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因此只有创造性的发展地域文化,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才能使其保持民族的魅力。文章结合岭南湾畔住区针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岭南建筑;地域文化;住宅;传统建筑的时代性
Abstract: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not a fixed pattern, also is not only a kind of "cultural heritage". So the only creative development region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moder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ombining ways, can we make it keep national charm. Based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lingnan bay in residential area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ingnan architecture; Regional culture; Residenti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anges of The Times
中图分类号: K89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大的提升了城市化发展。大发展的同时建筑文化受到全球化,多元化的冲击,也出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少创新,建筑的表现方式过于单一,千城一面,原创力不够。二是盲目崇外,追求一些奇特,怪异的东西,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开放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再者,缺少内涵,对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研究不够,同时,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作品不多,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天人合一强调天南地北的建筑有其明显地域性特点,即建筑创作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人文特点等。岭南建筑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的是百越文化,是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这就使岭南建筑渗透着时代性的特点。下面就岭南湾畔住区(广州旧水泥厂地块项目)在规划及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演绎传承岭南建筑风格做简单的评述。
1 工程概况
岭南湾畔住区是一次建筑与岭南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湾路以西,南北均为规划中的城市公园,西面毗邻增埗河,东面紧邻规划的中小学。整个总平面规划扎根于具体的广州这种地理气候,结合自然条件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基地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整个基地地形呈东高西低态势。整个基地地形呈东高西低态势。建筑布局顺应地形,总体规划吸取岭南民居传统布局特点,采用大围合式、整体呈“C”形布局,形成半围合的大庭院。而楼座围合成东开口,引紫气东来。舒爽的东南风穿堂环绕,形成舒适的小气候环境,藏风聚气冬暖夏凉。南北双公园环绕,南面增埗公园,北面规划城市绿地,楼与楼之间布置得体,楼距开阔,阳光充沛。
本项目可建设用地为3.4万m2、总建筑面积约22.4万m2、建筑密度20.39%、绿地率55.9%、容积率4.99,含11栋32层的高层住宅及2栋低层配套公建(幼儿园及会所),共容纳1839户居民居住。住宅首层架空作为入口大堂及绿化庭院,2~32层均为住宅;地下室两层,建筑物的高度均不超出100m。
小区中央配建了超过3万平米的岭南园林,萃取岭南四大名园精粹,园林以水体贯穿,营造“商”、“ 茶”、“丝”、“变”四大主题庭院、十二大景观组团,内种植数百种岭南本地特色花木,绿影婆娑、芳香阵阵,与亭台水榭、假山叠石等特色元素相互交融,相互映衬,步移景异,完美展现千载岭南庭院和岭南水乡的文化神韵。
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组织道路交通系统,着重考虑步行系统的便捷、舒适性,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合理安排好各类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组织好空间与景观,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优美的居住环境,为营造住区良好的生活居住氛围提供物質条件。
按照规划要求对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库。车库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并按就近使用的原则,分配使用。机动车出入口不影响区内居民生活,减少相互干扰。
2 岭南建筑设计风格
2.1住宅平面设计
住宅塔楼由11栋32层高层住宅组成,首层架空功能为住宅大堂及绿化庭院。每栋标准层为一梯六户,户型南北朝向,舒适实用。南北朝向的四户均为三房户型,舒适实用,270度视觉宽广;拼接的两户为二房二厅的小户型,采光通风良好,经济实用。顶层结合立面设置退台及露台,露台上的斜坡面部分镂空,在光影投射下形成丰富有趣的空间。标准层虽然都是小户型单位,但从岭南庭院小天井引风入室吸取经验,都创造条件设置了入户花园,对通风十分有利,同时也符合古代建筑讲究的三进布局,入户花园是进门后的缓冲地带,从大门需经入户花园和厅堂才进主人卧室,此所谓居住中最好的‘三进’格局,藏风聚气十分有利。
