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准确性特点,学生常常会出现厌学现象。所谓厌学,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或违背正常的教学活动要求,教与学两方面不协调,表现在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作业不会做,不能按时完成又不复习巩固,也就是不想学习、不会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这种现象导致不少学生从不听不做到不会听不会做,从而形成数学偏科。
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课上的提问到课后的作业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尽力而又轻松地去完成,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数形结合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动力,形成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
2.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
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得出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与老师的谈话,等等。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途径,重视数学活动
1.质疑。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集”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搪塞,学生是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的问题。
2.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3.实践。
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用的。
总之,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愿意学习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课上的提问到课后的作业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尽力而又轻松地去完成,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数形结合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动力,形成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
2.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
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得出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与老师的谈话,等等。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途径,重视数学活动
1.质疑。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集”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搪塞,学生是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的问题。
2.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3.实践。
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用的。
总之,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愿意学习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