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9年山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气象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6—2019年山西省五台山、大同、太原、长治、侯马5个站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不同时间尺度上酸雨次数和频率、降水pH、电导率K值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不同酸度各雨量等级酸雨频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山西省酸雨次数和酸雨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pH值范围为5.43—6.49,年平均电导率K值范围为73.4—120μs·cm-1;四季中,秋季平均pH最小,为5.70,春季最高,为6.11,电导率K值春季较高;各月相比,9月酸雨pH值最低,为5.58,4月最
其他文献
利用辽宁阜新国家站(121.7458°E,42.0672°N)的毫米波云雷达(8 mm)和微雨雷达(12.5 mm)对2020年8月12—13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了云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云水平方向发展不均匀,以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为主,云内有时还嵌有对流泡。云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先后出现了层状云降水、层积混合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和层积混合云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亮带特征,但层积混合云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降水强度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
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和非线性滑动回归模型,分析天津市2014—2019年日用电量和气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计算得到不同响应关系下的阈值气温。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的阈值气温在不同响应关系下存在明显差异,在“V”型非线性响应关系下,阈值气温为18.8℃,在“U”型响应关系下,线性不对称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2.3—23.4℃,非线性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3.7—21.7℃;对比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认为“U”型优于“V”型模型,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对阈值气温的影响要素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对舒适区与冷却区的阈值气温影响较
利用FY-4卫星云顶亮温(Cloud Top Temperature,CTT)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19年6—9月大连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重点分析了该地区2019年9月4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特征与雷达回波及CT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雷暴起始于大连东南方向。在雷暴初始阶段,以云闪为主,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7—12 km。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雷达回波强度>30 dBz的区域,对应的云顶高度超过了8 km。闪电活动与FY-4卫星CTT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闪电主要发生在CTT为24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类固体非晶态材料变形与失效的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些模型基于应力驱动分子重排从而在局部流动缺陷处发生剪切转变这一物理图像.该图像是现代剪切转变区
东北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培养层次低、“本土化”不够、课程门类过多、就业定位过窄等问题,因而形成了就业难、对口就业率偏低的困难局面。然而,在该专业的师资、实习、招生、就业等方面,东北三省高校也具有相应的区位优势。东北高校应深入认识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面向东北亚国家的就业市场,切实改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当区分专业方向,改善国内外实习条件,拓展招生就业渠道,以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高分辨率预报模式ECMWF、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业务化区域数值模式GRAPES_Meso和WRF中国全国区域预报模式的降水预报结果进行未来3 d降水集成预报。以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时降水格点产品(CMPA-Hourly,V2.0)作为“观测值”进行建模,采用消除偏差多模式平均法和基于无偏平均绝对误差集成法对中国大陆地区进行降水集成预报,同时采用2800个国家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数据对降水集成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无偏平均绝对误差的降水集成方法能够综合每个模式成
利用1951—2018年大连地区7个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2018年7—8月220个自动站的降水资料及1948—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盛夏大连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各站的高温日数和高温持续日数均列历史首位,持续无降水日数远超历史同期纪录,降水较常年偏少7—8成。大连地区上空受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并叠加欧亚(EU)遥相关型,同时,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呈“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负位相的特
在小说《我亲人的殿堂》中,艾丽丝·沃克从系统力量、情境力量及生态环境物化三方面描写了全球化背景下有色人种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路西法效应,揭示了有色人种在帝国主义和殖
近年来,在长春师范大学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历史文化学院暨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取得积极效果.2020 年,由中心主任张晓刚教授牵头,借鉴国内北京
期刊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环境监测课程的培养目标,从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实验训练和考核形式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该课程现存的问题如下:学生对课程内容偏好严重,学习方式习惯于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学习实验课程后的实践能力一般,考核方式偏向单一的卷面形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增加水污染监测实验课程比重、调整土壤污染内容设置等,使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