2.2 会所平面设计
会所设计从岭南传统西关大屋吸收灵感,平面布置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室内格局不拘一格,亭台、小桥、流水、敞厅等空间相互协调,人们随处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首层入口门采用了传统西关大屋的趟栊,粗大的拉式圆木栅尽显岭南特色。室内设置木桥木方亭,不仅为空间点缀,更将岭南特色中水的元素引入室内。休息厅沿落地窗周边布置古典风格木质美人靠椅,窗周边装饰漏空木花博古,室内外空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整个会所墙上的彩色玻璃满洲窗与古朴的木雕牌匾相呼应。
2.3 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岭南传统灰瓦、青砖、白墙的基本色调,并设置红色墙面和构架以调节色调,整体充满岭南建筑韵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元素和符号。充分结合利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创造出宽敞明亮、通透的大空间。青砖白墙穿插通透大玻璃,空间虚实相间,体块高低错落,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轻盈与通透感,更赋予建筑开放、融通和现代的外在表现,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兼容并蓄。坡屋顶借鉴岭南屋顶形式但以创新的手法表达出来,采用镂空的坡屋顶,让阳光照射到露台。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11栋32层高住宅楼将天井、骑楼等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融汇现代建筑理念,清素淡雅与园林交相辉映,岭南千年灵韵在此以小见大,如图1。
图1 立面设计图
2.4 园林设计
园林配合建筑风格,体现出岭南园林的神韵。庭园内鱼池、假山、游廊、凉亭错落有致,清静幽雅。将亭、廊、水榭及水池、小苑间以曲径小桥相连,错落有致分布于翠竹绿荫之间,亭廊下设挂落,装修精美巧妙,令人赏心悦目,突出岭南庭院生活的诗情画意和精巧细腻。风雨廊两边设美人长靠椅,凭栏眺望,波光水色如诗如画,尽收眼底。庭园西侧顺应地势开池架山,沿桥廊拾级而上,潺潺流水、步移景异,恍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而镶嵌其中的荷塘春色,映于岭南人家的楼阁窗前,水色青青、波光粼粼,体现岭南水乡悠然古朴的情怀,呈现了岭南人对和谐、守道、淡雅的生活追求。
图1 园林设计图
3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3.1 前期策划重视科技成分
(1)岭南居民生态建筑研究
日照和空间视觉分析:确定围合院尺寸,证明设计空间符合人们居住视觉生理尺度。阴影分析对夏至曰相同建筑密度的围合式、半围合式、行列式布局在同一天形成的庭院阴影面积进行计算比较,证明围合院所形成的荫凉环境和热压通风在各种平面布局中是很好的形式。
自然通风风洞模型试验:对广东夏天的主导风向的东、南和东南向均作了测试。试验报告总结和评价,围合院比行列式通风效果好,出现通风不良的部位少。
居住心理分析:通过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分析,围合院具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而且有明显的领域感,符合人们居住心理需求。
通过对岭南民居围合院的各种研究,提出继承和发展岭南建筑的科学依据,并对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2)生态绿地规划的研究
生物量的计算:影响住宅空气碳氧平衡的关键是植物生物总量。按照满足较高的环境质量要求,计算各植物年均生长总量。为该小区提高植物生物总量而选取绿化植物种类和数量提供理论依据。
降温效应测算选取广州常见有代表性的树木测算其中叶面积指数蒸腾强度,为该小区提供了选取主要树木种类的理论依据。
噪声环境测算:设计每个围合院内空间布置成树林的绿地,并提出该小区设计绿化时应充分考虑噪声声源的可视范围、植物的层次、郁闭度和绿化结构,使绿化规划满足隔声,降噪要求。
空气清洁度环境分析:通过现场实测负离子,提出该小区提高负离子浓度和清洁度措施。
3.2 设计策划体现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设计借用传统的岭南文化四宝:岭南建筑、岭南画派、粤曲、广东音乐方面贯穿于各个专业设计中,力图增添小区的岭南文化特色。全区由岭南特色建筑立面,骑楼式商业街、曲艺表演台、粤曲命名组团、岭南画派、岭南园林、岭南装饰等构成了具有时代性的岭南文化特色小区。
3.3實施策划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应用
在小区的建设中重视“四新”应用。
(1)生态绿地规划成果应用:小区环境园林绿化根据生物量的计算等研究成果配置岭南树种树苗,极大改善和美化了环境,生态效果突出。
(2)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土洞灌浆处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改良处理,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给水系统、给排水管材:小区采用了变频调速供水系统,所有的供水管网选用了新材料——钢塑管材和铝塑管材,水表、闸阀均选用铜制品。所有的排水管选用UPVC管材。
(4)屋面隔热材料:选用导热系数极低的隔热新材料——挤塑泡沫隔热板,达到很好的隔热效果。
(5)墙体材枓:全区禁用黏土砖,改用了以实心陶粒砌块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
4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们生活周边,我们在设计传统地域文化的建筑只有与时俱进,结合以上的新科技,才能为传统建筑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时代性。本项目通过对住户使用后的设计回访,大部分住户对本设计比较满意,对新时代这样一个传承岭南建筑的作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觉。
