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印证 合作探究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合作实验探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1(B)—0056—02
  
   “合作实验探究法”是通过提出问题令学生产生异议,从而使其进入合作探索的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方案,再通过交流、讨论、师生评价、寻求最佳实验方案,最后合作进行实验的过程去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其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下面,我以“常见的碱”教学片段为例,谈一谈“合作实验探究法”的具体运用过程。
   通过第一课时的探究,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两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下一步实施“合作实验探究”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基础知识的铺垫。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引领他们进入能力拓展和创新阶段了。
   [提出问题]:CO2通入NaOH溶液中时无明显现象,是否说明CO2和NaOH不反应?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反应产生某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呢?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并用实验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改进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因此,我向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HCl,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其他小组):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这个气泡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稀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了,但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下面我们用实验说明。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
  获得结论: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溶液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剂,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与NaOH反应,酚酞就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其他小组):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溶液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学生进行实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方案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指示剂,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经,有一些反应就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3: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导致压强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溶液,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就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了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的想法很好,但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呢?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4: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集气瓶中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溶液中,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这将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学生进行实验:气球鼓起,成功!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
  [反思评价]:以上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小组讨论、交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检验产物的角度考虑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来考虑的。
  [知识应用]:CO2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明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瓶为软塑料瓶变瘪,乙瓶为“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
   [课后反思]:“合作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完全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会了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搜集和加工信息,并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地理教学;学生;兴趣  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63—01    乐学就是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越学越有味,乐在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何以乐之,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否乐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
期刊
某上班族说:我原来早餐吃一根油条,喝一杯豆浆。金融危机影响下,我现在改吃半根油条,另一半留到第二天吃。至于豆浆,则是晚上下班的时候买一杯,分成三份,兑水以后分三天喝。  某私企老板说:我原来开“奔驰”汽车上班,气派!金融危机影响下,现在公司倒闭了,“奔驰”卖了,骑回一辆自行车,风吹雨打的,累啊!  某酒鬼说:我原来每顿饭喝一瓶白干,痛快着呢。金融危机影响下,我现在买回一瓶酒,分开三天喝,有时候还要
期刊
〔关键词〕 科学教学;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习惯;环保;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49—02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的义务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榜样;自主学习;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15—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对语言的使用能力,才能说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做一名高明的“导演”,才能唱好这台育人的
期刊
〔关键词〕 中学数学;活动课;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17—01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增加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创设情境;续编故事;仿编;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2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创
期刊
〔关键词〕 生物课堂;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22—01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    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开放应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灵活运用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并把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引
期刊
〔关键词〕 幼儿教育;音乐氛围;丰富;游戏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39—0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情感艺术。实践证明,用音乐教育幼儿,能培养幼儿的性格,净化幼儿的心灵,升华幼儿的情感,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   
期刊
〔关键词〕 物理教学;逆向思维;设置问题;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49—01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过程、条件、目标、原因和结果都沿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關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层层倒推,一直推到已知条件出现为止,从而确定解题路线
期刊
〔关键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传授;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59—01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只是教个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