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仰贤让人感觉挺神秘的。他很有性格,面部表情不丰富,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冷冷的味道,不好接近。
第一次见他,是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在景德镇的座谈会上。他来的不算早,但他落座时,让人能感觉到他的同行们,尤其是年轻点的工艺师们对他的尊重和敬畏。会上发言,大家都一致推举他,说当官的先讲。但他推辞了,说哪里有官。最后是每个人都讲了,他才简单说了几句,但并没有客套。几句话说得很经典,很有思想和见地。
其中他说到:“目前大家对工艺美术给予关注,会积极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非常可喜,只有在盛世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年来,我总的感觉,就是我们工艺美术行业的地位还不能够和美术界达到平起平坐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美术家协会还没有把工艺美术拉到整个大范畴里,说明还是有歧视。需要大家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呼吁,让工艺美术在我们国家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更好地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
话说得很尖锐,知道余仰贤的身份后,再去品味他的讲话,才会更有感触和明白他所说话的分量。他曾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景德镇市文联名誉主席,景德镇陶瓷协会理事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此看来,他的呼吁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整个行业在争取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景德镇陶瓷学院老院长、老艺术家秦锡麟评价他说:余仰贤为人率真豁达,工作精明务实,创作一丝不苟,艺术成就斐然。
当然余仰贤的经典还在于他作品的创新。景德镇著名的老艺术家王锡良先生称之为“博采众长,独具风韵”,既是对余仰贤艺术创作风格的肯定,也是对他从事艺术工作的总结。余仰贤十四岁师从于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王云泉学画山水,后又随陶瓷艺术家余文襄画雪景山水。五十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余仰贤既有传统,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按他的年龄,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他真的是与时俱进,探索求新。他创作了很多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国家、省、市大赛中多次获大奖,他个人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交流。作品广为海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收藏,有的作品还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
余仰贤的作品风格迥异,呈现出多样性,但严格说有两大体系。一类是具有较强民族传统特征和景德镇地域特性的作品,如古彩山水《水乡》瓶,作品构图巧妙,立体感强,古彩色彩鲜艳稳重,对比强烈。单线平涂,笔墨刚劲豪放,又恰到好处地揉合了现代装饰画表现手法,既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又展现出春绿江南的艺术效果。又如粉彩雪景山水《山村瑞雪》瓶,是采用的景德镇传统雪景彩绘技法。雪后的江南小山村,一片银白。银白玉峰,银白草舍,岸上老树银条苍虬,所有的一切都在白雪的掩藏下,处在沉寂之中。只有白衣黑裤老翁,泛舟冰河,让时光流动起来。“山村降瑞雪,小舟送客忙”,画面给人一种极强的动与静相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余仰贤的另一类作品,题材新颖,画面清新,内容丰富,呈现出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风格和趋向。他将西方优秀的艺术形式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中,吸取精华,博采众长,丰富发展了自己作品的表现语言。如青花釉里红装饰盘《金秋》,青花泼彩模糊青山、岩石,树干枝权笔墨流畅,真的是“一夜秋雨满树金”,满山的金黄遮盖了限帘。再如新彩装饰瓷板《霜叶红于二月花》,整个画面更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小桥流水人家,雁飞帆走云间,群山起伏,远近虚实,皴法自然,苔点有力,将现代绘画的理念、形式与现代陶瓷艺术、传统民族精髓相融合,传递出一种新的陶瓷艺术理念和艺术境界。可见余仰贤不断求新的良苦用心和陶瓷绘画功力的深厚。
余仰贤的陶瓷艺术创作,立足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求出新。在思考中摸索,在实践中求真,把陶瓷艺术当作自己终生的伴侣。
看余仰贤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他的外冷内热。他平静的外表下,实际包裹了一颗炽热的心。如丰子恺前辈曾言:“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爱憎分明的强烈性格,有着细腻敏锐的感情宣泄。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描绘着自己独有的陶瓷艺术人生。
日复一日,岁月流年。我们相信,有一天,余仰贤就是经典。
点评
在景德镇的日子里,余仰贤大师的沉默寡言、温和谦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们是带着任务到景德镇的,我们需要众多大师的理解和支持。座谈会上人气极旺的余大师对我们说了不少支持和鼓励的话,他谈到“收藏界也好,新闻界也好,大家对中国的工艺美术给予很大的关注,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提名奖这个活动充分肯定工艺美术行业,我们应该感谢《收藏界》杂志社来关注和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正是许许多多的余仰贤们的信任和首肯,才能使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在当地见到余大师的作品并不多,回到社里翻阅资料才让我大吃一惊,我看到了一幅足足有几米长的瓷板画《中华魂》,笔墨精到,色彩秀丽,是我所看到的最大一幅瓷板画,堪称经典。这种经典作品如在纸上便不足为奇,但制成瓷板,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尽管我看到余大师笑容可掬地站在瓷板画前,但我体会到的是大师身后“带血的冲刺!”