关键词:岭南建筑;地域文化;住宅;传统建筑的时代性
Abstract: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not a fixed pattern, also is not only a kind of "cultural heritage". So the only creative development region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moder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ombining ways, can we make it keep national charm. Based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lingnan bay in residential area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ingnan architecture; Regional culture; Residenti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anges of The Times
中图分类号: K89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大的提升了城市化发展。大发展的同时建筑文化受到全球化,多元化的冲击,也出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少创新,建筑的表现方式过于单一,千城一面,原创力不够。二是盲目崇外,追求一些奇特,怪异的东西,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开放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再者,缺少内涵,对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研究不够,同时,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作品不多,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天人合一强调天南地北的建筑有其明显地域性特点,即建筑创作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人文特点等。岭南建筑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的是百越文化,是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这就使岭南建筑渗透着时代性的特点。下面就岭南湾畔住区(广州旧水泥厂地块项目)在规划及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演绎传承岭南建筑风格做简单的评述。
1 工程概况
岭南湾畔住区是一次建筑与岭南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湾路以西,南北均为规划中的城市公园,西面毗邻增埗河,东面紧邻规划的中小学。整个总平面规划扎根于具体的广州这种地理气候,结合自然条件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基地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整个基地地形呈东高西低态势。整个基地地形呈东高西低态势。建筑布局顺应地形,总体规划吸取岭南民居传统布局特点,采用大围合式、整体呈“C”形布局,形成半围合的大庭院。而楼座围合成东开口,引紫气东来。舒爽的东南风穿堂环绕,形成舒适的小气候环境,藏风聚气冬暖夏凉。南北双公园环绕,南面增埗公园,北面规划城市绿地,楼与楼之间布置得体,楼距开阔,阳光充沛。
本项目可建设用地为3.4万m2、总建筑面积约22.4万m2、建筑密度20.39%、绿地率55.9%、容积率4.99,含11栋32层的高层住宅及2栋低层配套公建(幼儿园及会所),共容纳1839户居民居住。住宅首层架空作为入口大堂及绿化庭院,2~32层均为住宅;地下室两层,建筑物的高度均不超出100m。
小区中央配建了超过3万平米的岭南园林,萃取岭南四大名园精粹,园林以水体贯穿,营造“商”、“ 茶”、“丝”、“变”四大主题庭院、十二大景观组团,内种植数百种岭南本地特色花木,绿影婆娑、芳香阵阵,与亭台水榭、假山叠石等特色元素相互交融,相互映衬,步移景异,完美展现千载岭南庭院和岭南水乡的文化神韵。
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组织道路交通系统,着重考虑步行系统的便捷、舒适性,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合理安排好各类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组织好空间与景观,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优美的居住环境,为营造住区良好的生活居住氛围提供物質条件。
按照规划要求对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库。车库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并按就近使用的原则,分配使用。机动车出入口不影响区内居民生活,减少相互干扰。
2 岭南建筑设计风格
2.1住宅平面设计
住宅塔楼由11栋32层高层住宅组成,首层架空功能为住宅大堂及绿化庭院。每栋标准层为一梯六户,户型南北朝向,舒适实用。南北朝向的四户均为三房户型,舒适实用,270度视觉宽广;拼接的两户为二房二厅的小户型,采光通风良好,经济实用。顶层结合立面设置退台及露台,露台上的斜坡面部分镂空,在光影投射下形成丰富有趣的空间。标准层虽然都是小户型单位,但从岭南庭院小天井引风入室吸取经验,都创造条件设置了入户花园,对通风十分有利,同时也符合古代建筑讲究的三进布局,入户花园是进门后的缓冲地带,从大门需经入户花园和厅堂才进主人卧室,此所谓居住中最好的‘三进’格局,藏风聚气十分有利。
2.2 会所平面设计
