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培基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摘 要: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注入了创新教育、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先进理念,特别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这肯定有助于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由此引发的思想解放,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
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學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语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
语文是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这话表面看来毫无问题,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实际。学前儿童学语文主要是生活习得,他们往往很少注意语言本身,吸引他们兴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他们是为了语言的内容才运用语言并学习语言运用的。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语文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对语言的形式注意得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吸引他们兴趣的主要还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当语言文字成为理解、表达的障碍时,语言的形式才变得重要起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仍然是在获得语言内容、满足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在表达思想感受、满足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在学生意识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学生从一个无知无能的自然人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地求知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每时每刻都需要借助语文工具。但是,求知发展需要学会运用语文工具,与学语文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个工具,两句话毕竟大有区别。学习用拐杖是为了更好地走路,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会用拐杖,道理不难理解。总之,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阶段,语文从来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是儿童通过求知、交往、游戏等活动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社会成熟的工具。这一过程中儿童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语言传递的内容信息。
二、语文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
学语文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生活的需要。小学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生活的内容与成人不同,但作为生活的主体,他们也常常用他们特有的目光研究周围的一切,常常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能动地调整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甚至还有意识地用他们的语言行为去影响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语文正是他们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主要工具。他们不仅在运用语文生活,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与生活结合得是那么紧密,以至于很难分清哪是目的哪是工具。但是难分清并不等于没必要分清,语文是小学生生活的工具,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人为地把学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会迷失,语文教学就会失去自己的根。真要从“根”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学习掌握语文工具,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字词、几种读写方法,而是指导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我们呼唤“学生主体的觉醒”,不仅不能把学生看作语文训练的对象,而且还不能只把学生看作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无数事实也一再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只有当学生真正联想起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真正激发起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三、造成语文教学动机缺失、内容空洞、方法机械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语文工具性认识上视野过于狭窄。在加强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只看到语文工具操作性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严重迷失,语文教学鲜活生动的内容被抽空,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机械。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语言文字形式的机械训练。教师几乎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语文,动机兴趣又由何而来?目的的迷失必然导致内容的偏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语言文字训练”的狭小圈子内探索教改之路,方法也就变得越来越琐碎机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才不得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
四、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教育,既包括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也包括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这本来就不应成为问题。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当前改革语文教学,应特别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教语文学语文的观点。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指导学生为了成长发展而学习语文,在成长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操作,都应努力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积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自然与社会,培养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甘愿为真理献身的求知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方法,形成主动求知发展的能力,并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养性情、实现全面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自信、敢于独创而又善于独创的健康个性。
(2)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的观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要了解认识生活,就需要大量地高效地听、读,就需要认真地科学地观察思考;要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就需要科学高效巧妙地说、写,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用它感染、影响他人。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生活的训练场。
摘 要: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注入了创新教育、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先进理念,特别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这肯定有助于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由此引发的思想解放,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
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學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语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
语文是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这话表面看来毫无问题,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实际。学前儿童学语文主要是生活习得,他们往往很少注意语言本身,吸引他们兴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他们是为了语言的内容才运用语言并学习语言运用的。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语文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对语言的形式注意得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吸引他们兴趣的主要还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当语言文字成为理解、表达的障碍时,语言的形式才变得重要起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仍然是在获得语言内容、满足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在表达思想感受、满足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在学生意识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学生从一个无知无能的自然人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地求知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每时每刻都需要借助语文工具。但是,求知发展需要学会运用语文工具,与学语文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个工具,两句话毕竟大有区别。学习用拐杖是为了更好地走路,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会用拐杖,道理不难理解。总之,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阶段,语文从来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是儿童通过求知、交往、游戏等活动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社会成熟的工具。这一过程中儿童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语言传递的内容信息。
二、语文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
学语文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生活的需要。小学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生活的内容与成人不同,但作为生活的主体,他们也常常用他们特有的目光研究周围的一切,常常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能动地调整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甚至还有意识地用他们的语言行为去影响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语文正是他们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主要工具。他们不仅在运用语文生活,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与生活结合得是那么紧密,以至于很难分清哪是目的哪是工具。但是难分清并不等于没必要分清,语文是小学生生活的工具,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人为地把学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会迷失,语文教学就会失去自己的根。真要从“根”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学习掌握语文工具,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字词、几种读写方法,而是指导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我们呼唤“学生主体的觉醒”,不仅不能把学生看作语文训练的对象,而且还不能只把学生看作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无数事实也一再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只有当学生真正联想起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真正激发起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三、造成语文教学动机缺失、内容空洞、方法机械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语文工具性认识上视野过于狭窄。在加强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只看到语文工具操作性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严重迷失,语文教学鲜活生动的内容被抽空,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机械。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语言文字形式的机械训练。教师几乎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语文,动机兴趣又由何而来?目的的迷失必然导致内容的偏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语言文字训练”的狭小圈子内探索教改之路,方法也就变得越来越琐碎机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才不得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
四、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教育,既包括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也包括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这本来就不应成为问题。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当前改革语文教学,应特别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教语文学语文的观点。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指导学生为了成长发展而学习语文,在成长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操作,都应努力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积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自然与社会,培养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甘愿为真理献身的求知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方法,形成主动求知发展的能力,并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养性情、实现全面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自信、敢于独创而又善于独创的健康个性。
(2)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的观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要了解认识生活,就需要大量地高效地听、读,就需要认真地科学地观察思考;要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就需要科学高效巧妙地说、写,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用它感染、影响他人。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生活的训练场。