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备课支撑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这个案例,我想表达三个观点。第一,支撑课堂教学质量的是常态备课。教学质量是在常态教学中一堂堂课地累积提高的。观摩活动要展示常态课,反对照抄名师教案,“拿来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公开课实践的操作性要体现“绿色”特点: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关注“素课”,避免失真、作秀,课力争上得自然平实,决不摆花架子,让所有听课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的容量要做到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淡化公开课的表演性,强化常态课的素实性。第二,教师备课的投入与课堂教学质量呈正比例。课程实施的第一要务就是备课,因为备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好,才会有好课产生;设计不好,必然导致课堂低效。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与日常备课投入明显成正比。有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或各种检查中“出彩”,得到表扬,他们在备课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法等工作上,而是放在表演性的准备上。由于这样的“备课”不重过程,只重结果,教师没有进入真正的备课状态,所以这样的备课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这是因为教师陷入“唯上”备课的误区之中。第三,最重要的是隐性备课、终身备课。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就是隐性的。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隐性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有些优秀教师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即“备课于书”。隐性备课是“备课于心”。优秀教师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心里、在书上。
其他文献
AIM To evaluate use of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ho do not have access to liver transplant.METHODS Evaluated were end-s
通过对LNG车的要求、特点、和功能的学习和了解,着重分析了供气系统的组成,并对供气系统中各主要元件的特点和连接进行了论述。
AIM To characterize major determinants of 20-year survival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LT).METHODS This longitudinal single-institution study includes 313 conse
AIM:To determine the general and transplant-specific risk factors for fractures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METHODS:We conducted a cohort study of all adult
通过高速公路施工中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新型材料在公路施工领域的广泛用途,总结了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加筋、隔离、防护、防渗、过滤和排水六种功能,并指出在使用时应
针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了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进行成本控制,指出只有做好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才能全面实现项目管理目标,提高企
Liver transplantation(LT)was historically associated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have reduced dra
AIM:To investigate possible disparities in peri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BMI)groups and to simulate the impact that thes
结合项目实例探讨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根据对国内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项目实例的废水特点分析,提出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套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从
对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对全球化下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现代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和历史的方法,解决了中国城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