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围产期内硬膜外麻醉相关发热对新生儿院内感染风险的影响

来源 :医学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产妇围产期内硬膜外麻醉镇痛相关发热对新生儿院内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且接受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产妇237例,根据在生产时体温是否超过38℃分为发热组94例和未发热组143例,分析发热对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的影响,对比不同组别新生儿感染情况,探究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结果产妇硬膜外麻醉相关发热的因素有缩宫素使用、羊水浑浊、分娩麻醉镇痛时间、分娩方式、破膜至分娩时间、第二产程时间(P<0.05);新生儿辅助通气、1、5、10 min Apgar评分与产妇硬膜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足(DF)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DF病情严重性程度,分为轻度DF组、中度DF组和重度DF组,各30例,另选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NC组和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SDM组,比较五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gG、IgM、IgA、补体C
目的分析中医食疗在癌因性疲乏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癌因性疲乏、食疗等为主题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WanFang Data、VIP中检索文献,并辅以追溯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4篇;文献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表期刊来源较多;相关文献共计被引24篇,共引频次197次;共有13篇文献受基金项目支持;药食同源品种31种,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根据临床合理用药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本文主要介绍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设计理念、实现方法及其工作流程,并对系统运行前后门诊用药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应用,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管控工作得到加强,既降低了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又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规范化水平。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指腰椎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形成的一组疾病总称,包括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主要表现为疼痛、肌力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而椎旁肌作为脊柱稳定和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研究表明其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椎旁肌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肝内外胆道结石中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位置隐蔽、病变广泛,临床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临床常规采用切开取石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手术效果不理想。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广泛应用,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就经皮经肝胆道镜禁忌证、适应证、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应用优势作一综述,以期为肝内外胆道结石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具有致残率、病死率搞得特点。目前,临床常规给予手术治疗,以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损伤。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不同手术及手术时机的疗效和预后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文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入手,综述近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与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比较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激光整块切除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双极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行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不同时间点SVV、SVI、CI、MAP、HR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冲洗时间、
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纤维化、慢性炎症等不完全性修复,常导致肢体疼痛、功能恢复不全等后遗症,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对骨骼肌损伤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损伤模型基础上,各种动物模型的建立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梳理开放性肌肉牵拉伤、闭合性电刺激牵拉伤、力竭性损伤、撞击伤、割裂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模型,探讨各实验动物模型在损伤造模机制、肌群、实验动物种属等方面的选择;合理地选择大鼠非侵入性的骨骼肌损伤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根据具体临床疾患模拟的实验目的和客观条件,各类动物模型均具有自身优势和现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循环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及常伴有出血。虽然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T、B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ITP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存在异质性,其原因在于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因此,更好地了解ITP的不同发病机制对于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是必要的。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免疫抑制性细胞对ITP的发病机制存在重要影响。为此,本文主要综述不同免疫抑制细胞在ITP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探索该病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目的探讨抗白细胞介素-33抗体(anti-IL-33)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在RA疾病中的缓解及治疗作用。方法培养人FLS,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TNF-α(+)对照组、TNF-α(+)+anti-IL-33(50 ng/ml)组、TNF-α(+)+甲氨蝶呤(1μg/ml)组。观察RA-FLS的形态结构,并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形态学检测显示,anti-IL-33能缓解经TNF-α处理后导致的F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