥,是“以议会多数派为依托的政府”。⑦正因为如此,普京认为目前俄罗斯的政党体制还不成熟,缺乏稳固的全国性政党,不具备由议会多数党组阁的条件。
  俄罗斯政党功能的工具性价值
  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独特的政治角色定位,使其在政治制度的实行和自身的活动中,不仅能通过权力和政治制度,而且还能通过思想意识和各种社会单位,组织和指导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⑧然而俄罗斯政党功能却体现得不明显,表现出特有的工具性价值,具体表现在:
  政党在议会中没有组阁权,与国家权力绝缘。政党政治的真正意义在于政党代表一定的利益群体对国家权力分配的竞争性参与,即政党通过竞争性选举争取成为执政党,继而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在俄罗斯,在议会中获胜的政党,却没有组阁的权利。
  大部分政党成为个人攫取政治权力的工具。大部分政党的建立是由领袖推动的,而不是政党推出领袖,相应的,政党的运作不是靠成熟的制度和纲领,而是取决于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
  党的组织纪律涣散,很多政党和政治组织虽然都有自己的政纲和政治主张,但对其章程的制定却流于形式,没有严格的纪律。这导致一些政党的领导人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暂时结合到一起,事后分道扬镳的现象很普遍。
  政党不具有代表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的代表性。表达功能和沟通功能是政党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在俄罗斯超级总统制下,政党只是充当政治权力的工具和合法性来源,缺乏对社会利益的代表性价值。由于俄罗斯政治的两极分化,使得政党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支持或反对总统的立场上,而非以利益结构为基础。因此,政党在确定和协调利益方面的努力实际上只是激化了矛盾。马西雅·A·维格尔指出:“俄罗斯的政治危机源于政府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权力转移的特征必然是精英转换,而不是极权体制向民主的激烈转轨。尽管苏联共产党解体以来,俄罗斯政党数目激增,但是依然不存在转轨背景中为政治统治开发社会基础的代表性的政党体制。”
  政党纲领雷同,政党去意识形态化。俄罗斯政党体系中各政党政治界线模糊不清,各政党和政治组织大多从实用主义出发,在政治斗争中左右摇摆,甚至抛弃党的立场和原则,因此,各政党纲领雷同现象严重。突出的表现为,各政党都把“民主”、“自由”等流行概念作为本党的主张。因此,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各政党相互攻击和拆台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使得选民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人甚至干脆放弃投票,从而出现投票率空前低下的状况。
  俄罗斯超总统制政治体制的结构性诱因
  政党与总统——超级总统制的制度安排。俄罗斯的政党政治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之所以不能在竞争中产生一个执政党,与人们对政党的“极度不信任”和厌恶有关。后苏联时期人们之所以选择叶利钦而拒绝给各种政党以实质性的政治支持,就是受到:总统=秩序,政党纷争=混乱观念的支配。
  俄罗斯产生“超级总统制”自有俄罗斯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性。考虑到历史上俄罗斯议会制试验失败的教训,人们相信俄罗斯没有议会制的历史基础。在总统集权制下,总统高踞一切分支权力之上,不仅对建立制衡机构不感兴趣,而且还拒绝建立执政党。然而,高高在上的总统依然需要杜马这样的代议机构存在,需要政党制度的存在,使自己更具合法性。
  政党与议会——政党体系的局限性。俄罗斯采取的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数制结合的混合选举体制,议会比例代表制造成了难以形成一党过半或一党垄断的机制,从客观上促成了政党政治的软弱。而总统选举以多数制为基础,由于政党脆弱、不稳定,因此总统候选人则起着政党领导人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整合议员观点,而这又加剧了政党的边缘化倾向。
  根据杜马选举法,国家杜马450名代表中,半数由全联邦选区选举产生,代表候选人名单由经过登记的全联邦性政党、政治运动或其他竞选联盟提名,获7%以上选票者有权进入议会,在议会中产生议会党团。俄罗斯杜马各议会党团之间的协同水平很低,导致议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利。由于缺乏执政党起整合和稳定作用,议会联盟没能起到有效制衡、监督总统和政府的作用。
  结 论
  俄罗斯由党国不分的政党体制转型为当前的“超级总统制”下的弱参与型政党政治,这种政党体制也可以看作俄罗斯向西方政党政治的过渡阶段,然而也有可能回归到政党政治功能的彻底丧失,由此,俄罗斯政党政治转型路径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大东区委党校)
  
  注释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②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7页。
  ③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6页。
  ④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⑤⑦普京2004年《国情咨文》。
  ⑥[俄]罗伊·麦德维杰夫:《普京时期——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⑧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其他文献
【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充分体现出“德”在干部考察中的重要性。应在准确把握人民需求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德的评价,将人民群众评价干部的德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真正做到工作方向正确、发展目标清晰、成效认可广泛,充分体现党的领导干部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优秀本色。  【关键词】干部考评 “德”的评价 人民群众    “德、能、勤、绩、廉”的干部评价标准,“德才兼备
【摘要】农村征地拆迁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征地拆迁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涉及农民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当前我国农村征地拆迁工作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司法救济在拆迁工作中的作用,使拆迁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使农民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关键词】农村 征地拆迁 补偿标准 利益分配机制 农民利益保护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等知识分子的宣传教育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广大青少年的传承作用和普通民众的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不同作用内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大众化 内在 动力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既是丰富
现代经济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商业秘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由于商业秘密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而
【摘要】南诏的行政制度,在总体上效仿唐朝法制建立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同时,倡导君权神授,崇尚军功,实行军政合一的行政制度以及羁縻制。总体特征上较为凌乱、杂糅,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正是这样的行政制度,恰好符合了南诏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南诏行政法律制度 效法唐制 兼收并蓄     南诏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地区蒙舍乌蒙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最强盛之时,其疆域
美是人的基本追求,但过度膨胀的美丽消费超越了人的审美需要,将美丽异化为一种消费符号。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社会分配正义,而且异化了美的内涵,传导了错误的价值观,物化了人的
实体正义"优先论"或程序正义"优先论"以及两者"并重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应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略。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在维
【摘要】毛泽东同志始终把党的廉政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政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廉政建设过程中注重走“以民为本,廉政为民,发动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强调廉政建设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通过查大案、罚高官,对全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与警示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廉政思想 廉政建设 民主建设 群众监督    毛泽东廉政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
【摘要】大学学术权力是大学的本质特性的外化。学术权力的主体是学者和学术组织,根据学术平等、学术自由的原则来行使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但是,在实际的学术权力运行过程中,学术权力分配和运行过程却违背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呈现出学术权力异化和滥用的现象,需要加以关注。  【关键词】大学 学术权力 学术组织 权力分配 权力运行    大学的组织特性    组织是个人行为被社会统合的各种方式,一
我国的法人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制定的,受"宜粗不宜细"之立法原则的影响,其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学界对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特征还有不同的理解。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