一个人成为大师,必然有他成为大师的道理。
大师的经典,经典的大师。
(本刊 阎正)
第一次见他,是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在景德镇的座谈会上。他来的不算早,但他落座时,让人能感觉到他的同行们,尤其是年轻点的工艺师们对他的尊重和敬畏。会上发言,大家都一致推举他,说当官的先讲。但他推辞了,说哪里有官。最后是每个人都讲了,他才简单说了几句,但并没有客套。几句话说得很经典,很有思想和见地。
其中他说到:“目前大家对工艺美术给予关注,会积极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非常可喜,只有在盛世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年来,我总的感觉,就是我们工艺美术行业的地位还不能够和美术界达到平起平坐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美术家协会还没有把工艺美术拉到整个大范畴里,说明还是有歧视。需要大家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呼吁,让工艺美术在我们国家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更好地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
话说得很尖锐,知道余仰贤的身份后,再去品味他的讲话,才会更有感触和明白他所说话的分量。他曾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景德镇市文联名誉主席,景德镇陶瓷协会理事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此看来,他的呼吁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整个行业在争取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景德镇陶瓷学院老院长、老艺术家秦锡麟评价他说:余仰贤为人率真豁达,工作精明务实,创作一丝不苟,艺术成就斐然。
当然余仰贤的经典还在于他作品的创新。景德镇著名的老艺术家王锡良先生称之为“博采众长,独具风韵”,既是对余仰贤艺术创作风格的肯定,也是对他从事艺术工作的总结。余仰贤十四岁师从于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王云泉学画山水,后又随陶瓷艺术家余文襄画雪景山水。五十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余仰贤既有传统,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按他的年龄,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他真的是与时俱进,探索求新。他创作了很多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国家、省、市大赛中多次获大奖,他个人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交流。作品广为海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收藏,有的作品还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
余仰贤的作品风格迥异,呈现出多样性,但严格说有两大体系。一类是具有较强民族传统特征和景德镇地域特性的作品,如古彩山水《水乡》瓶,作品构图巧妙,立体感强,古彩色彩鲜艳稳重,对比强烈。单线平涂,笔墨刚劲豪放,又恰到好处地揉合了现代装饰画表现手法,既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又展现出春绿江南的艺术效果。又如粉彩雪景山水《山村瑞雪》瓶,是采用的景德镇传统雪景彩绘技法。雪后的江南小山村,一片银白。银白玉峰,银白草舍,岸上老树银条苍虬,所有的一切都在白雪的掩藏下,处在沉寂之中。只有白衣黑裤老翁,泛舟冰河,让时光流动起来。“山村降瑞雪,小舟送客忙”,画面给人一种极强的动与静相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余仰贤的另一类作品,题材新颖,画面清新,内容丰富,呈现出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风格和趋向。他将西方优秀的艺术形式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中,吸取精华,博采众长,丰富发展了自己作品的表现语言。如青花釉里红装饰盘《金秋》,青花泼彩模糊青山、岩石,树干枝权笔墨流畅,真的是“一夜秋雨满树金”,满山的金黄遮盖了限帘。再如新彩装饰瓷板《霜叶红于二月花》,整个画面更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小桥流水人家,雁飞帆走云间,群山起伏,远近虚实,皴法自然,苔点有力,将现代绘画的理念、形式与现代陶瓷艺术、传统民族精髓相融合,传递出一种新的陶瓷艺术理念和艺术境界。可见余仰贤不断求新的良苦用心和陶瓷绘画功力的深厚。
余仰贤的陶瓷艺术创作,立足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求出新。在思考中摸索,在实践中求真,把陶瓷艺术当作自己终生的伴侣。
看余仰贤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他的外冷内热。他平静的外表下,实际包裹了一颗炽热的心。如丰子恺前辈曾言:“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爱憎分明的强烈性格,有着细腻敏锐的感情宣泄。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描绘着自己独有的陶瓷艺术人生。
日复一日,岁月流年。我们相信,有一天,余仰贤就是经典。
点评
在景德镇的日子里,余仰贤大师的沉默寡言、温和谦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们是带着任务到景德镇的,我们需要众多大师的理解和支持。座谈会上人气极旺的余大师对我们说了不少支持和鼓励的话,他谈到“收藏界也好,新闻界也好,大家对中国的工艺美术给予很大的关注,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提名奖这个活动充分肯定工艺美术行业,我们应该感谢《收藏界》杂志社来关注和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正是许许多多的余仰贤们的信任和首肯,才能使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在当地见到余大师的作品并不多,回到社里翻阅资料才让我大吃一惊,我看到了一幅足足有几米长的瓷板画《中华魂》,笔墨精到,色彩秀丽,是我所看到的最大一幅瓷板画,堪称经典。这种经典作品如在纸上便不足为奇,但制成瓷板,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尽管我看到余大师笑容可掬地站在瓷板画前,但我体会到的是大师身后“带血的冲刺!”
一个人成为大师,必然有他成为大师的道理。
大师的经典,经典的大师。
(本刊 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