会所设计从岭南传统西关大屋吸收灵感,平面布置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室内格局不拘一格,亭台、小桥、流水、敞厅等空间相互协调,人们随处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首层入口门采用了传统西关大屋的趟栊,粗大的拉式圆木栅尽显岭南特色。室内设置木桥木方亭,不仅为空间点缀,更将岭南特色中水的元素引入室内。休息厅沿落地窗周边布置古典风格木质美人靠椅,窗周边装饰漏空木花博古,室内外空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整个会所墙上的彩色玻璃满洲窗与古朴的木雕牌匾相呼应。
2.3 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岭南传统灰瓦、青砖、白墙的基本色调,并设置红色墙面和构架以调节色调,整体充满岭南建筑韵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元素和符号。充分结合利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创造出宽敞明亮、通透的大空间。青砖白墙穿插通透大玻璃,空间虚实相间,体块高低错落,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轻盈与通透感,更赋予建筑开放、融通和现代的外在表现,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兼容并蓄。坡屋顶借鉴岭南屋顶形式但以创新的手法表达出来,采用镂空的坡屋顶,让阳光照射到露台。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11栋32层高住宅楼将天井、骑楼等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融汇现代建筑理念,清素淡雅与园林交相辉映,岭南千年灵韵在此以小见大,如图1。
图1 立面设计图
2.4 园林设计
园林配合建筑风格,体现出岭南园林的神韵。庭园内鱼池、假山、游廊、凉亭错落有致,清静幽雅。将亭、廊、水榭及水池、小苑间以曲径小桥相连,错落有致分布于翠竹绿荫之间,亭廊下设挂落,装修精美巧妙,令人赏心悦目,突出岭南庭院生活的诗情画意和精巧细腻。风雨廊两边设美人长靠椅,凭栏眺望,波光水色如诗如画,尽收眼底。庭园西侧顺应地势开池架山,沿桥廊拾级而上,潺潺流水、步移景异,恍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而镶嵌其中的荷塘春色,映于岭南人家的楼阁窗前,水色青青、波光粼粼,体现岭南水乡悠然古朴的情怀,呈现了岭南人对和谐、守道、淡雅的生活追求。
图1 园林设计图
3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3.1 前期策划重视科技成分
(1)岭南居民生态建筑研究
日照和空间视觉分析:确定围合院尺寸,证明设计空间符合人们居住视觉生理尺度。阴影分析对夏至曰相同建筑密度的围合式、半围合式、行列式布局在同一天形成的庭院阴影面积进行计算比较,证明围合院所形成的荫凉环境和热压通风在各种平面布局中是很好的形式。
自然通风风洞模型试验:对广东夏天的主导风向的东、南和东南向均作了测试。试验报告总结和评价,围合院比行列式通风效果好,出现通风不良的部位少。
居住心理分析:通过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分析,围合院具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而且有明显的领域感,符合人们居住心理需求。
通过对岭南民居围合院的各种研究,提出继承和发展岭南建筑的科学依据,并对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2)生态绿地规划的研究
生物量的计算:影响住宅空气碳氧平衡的关键是植物生物总量。按照满足较高的环境质量要求,计算各植物年均生长总量。为该小区提高植物生物总量而选取绿化植物种类和数量提供理论依据。
降温效应测算选取广州常见有代表性的树木测算其中叶面积指数蒸腾强度,为该小区提供了选取主要树木种类的理论依据。
噪声环境测算:设计每个围合院内空间布置成树林的绿地,并提出该小区设计绿化时应充分考虑噪声声源的可视范围、植物的层次、郁闭度和绿化结构,使绿化规划满足隔声,降噪要求。
空气清洁度环境分析:通过现场实测负离子,提出该小区提高负离子浓度和清洁度措施。
3.2 设计策划体现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设计借用传统的岭南文化四宝:岭南建筑、岭南画派、粤曲、广东音乐方面贯穿于各个专业设计中,力图增添小区的岭南文化特色。全区由岭南特色建筑立面,骑楼式商业街、曲艺表演台、粤曲命名组团、岭南画派、岭南园林、岭南装饰等构成了具有时代性的岭南文化特色小区。
3.3實施策划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应用
在小区的建设中重视“四新”应用。
(1)生态绿地规划成果应用:小区环境园林绿化根据生物量的计算等研究成果配置岭南树种树苗,极大改善和美化了环境,生态效果突出。
(2)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土洞灌浆处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改良处理,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给水系统、给排水管材:小区采用了变频调速供水系统,所有的供水管网选用了新材料——钢塑管材和铝塑管材,水表、闸阀均选用铜制品。所有的排水管选用UPVC管材。
(4)屋面隔热材料:选用导热系数极低的隔热新材料——挤塑泡沫隔热板,达到很好的隔热效果。
(5)墙体材枓:全区禁用黏土砖,改用了以实心陶粒砌块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
4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们生活周边,我们在设计传统地域文化的建筑只有与时俱进,结合以上的新科技,才能为传统建筑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时代性。本项目通过对住户使用后的设计回访,大部分住户对本设计比较满意,对新时代这样一个传承岭南建筑的作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