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睡千年的“唐青花”
我在海底的“黑石号”沉船里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人将我唤醒,他们帮我起了一个好听的外号——“唐青花”。
我的出生地是河南巩义,阿拉伯商人从唐朝工匠手中将我买下,带上航船。如果当时没有遇上海难,我早应该躺在某个异国家庭中,视作大唐远道而来的稀罕物了。现在的我,只能躺在新加坡的博物馆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黑石号”是艘古老的阿拉伯沉船,它能证明我国在唐代就已开始向阿拉伯地区出口瓷器了。
从元末明初开始,我们家族人才辈出,“青花瓷”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成了海外贸易中的抢手货,不管是西亚、东南亚还是欧洲、美洲,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来到西亚的“元青花”
我觉得自己清秀有气质,可弟弟元青花和我不一样,看上去很有气场,它们的制造工艺要比我先进很多。
据说元朝皇帝喜爱白色,而西亚人喜欢一种蓝中带紫的颜色,于是青花瓷家族在元朝工匠手中改头换面,洁白光亮的衣服上被细细地描上蓝色花纹,既有中国风味,又符合西亚人的审美。通过漫长的陆路或者海路,它们纷纷走出国门,来到了西亚人的生活之中。

在土耳其的皇宫中,青花瓷被当做餐具使用,人们把美食盛在有40~50厘米直径的大盘大碗里,在分享美食的同时,也纷纷赞叹青花瓷的美丽。
古代西亚人喜欢细细密密的图案,灵巧的中国工匠就将青花瓷上的花纹设计得繁复又生动,上边有牡丹,有莲花,有鸾鸟……真是美不胜收。
风靡欧洲的“克拉克瓷”
在郑和三十多年的航海历程中,他走到哪里,就将青花瓷的美丽带到哪里。无数的青花瓷通过船队,漂流到了航线上的各个国家,朝鲜、日本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学习青花瓷的制造工艺。我的家族俨然成了当时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过了不久,一次意外事故让我们家族在欧洲声名大噪。明朝中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拦截了一艘葡萄牙商船,船上有大量的中国青花瓷,他们便用这艘船的式样——“克拉克”式来命名我们青花瓷,所以起初在欧洲人眼里,我们是美丽又神秘的“克拉克瓷”。
当时,我国的澳门作为通商口岸,成为出口“克拉克瓷”的中转站。旁边这两位亲戚本来也打算在澳门乘上商船,却因为一些原因没赶上,便只能在澳门安家落户了。
“青花”勇闯美洲
到了清朝,运送中国瓷器的船只终于跨越太平洋,来到了美洲。广州港作为当时中国海外贸易的大港,出口着大批美国人订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


画家惠斯勒是青花瓷在美国的“头号粉丝”,不仅收藏了很多青花瓷器具,还把青花瓷画到了画中。
和在国内博物馆常见的青花瓷不一样,我们这些出口的青花瓷,大都是按照外国人的喜好设计出来的。我们顺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瓷器的美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旅居倫敦的倭(wō)脚瓶姐妹生性活泼,身上爬满了生机勃勃的牵牛花,妹妹还特别穿上了一套“黄釉”彩衣。它们流落街头,最后被英国人带到伦敦,至今仍然无法与家人团聚。
编辑: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